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泪客中尽思乡的古诗赏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有怀》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何况诗人正远离故土,又陷入出仕入仕的矛盾之中。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因此诗人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指出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因此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传达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品味,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匠心。
第二联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但并未点明;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只是想象,却使思乡的感情,衬托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把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充分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早寒有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讳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拓展阅读
1、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年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解】: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2、戴复古《七言诗·月夜舟中》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盛满小船的月光弥漫在空明的夜色中,
溶溶的月夜啊,秋高气爽,绿水波平。
我澎湃的诗潮随着远水的帆影儿浮动,
摇曳的橹声却又把我送向迢遥的梦城。
碧澄的潭水,倒映着忽隐忽现的寒星,
水边红蓼风起,从北方飞来雁悲鸿鸣。
载着摇摇曳曳灯火的船儿向古岸靠近,
残桥畔的梧桐树上传来了滴露的响声。
【鉴赏提示】
化实为虚,也即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的场景有意地“虚化”,罩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影,这是我国古代诗文作家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化平淡为神奇,把读者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美的天地里,而且还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情和景水***融般地统一起来。在这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的“把酒问青天”等名篇、名句历来为人们激赏不已;而戴复古的这首《月夜舟中》则用这种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冷寂、优美动人的境界,与先贤相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月夜泛舟,虽然堪称为赏心乐事,但无论怎么说,月、舟、人毕竟是客观存在,假如完全照实描写,往往很难写得意境深远,真切感人。因此,作者一开始就“化实为虚”,把月亮照在小船上的实景写得若隐若现,依稀朦胧。“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明明月亮高挂空中,他却写船儿载着明月,而且是载了“满船明月”;明明小船在水上荡漾,他却写它似乎在“虚空”之境中漫游;明明皓月当空,水面上摇曳着万道银光,他却写“绿水无痕”,似乎天、水、月、人突然间浑为一体,让人依稀难辨,甚至自己也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地方……作者对景物做了一番“化实为虚”的描写之后,紧接着又用“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来进一步写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本来,“诗思”隐现于诗人的脑海之中,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但是在“满船明月浸虚空”这个虚无缥缈的境界里,作者一下子找到了随波浮动的帆影的形象来描写它,看似把“虚”化做了“实”,实则飘浮无定的“樯影”在全诗中无非又增加了几分梦幻般的感觉。同样,“梦魂”本来也是捉摸不定的东西,但作者却巧妙地把它与那摇曳无定、时有时无的“橹声”联系在一起,似乎又增加了几分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感。总之,作者无论是写船、写月、写梦魂、写诗思,都着意把它们写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正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凄清冷寂的感情;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作者有真实的感情贯穿其中,才使得这些看起来似乎是虚无缥缈的景物“活”到读者的脑海之中,引起读者的亲切感。
假如说,在这首诗的前四句中,作者采用的基本艺术手法主要是“化实为虚”的话,那么,诗的后四句基本上是用“实”的手法写的,只不过这“实”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作者的虚构和想象,帮助前四句进一步造成了“虚”的境界而已。“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这两句,推开了月、舟、人,着重写凄冷的环境。星辰本来是高挂空中的,诗人却在水中写它。“冷落”二字,既写出了寒星寥落的情景,也一下子点出了作者的感情;鸿雁未必就在此时此刻悲鸣,但作者却用阵阵秋风把它送到了画面中,更增加了几分寒寂的味道。最后,梦魂摇曳的橹声也罢,鸿雁悲秋的哀鸣也罢,一切都仿佛凝固在了“数点渔灯依古岸”的沉思般的境界里,这时,甚至断桥旁,露水滴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呢!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与首联的“满船明月浸虚空”的安谧奇妙的气氛相呼应,进一步加深和完成这种凄清冷寂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似乎把诗的境界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即经过了一番沉静的思考和不安之后,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逝去了,一切都进到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宁静之中。正是这种“一切皆空”的暗示,把作者那种冷寂凄清的感觉表现得更强烈,也更耐人寻味了。
3、中学生《静夜思》古诗词鉴赏
作者: 童继红崔承枢魏惠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1),低头思故乡。
【原诗作者】:李白
【导读入境】: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白天也思乡,可夜深人静之时思乡更强烈,何况是月明之时。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李白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情与景:
清秋之夜,诗人作客异地他乡。庭院寂寥,寒夜难熬,翻来覆去难以入梦。诗人将目光移向床前,咦,床前怎么这么亮?莫非是地上铺了白霜。定下神,再仔细看,原来是皎洁的月光从窗户射入。诗人抬头望明月,月儿圆圆人不圆。不禁低头又陷入沉思,想亲人,思故乡。
这首小诗只用寻常口语,以叙述的语气,直抒怀念家乡的感情。虽然词意浅近,却形象好记,所以成为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此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而是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力。
以霜色形容清秋月光,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然而这诗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客居他乡,庭院寂寥,夜不能寐,短梦初回。迷离恍惚中乍一望那透过窗户的冷森森的皎洁月光,当然会“疑”为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接下来的“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更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思乡心理。他在朦胧的错觉中定神细看,发现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从而又被月色牵引着抬头观看。遥望太空,明月圆圆,怎能不触发羁旅思乡之情呢?家庭的温馨与眼前月光的清凉构成的对比,又怎能不增添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牵挂惦念呢?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到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而又细致、深曲、丰富,达到“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思考题】:
前人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请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谈谈自己的体会。
4、中秋月古诗赏析优秀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