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课题:
铁的重要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有些实物在实验室找不到,有些实物不能搬入教室,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又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教科书:
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本课时的内容排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不仅使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灵活而丰富,而且可以把前面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不断的复习巩固。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和自主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意愿。
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特别是在学过了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他们大都掌握了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看上去多而难,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以所教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以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己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掌握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讨论,掌握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3、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理解;
4、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知识系统化与分类的方法,充分认识探究重要物质性质的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硧:化学不仅是知识的,更是生活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
说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就是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操作技能。
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关于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进行结论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新课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第二部分:
新课进行。对引入的图片中所涉及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进入本课时的新课教学过程。
1、铁的三种氧化物:列表比较铁的三种氧化物。包括它们的俗名、组成、化合价、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2、铁的氢氧化物:探究实验一:指导学生按书本60页进行[实验3-9]氢氧化物的制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二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3、铁盐与亚铁盐:
⑴Fe3+的检验:
探究实验二: 按书本61页的内容⑴进行[实验3-10]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三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⑵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探究实验三: 按第61页内容⑵科学探究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第三部分:
[实践活动] 明矾与铁盐净水
第四部分:
教学延伸:例题和课堂练习。
第五部分:
教学巩固
归纳小结:
⑴铁的氧化物、种类及性质
⑵铁的氢氧化物的种类、制备方法及性质
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及Fe3+的检验。
第六部分: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1、《钠的化合物》教案与化学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方法。
能力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
3.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 点
1.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 点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用 具
小试管、大试管、小*、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铁架台等,
Na2O2、Na2CO3、NaHCO3、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酚酞试剂。
对比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碱金属的代表物质——钠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投影]1.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
2.钠与水(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反应的现象及原因?
3.生活中,发现以下火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方式为?
①油锅起火 ②建筑物着火
③电气火灾 ④金属钠着火
[过渡]那么常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引起火灾呢?我们来试一试。
[演示实验]在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置于石棉网上,用连有干燥管的*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剧烈燃烧。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过氧化钠]
[回答]原来,就是Na2O2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过氧化钠就是其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讲述]首先我们学习过氧化钠。
[板书]一、过氧化钠
[提问]由刚才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引导]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是常见化合价吗?有化合价改变的可能吗?可能变为多少价?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Na2O2与H2O反应后的生成物。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提问]大家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物?
[提问]请大家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设疑]刚刚变红的溶液现在褪色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下一节课我们请同学来告诉大家。
[讲述]另外,Na2O2是强氧化剂,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提问]Na2O2与CO2反应时,棉花燃烧,说明了什么?
[讲述]也生成了O2,同时生成了Na2CO3。
[提问]请大家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投影]思考题
1.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Na2O2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过渡]钠的重要化合物还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板书]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展示固体Na2CO3、NaHCO3]
[讲述]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32页,总结出Na2CO3与NaHCO3的物理性质。
[投影]Na2CO3与NaHCO3性质的比较。
[学生完成表1中的①②③④]
[提问]Na2CO3与Na2CO3·10H2O是否为同一物质?
[讲述]Na2CO3与Na2CO3·10H2O是两种不同的纯净物,Na2CO3·10H2O在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而渐渐碎裂成粉末。
[讲述]从初中所学知识我们知道,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会有CO2气体产生,那么NaHCO3遇到稀盐酸,现象又如何呢?
[演示实验]气球实验
[提问]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
[追问]为什么NaHCO3的反应更剧烈?
[讲述]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但Na2CO3经历了由正盐到酸式盐再到酸的两个过程,而NaHCO3本身是酸式盐,所以只需要一步就直接生成了酸。故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完成表中内容⑤](离子方程式)
[过渡]我们曾经学习过碳酸钙的性质,它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怎样呢?
[演示实验]同时加热Na2CO3与NaHCO3(已检验过,装置气密性良好)
[结论]NaHCO3加热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加热无明显现象。
[与学生一同完成表⑥]
[讲述]碳酸钙加热到900℃以上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碳酸钠加热不易分解,而碳酸氢钠加热到270℃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提问]若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碳酸氢钠固体,应怎样除去杂质呢?
