《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生字、词,会运用“自豪”说话。

2、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时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惟有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言语活动应该是高质量的,不是在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任何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本课的教学就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

板块一:读自己喜欢的话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重心转移: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借助课后拼音拼读。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读得自己满意为止。

4、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话。教师可以插问:“你喜欢这一段话的什么呀?”

5、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

第一组: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

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第二组: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板块二:说自己理解的话

1、引导学生从第二组词句中发现:这组词句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谁能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运用这些词句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2、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的3、4小节,然后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了---------”的句式。

3、这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遇到了一匹小白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师生合作演说故事:小骆驼向小白马解说驼峰、脚掌和眼毛的用处。

教师就小骆驼的其他方面提出问题:(1)小骆驼,你身上披着褐色的绒毛又厚又密,多热呀!(2)小骆驼,你走路这么慢,谁会喜欢你呢?(3)小骆驼,你的鼻孔这么大,有什么用呢?(4)小骆驼,你这么高大的身体显得多么笨重啊!

板块三:说自己积累的话

1、教师给学生《沙漠之舟》的课外阅读材料,认真阅读,记住文中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或“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的句式说自己理解的话。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可以将一组学生列成一排,轮流说话,也可以展开说话竞赛。

板块四:说自己创造的话

在上述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附阅读材料:沙漠之舟

沙漠之舟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腹地。

拓展阅读

1、《静夜思》优秀

佚名

美国育心理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育心理》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得不把全部的育心理还原为一句话,将会说,影响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师在面一个班级进行时,必须先了解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生的实情,能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和重点,也能找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尝试了古诗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语文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己的初步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育,生在入前后,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尾,大部分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这一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法,即有余力的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于低层次的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语文课程标准古诗的要求,确定《静夜思》一文的目标如下:1、有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重点是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情。

生是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习的特点,关注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习需求,充分激发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首先了解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生听过)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生“所知”的基础上,尝试了分层法。

二、循情,因材施

为了尊重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习方式,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生找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找值得信赖的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习。

其次,师**,了解不同层次生的习效果。

最后,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己评议。这期间,师一定要兼顾不同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生都能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师的分析代替生的实践悟,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悟和思考,受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上,注重联系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的共鸣,独特的受,会使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指导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过的。师先让生认读,再选择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生死记硬背。最后让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生把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生进一步体验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了以下练习:

1、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师拓展资料,把搜集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生,要求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布置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的说给同听,同时又让有余力的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了为生而

2、《静夜思》优秀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时间:本课用2课时。

预习: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一、由复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1、 朗读全诗,照生字表,在诗中画出来。

思考:全诗有几行,有几句话?(全诗有四行,有两句话。)

2、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进行正音。

四、讨论交流,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 轻声由读诗,提出不懂的问题,让生质疑。

2、 先弄懂“静夜思”每个字的意思。静,安静;夜,指夜晚;思、思念。

3、 然后让生观看插图: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让生结合每个字的意思和插图内容讲讲诗题的意思,(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望着明月思念己的家乡。)

5、习古诗第一句。

(1) 由朗读第一句诗,思考:读懂了什么?

(2) 说说己读懂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地方。

(3) 讨论不懂的词语,再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句意。

(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光”这里指的是月光。“疑”是怀疑的意思。)

(4) 提问: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明亮的月光的,诗人觉得月光好像是什么?想象一下,/article/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5) 同桌互相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6) 练习朗读第一句。

(7) 总结习第一句古诗的方法。引导生分组习第二句。

5、 习古诗第二句。

(1)分组习。先读句,然后议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最后将词语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全班进行交流。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思故乡”就是想念故乡。全句可以理解为: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想己孤身一人在外,不由得思念起己的故乡。)

(3)让同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怎样朗读。老师范读,生练读。

五、有情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要读出节奏、韵脚,带着作者的情进行朗读。

六、照着板书和结合插图,说说全诗的意思。

七、同们议论习古诗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集体朗读全诗。

2、小组议论古诗的意思。

3、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认读生字。

一、习生字/soft/,掌握字形。

1、生字,想想它们是由几笔写成,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字形。

2、全班交流习。

3、口头组词。

二、练习写字。

三、作业

后记: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所见所思

所思所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一

版小第十册第107页至108页。

1、知识目标:通过使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目标:让生在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一、创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们,今天是快乐的,老师祝愿同们节日快乐!在们欢庆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了,猴山上张灯结彩,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说:“太小了,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急了,它抢着说:“要三块,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们要分得和*的同样多。”】

