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及韵译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6:23

《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及韵译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拓展阅读

1、《词曲赋文·》原文与赏析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何处寻行迹?

这首当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时人仍在滁州刺吏任上。,即今安徽省县,当时为滁州的一个属县。由题可知,这首人写给的一位的,是人的一位朋友。

人怎么会忽然念这位呢? “今朝郡斋冷,忽念客。”原来该作于秋天,天气渐渐变凉了。这一天,人坐在自己的斋房里,忽然感觉到了“冷”,并逐渐袭上心头,自己坐在这官署的房里尚觉寒意,那的朋友不知会怎么样了?“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二句为人想象之词。天气虽然这么凉了,的朋友依然还得去涧底砍柴,回来烧饭。吃什么呢?“煮白石”。葛洪《*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居。”另说,教修炼有 “煮五石英法”,要服食所谓 “石英”。方法是用薤白、黑芝麻、白蜜、泉水和白石英五种东西,在斋戒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建好炉灶,将五种东西放入锅熬煮 (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后即用这个典故形容修的清苦生活。本来生活已是这样的清苦,天气又一天天地冷了,不觉外面天色暗了,阵阵秋风夹着雨点打在窗户上,令人心头发冷,在这“风雨如晦”的夜晚,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凄苦啊。我当带上一瓶酒去探望一下老友才是啊。但他推门一看,“落叶满空,何处寻行迹”。经秋风凄雨的吹打,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将的小路都遮盖住了,更何况修之人从来便是逢,遇水止水,此时怕又不知迁入哪座洞安身去了。真是欲往而不能啊。就是在这样一种怅然若失的心境结束了。

这首看上去写得极为平淡、浅显,既无难字,亦无难句,但人却把怀人、写景、抒情紧紧联系在一起,于平淡、浅显之寓了复杂、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特别是的那个“冷”字,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人创作此的契机,亦是理解该的关键。它既点出了自然界的冷,又透露出了人心头上的冷。并由这个冷字而引出人对于的思念,以无从探望而生出的怅然、寂寞之情。这里也自然暗含着人对于*生活的冷淡和对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

后人对于这首评价颇高,有人说是“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之笔”。宋代大人苏轼更是喜爱这首。据《许彦周话》载:“韦苏州:‘落叶满空,保处寻行迹?’东坡用其曰:‘语庵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庸说进一步指出:“》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与造作的区别,亦可标示韦应物歌的艺术特色。

2、峨眉月歌原文、翻赏析古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峨眉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东北。源出四川芦,流经乐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1、 熊礼汇.李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2、 詹福瑞 等.李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此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所作。这首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从“峨眉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县,流至乐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月”以外,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月”这一集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境,成为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无处不渗透着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1、 周啸天 等.唐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创作背景

这首出自《李太白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是蜀,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1、 周啸天 等.唐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2、 裴 斐.李白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12

3、答谢书书原文、翻赏析古赏析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的时候,潜游在水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川: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水之奇异。

创作背景

《答谢书书》是陶弘景俊赏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书郎在梁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4、《望庐瀑布》原文赏析古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望庐》:“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时写的一首风景。这首形象地描绘了庐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的香炉峰。此峰在庐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的瀑布。

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景:顶紫烟缭绕,间白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的高峻。

这样写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两首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初游庐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文系年》根据任华《杂言李白》,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的夏秋之交。

点击查看更多《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及韵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5855.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给老婆的春节短信
  2. 游梅雨潭日记
  3. 死神也怕咬紧牙关爱在牙齿间感人故事
  4. 向如诗的岁月告白也告别生活随笔
  5. 有关自信的诗句
  6. 201父亲节给爸爸的祝福语
  7. 201年有关护士节的微信祝福语
  8. 五四青年节的诗歌朗诵稿
  9. 201年鸡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祝福语
  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
  11. 烟花三月春韵江南散文
  12. 《笔墨四季》教学反思范文
  13. 语文教研组举行教研例会活动总结
  14. 弟子规学习心得范文
  15.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阅读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