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源·古歌》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风萧萧愁*,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a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萧萧愁*,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2)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参***:
(1)B
(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意思对即可。)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西域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赏析:
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以羁旅之身而置此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愁*”也!“出亦愁,入亦愁”,真是愁肠百结,凄苦万状,无由解脱。面对瑟瑟秋风,举座之人“谁不怀忧”?
“我”更是乡愁莫释,愁白了头!“胡地多飙风”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他就象、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是那么的委顿不堪。“离家”二句直点主题,离家越远,乡愁越重,以至身体消瘦, 衣带渐宽。如此乡愁难以言表,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把一颗心辗得粉碎,令人痛楚不堪。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尤其是最 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拓展阅读
1、《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全诗阅读答案 翻译 注释 赏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2、《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3、《王冕·墨梅》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原是一个为人放牛的牧童,在牛背上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领一代风**的诗人和画家。特别是他画的墨梅,神韵秀逸,世称神品。明代刘伯温有诗赞之曰:“能画梅花称奇绝。”他常在画中题诗,诗画相得益彰。上面这首《墨梅》诗,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题在他为良佐所画《梅花图》上的七言绝句,是王冕画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写照。这位一生游戏梅花中的诗人、画家,青年时代曾专心研究孙吴兵法,学习击剑,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屡试进士不第,使他看清了元朝的*统治,遂放浪江海,绝意仕途。他隐居在山明水秀的诸暨九里山,躬耕读书,并植梅花千树,自号梅花屋主。“梅花解作忘机友,雪天月夜长相逢。”他生活在梅花中间,爱梅,画梅,“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呼成花颠”(元末蒲庵禅师复见心《梅花歌》)。他一生最爱画不着色的淡墨梅花,画出来的梅花,朵朵朴素淡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读着这样的诗句,恍惚使人进入一种淡墨溢香的境界,这是画境,也是诗人的实际生活。相传会稽山下有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洗涤笔砚,把池水都染黑了。王冕颇以有这样一位同姓的前贤自豪,今天自己不也是过着“洗砚池头”的翰墨生涯么!“我家”二字,亲切之中自有一种洒脱自豪的韵味。“朵朵花开淡墨痕”,说自己与王羲之各有擅长,王羲之**“洗砚池头”,为了练就一手好字,而自己“洗砚池头”,却是为了用墨笔描画梅花。自己苦苦练画,池水因洗砚而变黑,池边的梅树吸吮了池中的墨水,竟然“朵朵花开淡墨痕”了。这一句同时又是点题之笔,紧扣“题画”,说明这是一幅墨梅图。
画梅花,为什么不用丹青彩笔涂抹,偏要用淡墨点染呢?诗人回答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为良佐画的这幅《梅花图》今天还可看到,这是一幅横幅,只见一枝梅花横斜在画幅的中间,枝干一笔拉到几尺长,挺秀有劲。枝的梢头,露出了笔的尖锋,突出了梅的清拔气质,看去风神绰约,奕奕有致。再看那枝头十数朵洁白的花朵,含苞欲放,仿佛正在吐出阵阵清雅的芳馨。而那疏枝缀玉,冷蕊幽香,又显示出寒梅不同于春花的冰容霜姿。画梅须同梅性情,画梅须具梅气骨,这枝生在山野清绝之地的野梅,疏旷放逸,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绝无一点“官梅”“园梅”矫揉造作的媚态,而有似竹之清,似松之秀,似空谷幽兰之散发清芬。她把人引向一种清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冰清玉洁的品格,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天地间的清气。的确,正如题画诗所说,画家并不以艳丽的颜色争姿斗妍,而只求给人间留下梅花那极其可贵的清气。
这首诗将咏梅花同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梅花同人的情操、理想互为表里,融为一体,抒写了王冕高尚的情趣,表示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墨梅诗,一幅有声画;墨梅画,一首无声诗,它们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是完全相同的。
王冕毕生精力都倾注在诗画之中,他的画和诗都是元代第一流的。他深谙写诗作画的个中三昧,他说:“写梅作诗,其来一也。名之虽异,意趣实同。”又说:“凡欲作画,须寄心物外,意在笔先,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矣。”(《梅谱》)正因为王冕长期与梅花为友,故对梅花的形态、习性有极深的体验,并体悟到梅花有一种内在的精神之美,即一种不同凡俗的清新高雅的气质。他还把这种高尚的梅格和自己的身世、人格结合起来,其孤芳自赏的一生不正像那高洁幽芳的梅花吗!梅花即我,我即梅花,对王冕来说,人与梅合二为一了。因此,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全部献给了梅花,画梅花,实质上也就是自我写照。因此,他笔下的梅花都显示着一种人的精神和品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多么美好的诗句,它显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生,它是诗之魂,是画之魂,是梅之魂,是作者灵魂的闪光啊!
4、李白《行路难》诗意 阅读答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用此题写的是现实愤慨。据以《行路难》为总题的三首诗的内容推断,约是天宝三年(744年)作者被谗离开长安以后的作品。李白在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走到哪里,遇到的全是阻碍,想要放情山水之间,抛弃自己的壮志雄心,然而又欲罢不能,连做梦都要梦见国家的事情。人生的道路实在是艰难不易行走!现在面前的道路多是岔路口,我将置身于何处?至此,诗人非常愤慨,但并没有完全失望,相信总会有一天,长风破浪,远渡沧海,在冲破阻难以后实现当年想望。
这首诗用鲜明的形象写出了人生的行路难。李白所要走的路是经国济世的路,在李白的感遇中,这条路已经被那些*官僚所独占,自己要走的方向,到处都无路可通。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凭水以济远,寒水凝冰,舟楫不行;依山而登高,雪满山谷,无法升临。自己也不是没有放情山水,寻求隐逸,但是做起来,又不是那么心安理得。因为当年确曾有过“愿一佐明主”的壮心远志,功未就便终老隐沦,又实非所愿,连做梦都梦见过自己出仕朝廷的情景。因此,对于李白来说,愁苦莫大于“行路难”,而无路可行之后的最大愁苦,则莫大于求路之心不死。可是摆在时人面前有那么多路,却没有李白的路,李白哀叹,自己的路“今安在?”李白的可贵之处是在无路可见的时候仍然还在寻找;他的可悲之处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理想中的那条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他在安徽采石江醉中入水捉月而死,虽未必如实,但却有很大的性格真实性,他对人生道路和对理想的寻觅追求是贯彻始终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