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读童谣导入
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
3、师: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说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预设: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全班分为12小组,每3个小组就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春节是怎样过的或说说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腊八粥,腊八蒜,色味甜。
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吃肉喝酒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庙会逛。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2.作业: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写写当地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注意详略得当。
腊八
小年
热爱 除夕 (家家热闹)
认同 正月初一 (人人欢乐)
正月十五 (处处红火)
正月十九
拓展阅读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1课时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给他们归类,并谈谈涉及这些人物的原因。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3、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附.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
1、知识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2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为一般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和语文诗歌基础较薄弱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气概。
3.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4.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诗歌上片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诗歌上片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诗歌的四副图景
(一)诵读欣赏
⒈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⒉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⒈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⒉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⒈"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⒉"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⒊"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⒋"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下片主要内容
2.领会整首词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下片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的《沁园春. 长沙》,我们介绍了*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题解与背景: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一次,*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