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峨眉山》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1:41

李白《登峨眉山》赏析

【作品简介】《登峨眉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写登峨眉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仙界的向往。开头写未到峨眉以前对峨眉山的向往;接着写峨眉山的景色,抒发诗人探幽访胜的情怀、好道求仙的不羁性格,并写出了峨眉山远绝尘嚣的境界。诗虽写寻仙访道,而更多的则是李白追求纯真善美,反对虚伪丑恶的表现。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翻译

古蜀国,今四川,群山绵绵,犹如仙山,其中最秀美的算是峨眉山,天下无双

登览上绝顶,四周风光收入眼底,山山秀美,峰峰奇绝,浅溪幽兰,深壑白云,奔涌不停

高高的青山象尖利的匕首直插苍穹,七彩云霞与绚烂的山色象斑驳错彩的山水图画

紫霞中仿佛有仙人把汉武帝当年埋藏锦囊宝经赠送给我,使我雀跃欢腾

仙人与我在彩云间吹箫,在白石上抚弄镶满宝石的琴瑟、

生平的愿望在今天终于圆满实现,使我欢乐无比

灰白疲倦的容颜得以灿烂,尘世间的烦劳得以脱离

如果遇到骑着青羊的仙人葛由,我将与之携手驾驶太阳,游遍穷宇。

此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声质韵,一韵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声字作结,在音调上有振音激响的作用。虽是一首五言古诗,但在结构层次上是非常严整的。

首段“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接着写初到名山、亲历奇景。“周流”说登览游赏当遍及峨眉古迹名区。“试登览”即初次登临。“绝怪”指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险怪,阴晴变化,景象万千。“安可悉”极言峨眉山深邃,林泉胜迹,难以尽觅。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奇光异彩,分列杂陈。让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顿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

第三段“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弄琼箫于云霄,响彻群峰;弹宝瑟于石上,声动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偿平生之夙愿。“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说明诗人早已绝情荣利,不慕纷华,在漫游峨眉,饱览山光之际,快慰平生,欢情已偿。

末段前二句“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云烟万态,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现于云影光环之间,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末二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骑羊子”,指峨眉山传说中的仙人葛由,传说他骑着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诗人说:假如得遇骑羊子葛由,亦当与之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陆文华《诗酒李太白》中说,此诗极写峨眉之雄奇无匹,真令人有人间仙境之感,这就难怪诗人会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着他登上绝顶,得到成仙。当然,当时的李白实际上并不想出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正想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峨眉奇景只是暂时淡化了他的现实功利心。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名山之游对李白超功利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此诗写寻仙访道,虽然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李白追求纯真善美,反对虚伪丑恶的表现。

拓展阅读

1、《蜀道难》的原文及

整体评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势的高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和小剑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2、蜀道难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名。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之高、路之难,转向写*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

3、《蜀道难》的原文及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有鸟道,可以横绝巅。

地崩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名句鉴

【本书体例】

【原文】:

…………………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原文作者】:

【原文出处】: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1726页。

0707 苕溪渔隐曰:“东坡《送人守嘉州》古诗,其中云:‘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楼。’(1)上两句全是谪仙诗,故继之以‘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楼’之句。此格本出于谪仙,其诗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还忆谢玄晖’(2),盖‘澄江静如练’(3)即玄晖全句也,后人袭用此格,愈变愈工。”(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四十二)

0708 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蜂腰、鹤膝、双声、叠韵,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宁尽被汰邪?(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历代诗话》本)

0709 “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是太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

0710 四明周屺公(斯盛)曰:“太月歌》,四句中连用、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地名,绝无痕迹,岂非仙才?”(清顾嗣立《寒厅诗话》十二)

0711 ……若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彷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

5、沁园春 丙午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古诗曾伯的诗

天下奇观,江浮两,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释】:

这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情感的和词。词人通过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出怀才不遇的困惑 、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慷慨悲凉。多景楼 ,镇江名胜,其地三面临江,“东瞰海门,西望浮玉,江流萦带,海潮腾迅,而维扬(扬州)城堞浮图陈于几席之外,断零落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 》)如此形胜,加上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因此,北宋以来此处的题咏很多。

