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5:33

《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干非常有名,使学生产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准确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学习难点:

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学习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葡萄沟》。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物产丰富,在它西北部地区有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歌曲声中动画演示葡萄沟在中国版图上的准确位置.

(一)第一自然段

2.你们知道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吗?小声读读第一自然段

要点:水果、杏子、香梨、**、沙果、葡萄

3.指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最,学生体会不到时,教师通过范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位。)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人们最喜爱的葡萄长得什么样?请你小声读读第二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句子中的哪?

3.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体会到的读出来,不到位的由老师引导到位。再读出来。

要点:①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重点体会:一个个一个又一个,每一个。

凉棚夏天搭起来遮蔽太阳光的棚。

茂密(草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葡萄的枝叶多而茁壮.

体会读、指读

②一大串一大串

出示幻灯:葡萄一串一串挂在绿叶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通过对比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出葡萄沟的葡萄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串大,个大。

指读、评读

③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出示幻灯对比学习: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艳丽,式样繁多。

自由读、评读

④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最甜热情好客;葡萄甜

吃个够想吃多少吃多少,吃到吃不下为止,仍说明葡萄多。

注意:吃不下与不想吃的区别。

板书:甜

4.指读第二自然段2、3、4句。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5.过渡:你知道这么好的葡萄种在哪吗?指读第一句。

6.谁知道葡萄为什么要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引申课外知识)

7.幻灯出示辅助背诵的练习:

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三)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为了使我们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鲜美、甘甜的葡萄,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把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来,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2.浏览第三自然段,问:葡萄沟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指读这句话。

板书:葡萄干色鲜味甜

3.这些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呢?

播放视频后再回答。

(四)指板书小结:

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不光因为它的制作工序特殊,更重要的是这的葡萄长得好。再加上这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你有什么感觉?

(五)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真是个好地方

2.你怎么理解真是?读出来。

三.总结全文:

出示填空练习,

小结全文.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拓展阅读

1、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的名师

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文。这篇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目标,我力求让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的*无能,从而激发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中将引导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1.引导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3.在品读文的过程中培养生的语感。

重点、难点:

引导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1.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文的训练点。

2.文史不分家。本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师要对战争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以奥运为话题,通过谈话导入本习。

3.毁灭意味着什么?再读题。

、初读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检查预习。

2.用简洁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讲文的主要内容。

3.生谈初读文的感受。

三、体会情感,引导质疑

1.齐读一段,从文字中聆听作者心底的声音。

2.重点品析:不可估量,体会作者痛惜、愤怒的思想感情。

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来突出圆明园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引导生质疑,培养生的问题意识。)

研读感悟,升华“爱”情

1.读、三、四自然段,看看借助文字你能看到什么,然后选择最吸引你的一处,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是词语仔细品味,展开想象,一会儿我们把看到的和同一起来交流。

2.生自并小组交流。

3.生汇报习情况。

自然段:

重点理解:众星拱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圆明园布局独特,规宏大。

三自然段

1.重点体会“金碧辉煌”。抓住“有……也有……有……也有”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和园中各种景观应有尽有。

2.出示景观图,引导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园中各种建筑风格、景观精美迷人。

3.师引读,帮助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同感受圆明园景观之丰富。

4.引导生读好“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四自然段:

1.过渡句:……不但……还……

2.引导生抓住“上自……下至……”感受圆明园内文物之多及年代悠久。

3.师: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集于一身的,这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堪称当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已不存在了,它是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请看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一幕。

四、再现情境,激起“仇恨”。

1.放录像。

2.同们,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读中品味“凡是、统统、任意”等词。

3.思考: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五、表达情感,引发思考

1.带着我们的情感再读一自然段。

2.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老师想,你们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爱和恨,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此,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总结升华。

六、作业

1.观看《百家讲坛》阎崇年老师《清十帝疑案之咸丰下》。

2.完成后选做题。

一、复习检查,巩固所

1.听写“估量、殿堂、销毁、玲珑剔透”等词语。

2.积累词语。

、交流圆明园的资料,进一步感受圆明园。

三、积累佳句。

指导生背诵文3.4自然段。

四、再读文,揣摩写法。

引导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昔日的辉煌?让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习作的要求,指导写读后感。

2、《陋室铭》

一、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

三、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六、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音韵之美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3、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的名师

一、要求

1.使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文的中心思想。

3.会本生字、新词,并结合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3、4自然段。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三、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准备

圆明园园景幻灯片、《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

六、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们都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是,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点起熊熊大火毁灭了闻名遐迩的圆明园,今天,让我们一起习《圆明园的毁灭》,弄明白人们为什么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请同们打开书。

2、请同们默读文,找一找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读文,理解内容

(1)、指名生读。

(2)、理解众星拱月

A、从字面上来理解,什么叫众星拱月?