“同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们,这个故事告诉了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们平常怎样去做?让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

任选一小组的同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师根据生汇报板书:14=28=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师板书:34=68=912。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回答后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生根据探究报告,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生回答板书:同时乘上 相同的数)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除以 )

(3)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4)综合刚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这叫做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红笔板书: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师则根据生回答,在相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智慧眼(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1)35=3×25=65 (生:35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

(2)512=5÷512÷6=12 (生:512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也不同)

(3)112=1×312÷3=34 (生:112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以或除以,分数的大小不相等。)

(4)25=2×x5×x=2x5x (生:x在这里代表任何数,当x=0时,分数的大小改变。)

4、示课件讨论:现在你知道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公平呢?用分数表示为?如果要五块呢?

三、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浏览课本第107—108页的内容。

2、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3、师生答疑。

你会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生说出思路。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热身房。35=3×( )5×( )=9( )

824=8÷( )24÷( )=( )3

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4、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一

(一)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培养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具:投影片,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一面为白色,另一面分别给

具:每位同准备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片。

(一)复习准备

1.口答:(投影片)

根据120÷30=4,不用算直接说出结果:

(120×3)÷(30×3)=();(120÷10)÷(30÷10)=()。

2.说一说依据什么可以不用算直接得出商的?

3.说出商不变的性质。

师: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又有关系,分数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习新课

1.分数基本性质。

(1)师取出一张长方形白纸,说明这为单位“1”,再取出同样的两张白纸,重叠放在一起请生观察,问:三张纸重叠后完全重合,说明什么?(三个单位“1”同样大)师把三张纸分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取出己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并比一比是不是同样大。

师:请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6份(折出来),并分别给其中的1份,2份和3份涂上颜色或画上阴影。然后把涂了颜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生口答后,老师把黑板上的纸片翻面,露出涂了色的一面,板书:

师:请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你根据什么说这三个分数相等?

生口答后老师用等号连结上面三个分数。

(2)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但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下面们来研究在保持分数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分子分母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请同观察,思考和讨论。投影出思考题:

如何?

结果如何?

变,那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乘以5,乘以6呢?规律是什么?

生口答后,师小结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留出“或者除以”的空位。)

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师板书:

师:试说一说这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生口答后老师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板书补出“除以”。

师:想一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不行。)

(3)请根据上面的研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概括地说一说。

生口述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师: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出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生打开书读两遍。

师:想一想,如何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己的例题说明后,用投影片再说明:

口答填空:(投影片)

2.把一个分数化成大小相等,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

分子怎样变化?谁随着谁变?

化?谁随着谁变?

师:上面两个分数的变化依据是什么?

(2)口答练习(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利用分数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化成大小相等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2.在括号里填上“=”或“≠”。(投影)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基本性质。

2.把分数化成大小相同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108页练习二十三,1,2,4,5。

分数基本性质是在分数大小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所以在过程中,抓住“变化”作为主线,思考题引导生观察、比、分析,使生在变化中找出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例2,是让生运用规律使分数产生变化。这样,从两方面方面加深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生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后,安排他们举例讨论,以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生能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在整个习过程中都是生活动为主,这样有利于培养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一部分习分数基本性质。分三层,通过生活动,生从直观上认识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有可能相等;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概括分数基本性质,并用商不变性质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用分数基本性质,使分数按要求进行变化。分两层,根据分母需要,确定分子、分母需要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根据分子需要,确定分子、分母需要扩大或缩小的倍数。

5、《静夜思》优秀

重庆市九龙坡区 李阳洪、高生惠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习古诗。

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一、音乐引入,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己的家乡)

2、生初步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生表达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生运用以上方法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什么呢?

(会想家乡,想亲人)反复诵读。

6、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生读“思故乡”。

7、生用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情地朗读。

3、有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2004

点击查看更多《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4320.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眼镜店的经典广告词
  2. 财务部的年终总结
  3. 经典的母亲节祝福短信
  4. 2016年感恩节送给女朋友的祝福语
  5. 201年最新鸡年祝福语
  6. 女生节经典祝福语
  7. 国际工程承包协议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