曾伯词从形胜写起 。多景楼原有吴琚“ 天下第一江 ”的题匾,此词以此写其神奇。“江浮两”,两指焦 、金(又名浮玉,时在江中),二东西相望 ,就象浮在江面上一样 。“浮”,当是由江面看的幻觉 ;下面写空中、江中、江岸。“晴烟抹翠,怒涛翻雪”,色彩鲜明悦目,又给人一种动态美。“离离塞草 ,拍拍风舟”,春草多么繁茂(塞草此即指岸草 ,因此地为要塞),江船顶风前进,给人一种生机,一种力量,同时也会引起岁月如流的感触。这几句写景意在展示“江如画 ”、“逝者如斯”,从而逗起今昔同怀的意绪。

“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 。”这意思作者说出来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像我这样眺望江天 ,共看江天皆如此啊。但古今之人有如东逝之水。“几度斜阳人倚楼”写落寞之情,言许多英雄豪杰正是在这般“倚楼”中壮志销磨。陆游、陈亮也曾在楼头题词 ,陈亮在词在大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念奴娇》)那样的英风豪气结果不是落了空吗?“英雄发 ,空敝貂裘”,用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怀才不遇,黄金尽、貂裘敝的典故,就中饱含着作者的自怜、自伤。据考证,是年春作者颇遭非议 ,“言者相继 ”。身为两淮阃帅而无法进取,坐看年华老大(时四十九岁 ),怎能不感到悲哀!一个“空”字蕴含了多么沉痛的心情。

镇江这地方,晋宋间有多少英雄驰逐!词的下阙是由对现实的感慨而反思 ,显得比较冷峻 。“淮头,虏尚虔刘 ”。“淮头 ”,淮水上游,指淮西一带。“虔刘”,劫掠,侵扰。据《理宗本纪》,这年春蒙古兵攻寿州一带,“将士阵亡者众”。“谁为把中原一战收?”意思是说,谁能象晋宋英雄那样一扫胡虏?晋宋时的几次北伐都是从镇江出发的,如祖逖、刘裕,而以谢安最为著名。谢安在指挥淝水之战获得大捷后,又命令谢玄率部北进,收复了黄河南北大片土地。

“问只今人物 ,岂无安石 ;且容老子,还访浮丘 。”意思是当今世界,是可能有象谢安石一样的有才之士吧。那么,还是让我去访求浮丘道人去吧,反正我是做不成安石 。这表示自己要引退。《宋史》本传记载作者在本年正月就“乞早易阃寄,放归田里”,由此可知词人已是意冷心灰,欲乞归还乡了。下面又写“眼前风景”:“欧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自己这般愁苦,但风景还那般好,风景越好越会激起自己的愁绪。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使感情更加深切。“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归休”就是引退,前加“去去”,表示主意已定,不会反顾。虽则如此,从“渺沧波无极”的感触里,可以体会到他万千愁绪 、万千的不得已。就在写这首词后不久,他真的被罢免了。

此词虽然表现了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对国事的关切 ,对时局的不安,但情绪到底还是低沉了些,这是时代性决定的 。朱熹曾说过:“ 绍兴渡江之初,亦自有人才,那时士人所做文字极粗,更无委曲柔弱之态,⋯⋯只看如今⋯⋯是多少衰气!(《朱子语类》卷一○九)这几句话是批评当时的文风,也可移用于词风。南渡以来爱国词人所激扬起来的大声镗鞳、慷慨纵横的豪放词风,开禧后日趋衰惫,至淳后更是强弩之末了。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登峨眉山》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7852.html

热门阅读

  1.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2. 感人的心情说说
  3. 十二生肖鸡的故事
  4. 中学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总结
  5. 商业主管会计的自我鉴定
  6. 安徒生童话《贝得彼得和皮尔》
  7. 励志的四字对联大全
  8. 马说教案课件设计
  9. 最新初中优美句子摘抄
  10. 三八妇女节三句半台词范文
  11. 小班我会叠衣服教案
  12. 关于春花的诗句大全
  13. 《在山的那一边》读后感范文
  14. 大学生工作的心得体会
  15. 三字经中的故事名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