[过渡]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也有所不同,请大家从课本中找出Na2CO3与NaHCO3的用途,并完成表中内容⑦。
[讨论]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小苏打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
[小结]这节课我们既要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又要熟记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课本P35页1、2、3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意志品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四方面。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以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往往与有什么样的意志品质是分不开的。对于高一学生,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加大,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调整到位,而且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竞争更激烈,思想更复杂,另外,高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在全社会认可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高考,标准比较单一的背景下,学生整天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期望、严要求之中,这样,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根本谈不上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1.榜样策略
从初中升入高中,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这些因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模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上占有主导地位,于是,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使学生学有榜样:
(1)教学时注意自己的仪表、谈吐、教态、教法等方面的规范。高一化学第一章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比较多,实验少,内容较枯躁。上课时我力争语言简洁、板书整齐、操作细致、遇到问题不轻易放过。端正的教态,严谨的教风,为学生树立求实认真的良好风范,慢慢地就*了学生,使他们自觉性得到培养。
(2)请学习成绩较好或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谈学习体会,介绍成功的学习经验或方法,重点阐述在逆境中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才取得今日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3)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上的著名人物,如居里夫妇、侯德邦等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具备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意志品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爱心策略
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而“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目前,有许多高一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学习、生活及心理上还很不协调,特别是自费生,心理状态更不稳定。所以,非常需要老师通过情感培养来达成认知目标及智能目标,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其渠道可分课内与课外。
(1)课内: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振动他们,创设“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的氛围,当学生对问题茫无所知时,就适时启迪;当学生对问题争论不休时,就切中要害开拓;当学生思路受阻时,就引路搭桥;当学生有一丝“闪光点”时,就充分肯定。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达到师生间情与情交融,从而使师生间配合达到最佳状态。
(2)课外:有许多高一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往往羞于见到老师。这时,教师应进行正确诱导,接近——融洽——共鸣,在帮助他们寻找学习中的不足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切实关心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受老师的爱,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应,进而树立把化学学好的信心,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
3.目标策略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提高,教师应适时为他们指出追求目标:
(1)对每一道题,教师要学生明确知道本题的训练目的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做这道题,学会解这一类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归纳总结,要学生具备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纵横联系上加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甚至有所创新的能力。
(2)对每一堂课,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并掌握哪些技能,会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犯什么错误,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行拓展、创新等。
4.激励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然而,进入高中后,化学基本概念多,知识较零碎,理论较难理解,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渐渐地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坚持性受挫。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外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发现学生在困难面前一撅不振时,我给学生讲了诺贝尔的故事:“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整整四年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周围的人们惊呼:“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同学们一个个听得聚精会神,我觉察到了成功的激励效果。
5.挫折策略
受挫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班集体中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优势,受挫经历少。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坎坷”,以致于学生受挫。例如:在分析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分解3NH4NO3 = N2O3 + 2N2 + 6H2O,问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个数之比,高一学生普遍认为题难,实际上认真分析后很简单。当然,让学生受挫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在受挫后不要气馁,而要冷静分析原因,在逆境中奋起,在“坎坷”中逐步提高受挫能力。所以,为了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学时我尽量将问题设计成一系列子问题,使学生沿着一个个台阶步步深入,从而使思维逐步趋于完善,使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高中三年的学习如同打排球,高一是一传,高二是二传,高三是扣球,一传到位是最后一记重扣得以成功的比较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在高一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会成为可能,就为二传的组织调整和三传的进攻作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将来走向社会这一最大的竞技场并取得各方面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分类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6.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分类的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
1、界、门、纲、目、科、属、种
2、基本单位:种
3、分类单位越大,所含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远
4、分类依据是跟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
5、林奈:双名法,属名 + 种加词
五、作业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一个生物 B、一群生物 C、数量很多的生物 D、一种生物
3、从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可以了解生物间的( )
A、生存环境 B、亲缘关系 C、外部形态 D、生活习性
4、下列各项不属于被子植物分类主要依据是( )
A、叶 B、花 C、果实 D、种子
3、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与记忆方法
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前置练习]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
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再如有机化学烯烃中有双键,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烯发生聚合反应时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运用手插尹“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这样较易记祝总之,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图示记忆、归纳记忆、借曲填词记忆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