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22:58:55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 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 (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勤

拓展阅读

1、露从今夜白 是故明——《泊船瓜洲》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家、文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生初读,读准字音。

师提示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师范读。

3、让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师指导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

2、引导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之情。)

、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诗人更加思念家、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是故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低头思故”,抑或是“明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课下,请同们积累几首有关明的古诗词。

写景

抒情

我想让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2、露从今夜白 是故明——《泊船瓜洲》

一、说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版小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诗,表达了作者对家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情仕意。当然,对于小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情分析

年级的生已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而思的诗句“举头望明,低头思故”“ 露从今夜白,是故”等等;通过“小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诗、以诗悟诗、创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a、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策略

基于对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年级生的情,下面,我把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策略。

1、情境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各种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

语文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材的空白处,让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过程

围绕目标,我了以下五大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诗韵课堂

因为年级的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生用以前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诗韵的课堂,还激起生对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使难点迎刃而解。

()、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

1、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情境,让生想象写话,回忆家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而思念故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3、露从今夜白 是故明——《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板书古诗《泊船瓜洲》,简介作者

启发谈话: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师简要介绍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是有名的*家、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泊船瓜洲》这首诗。

2、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地名,在长江的北岸,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杜甫的《绝句》)在本诗题中何意?(指船只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这首诗。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京口,地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和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东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前两句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呢?从哪里知道?(明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

(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的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入”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请大家看课文后面习链接的内容。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的情感。

5、齐读

、归纳

1、总结全诗,归纳法,如何去欣赏诗歌

(1)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2)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3)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布置生收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2、布置生收集表现思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附:板书

京口/瓜洲/一水间,知诗人,解诗题

钟山/只隔/数重山。抓字眼,明诗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入诗境,悟诗情

/何时/照我还。

4、露从今夜白 是故明——《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名句的佳话。同时,《泊船瓜洲》又是我校校本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愁与浓浓的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爱和急于返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船瓜洲》从文章里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材要求,针对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目标:

1、通过指导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的真挚感情。

 3、带领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中,我将本课的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古诗,创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 握与铺垫。

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 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 “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 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亮,导读:明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 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读)他愁什么?多么无奈的忧愁。(读)

⑦静静的夜晚,只有明陪伴着他,满腔愁绪与谁诉说,唯有明寄相思。面对当空皓,诗人会想起谁?(母亲父亲 妻子 儿女)会对他们诉说什么呢?(cai亮)(开启了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文回归生活,如此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

“还”字的反复品读,品出诗人多少离愁别绪,诗人报国爱家、慈父、*的文形象在孩子心中塑立,虽然跨越时空900多年,但仍然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而诗人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改写诗歌:

生在课堂上动笔,是我在这次课上的一个用心的思考。小高年级的孩已经进入青春期,正是诗意萌动的年龄,正是滋生诗人情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本子上信笔涂鸦,写他们自己的小诗,那就给他们创一个机会,写写心中的诗吧!

在写法上我没有任何的指导,通过刚才的诗词理解和领悟,生激发的热情和共鸣需要得以抒发,这时我选择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我们把这首具有浓浓愁和爱国之情的散文诗推荐给孩子们,意在提高生的文素养,聆听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歌声,并与之产生共鸣,让两首异曲同工的诗会迸发出生写作的激情。也许孩子们还不会写现代诗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有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吸收。抓住这份“感觉和气氛”,表达自己的字恋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今天的课中还留有遗憾,留有不足,就如《泊船瓜洲》里的淡淡的愁,这就是我中的辗转的哀愁吧!可我喜欢这样一份诗意的哀愁,正是它带给我思考。愿做师的我们都拥有这样诗意的吧,就如孩子们写的诗,也许有些拙劣,却充满盎然的真情!

今天,我又见到了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廖老师、黄老师、许老师、罗老师,此时心中对你们的感念难以成句,我想对你们说:我一直感激你们,一直想念你们!

点击查看更多《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8321.html

热门阅读

  1. 远离热闹美文摘抄
  2. 挖掘机标准销售合同
  3. 教师节祝福语:向辛勤的园丁们致敬
  4. 狗年八字公司祝福语
  5. 中学暑假计划归纳
  6. 有关小孩满月经典祝福语
  7. 2016年关于圣诞节的温馨祝福语
  8.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9. 2016年新学期开学励志祝福语
  10. 12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
  11. 201年小满快乐微信祝福语
  12. 大班毕业教师感言句子
  13. 《孔子与老子》优秀说课稿范文
  14. 大学生网络公司实践报告范本
  15. 2016万圣节给同事幽默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