(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B、再读文,你们看,这里的“月”指的是什么?“星”指的是什么?

C、那“众星拱月”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D、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候,这要是从高空往下看,得多美呀!这种独特的布局就显得更加迷人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3)、这么美的圆明园,还不能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吗?

过渡语:还有那些内容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三小节

(1)、指名生读

(2)、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3)、请同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这段中一共用了几个"有"字?把它圈起来

(4)、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圆明园中有什么

(5)、想看看这个园林吗?

(6)、看图片

(7)、请同们默读文,看一看圆明园中仅仅只有这几个有吗?(不是)

(8)、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9)、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不用走遍天下就能饱览天下美景,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过渡语:还有哪些内容告诉我们圆明园是瑰宝、是精华呢?

3、四小节

(1)、指名生读

(2)、 从先秦至清代,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一算,在2400年这段历史,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哪能一年就出一件呀,所以说,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 (胜数)

(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以千、应有尽有、不其数)

(3)、出示图片 师在数字、价格方面作说明

(4)、此,你觉得圆明园的文物还可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珍贵、昂贵、价值连城......)

(5)、难怪文中称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就是圆明园的价值,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它又是当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中应该感到怎样呢?(骄傲、自豪)

(6)、让我们用骄傲的语气来读,请同们自己来读一读这段话

(7)、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使我们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而,

这座闻名遐迩、拥有无数珍宝的园林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一起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五小节

(1)、 请大家默读五自然段

(2)、谁来读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3)、老师如果这样写这段话,你看好不好?为什么?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不好,因为书中的内容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

(4)、请同们默读书上这段话,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

( 闯、掠、毁、烧)

(5)、 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候,要读出侵略者的野蛮,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痛恨!请同们自己读一遍。

(6)、 面对这些野蛮的强盗,昏庸的皇帝只管弃园逃跑,任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让我们再来目睹当年这悲惨的一幕。

(7)、(放录像)

(8)、 谁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9)、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仇恨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10)、今天(出示图片),当我们来到圆明园的遗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数不清的汉白玉石柱,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它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过渡语: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请同们到文里去找。

5、一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自然段

(2)、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不可估量)

(3)、理解“不可估量”

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算。

(4)、再重读一自然段,'不可估量'要强调加强语气。(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重要性、价值高、损失无法算......)

(5)、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6)此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痛恨英法联军

6、此此刻,如果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7、这篇文的构思颇具匠心,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英法联军把这么美的圆明园毁灭了,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8、结语: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我们习这,不是为报仇雪恨,而是让我们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场血与泪的训;落后就要*,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4、《搭石》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件、贴纸、磁铁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瑞安市区的照片,是城市的风光。

出示一些城市图片。城市里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了这篇文就明白了,这节我们继续习《搭石》。

、精读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师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

3.生默读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贴纸条:是什么(释义)】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2)预3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生反馈。说出“赶路”。

②“赶路”意思很简单,我们不用解释。上了点年岁的人,明明还在急着赶路,可他却放下手中的搭石,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搭石不平稳,要摆搭石。)

③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可能是在什么情况下急着赶路?可能是因为~~可能是因为~~也可能是因为~~(家中谁得了重病、结婚、出车祸??)

④说明了什么?也就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勤劳??)

⑤除了“赶路”之外,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动词,我们全都圈出来。

齐读动词:赶路→发现→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

⑥文中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次,用“△”标出来。(急着、只要、一定、直到满意了才肯)

⑦这些词有什么作用?(更能体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德。) ⑧这些词应该怎么读?(读的候要突出这几个词。)

指名读。点评。自由读。齐读。

(3)小结: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起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再次总结法。

4.我们用刚刚到的方法来自3、4自然段,看谁能活活用,用得最快。

(1)预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生反馈。说出“紧跟”。

②“紧跟”是什么意思?紧紧地跟上。

一个一个人跟得很紧,说明他们走得很有~~秩序,很有~~~规律。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协调有序)

③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

现在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来场接力读,老师读前面的,你们马上接上后面。老师读得快,你们也快;老师读得慢,你们也慢。

开小火车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生配合读:(节奏有快有慢)

小结:有人拥挤吗?(没有)有人掉*里吗?(没有)有人指挥吗?(没有)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④这样的动作让你体味到了什么美?【贴纸条:动作美、音乐美、协调美、和谐美??】

⑤搭石,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在这段里,你能找到描写家乡自然风景的词语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⑥看着这两个词,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水波荡漾,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里。)

⑦现在,我们起立,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想象自己正行走在这一排排的搭石上~~师播放音乐班得瑞《雪之梦》,师范读。

⑧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小结: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想不想也来读读。

(2)朗读指导:

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来自己自由地读读看。指名读。生点评。 师引读:

①刘章爷爷在这里工作了13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行走在搭石上,每天,他都会看见这样的风景,读~~(指名读)

②刘章每天都要走过62道搭石,走过166400多块石头,他一道一道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他对故乡的情感早已融入到这搭石之中,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指名读)

③这么美的画面、这样美的风景,我们也一起来读读~~(齐读)

(3)小结:

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音乐美、画面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5.预4自然段:

(1)预4自然段1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走到溪边,总会在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生反馈,说出“让”。 让:谦让。为什么让?谦让老人。生做“让”的动作。体会到了谦让美。【贴纸条:谦让】

②谁能联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让”?(**让道、让座、孔融让梨??) ③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像刘章也要村子里的乡亲们一样会~~谦让。

(2)预4自然段2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生反馈:伏

伏:弯。生做“伏”的动作,师纠正要弯得低一点,这样老人家才好爬到你的背上去。

②请一生做老人,一生做年轻人,表演“伏”和“背”的动作。

采访老人:这位年轻人把你背到了对岸,你没跟他说道谢,你觉得他会生气吗?(不会)

③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你们在搭石边看到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人,你们也会——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透过这个“伏”字,透过“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乡亲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尊老、敬老)【贴尊老】

⑤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谦让美、尊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小结:

①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文章的一句。

出示一句: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村庄分别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②连这条小溪都没有名字了,那躺在溪水中的搭石更没有名了,那你能给这些搭石取些名字吗?(为人着想石、助人为乐石、无私石、关心石、爱心石、音乐石、和谐石、谦让石、尊老石??)【把“石”字展开,如:变成助人为乐美】

们给这些不知名的石头取了名字之后,他们仿佛变得更加沉甸甸了。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生浏览。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候,心里便幽幽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选文摘自刘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2.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刘章爷爷为什么会不喜欢繁华的大都市,更喜欢自己家乡平凡朴实的搭石了吧!

3.刘章也要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如果他不仔细观察,能发现吗?不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其实我们身边的美也是无处不在,你们发现了吗?

校里:拾金不昧、帮同解答难题??

在公车上:让座

在马路上:扶老人过马路

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到现场救灾、捐款捐物

在募捐现场:乞丐都来捐款

小结:

件出示: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发现,一定会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四、总结全文:

1.搭石,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吗?不是。因为,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连同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人着想美、谦让美、尊老美等等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这仅仅是自然风景吗?不是。这样的美看得见吗?看不见。我们一起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

尊老石

~~~~~~~~~~~~~~

~~~~~~~~~

~~~~~~

点击查看更多《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模板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2834.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刚开学校园广播稿
  2. 安徒生童话故事《海的女儿》
  3. 追求演讲稿
  4. 201年周年庆典祝福语简短
  5. 精选幼儿园园务公开计划范文
  6.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祝福语
  7. 201复活节英文祝福语
  8. 我心中的常青树师德演讲稿
  9. 《我的玩具伙伴》教学反思范文
  10. 可怜的女人诗歌
  11. 腊八节暖心祝福短语
  12. 如果明天她还在那里诗歌
  13. 精选关于54青年节的祝福语
  14. 凄凉也是一种美随笔
  15. 顶岗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