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黄花慢·菊》诗词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6:56

《惜黄花慢·菊》诗词翻译及赏析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剪,飘荡愁觞。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前言】

《惜黄花慢·菊》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咏物词。惜黄花慢·菊词咏调名本意,上片表现菊花之形神,兼述作者自己的愁思;下片抒发作者对好景不常的感叹。

【注释】

①一年最好:一本无“一年”二字。

②望:一本作“傍”。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识,过去萧何娘。翠微高处,所以人帽底,一年最好,特别是重阳。避免春神怕春天不远,望着小路、偷理秋妆。殢醉乡。心似剪,飘荡愁酒。

潮~笑到清霜。斗万花样技巧,深染蜂黄。露痕迹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捧,百感岩幽香。雁声不到东篱背叛,满城只、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深怨恨蝴蝶飞疯狂。

《惜黄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十二句六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

“粉靥”三句,以人拟菊。“萧娘”是唐宋人对女子的泛称。元稹诗:“揄挪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等句,皆是此意。此言菊花粉红色的花蕊恰如佳人脸颊上的酒涡;菊的花瓣又似美人身上金黄色的衣裙。盛开的菊花与女郎绣架上刺绣的花样是非常相似。“翠微”四句。言一年之中最迷人的是重阳佳节。词人说:那时我与友人同登高山,采下鲜艳的菊花,互相斜插在帽下发间,应景助兴。“避春”两句是说:菊花原想避开繁花似锦的春天,所以等到秋季才一枝独秀而盛开的;然而偏是天生丽质,在秋天开得千姿百态,与春日的繁花斗艳不差毫厘,甚至我在山间小径漫步时,也可以发现路两旁也悄悄地盛放着黄花。“殢醉乡”三句是说:眼前菊花虽美,却依然难解我心中的愁思,所以举杯销愁惟有杜康。但“举杯销愁愁更愁”,我潦倒醉乡仍是心似刀绞,那无穷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上片重在写菊之形神,兼述自己的心情。

“潮腮”三句,言菊的花瓣沾着清霜好像人湿润的笑靥。深黄色的菊花,虽是同一个名字,但品种繁多,拥有一花竞开,百品争艳之势。“露痕”四句。言词人清晨漫步菊丛,见菊花上露珠点点,更使人百看不厌。词人且捧起清泉灌浇*,菊花也“投桃报李”发出阵阵幽香浸人肺腑。“雁声”四句,点出词人忧愁的原因,与上片结句遥向呼应。言词人虽能在田园中栽菊自娱,但最可恨的是远方亲人并无片字只语传来音信。而且城中又开始风雨交加,深夜里词人忧思难眠,担心园中的菊丛是不是会被这一夜风雨吹打得枝断、叶落、花零乱。下片强调好景不常。全词系咏本调。

拓展阅读

1、欧阳修木兰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注释: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

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

文一: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文二: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木兰·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被选入《宋三百首》。此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很好地体现了欧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人并没有一个字述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间派人的不同之处。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这首是作者的早期作品。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一样凄迷、黯淡。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

前于欧阳修的间派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中,他没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全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内,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带着凄凉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木兰,唐教坊曲名,后用为牌名。《金奁集》入“林钟商调”。《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其中韦庄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张子野》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

格律对照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知何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

2、王之涣《凉州》古精选

王之涣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人,所以说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人。王之涣在唐朝最后的官职是文安县尉,我们对王之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史料上很少有关于王之涣的介绍,而且我,对王之涣家族的了解也是通过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其五子王绾的墓志。

王之涣的`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陕西太原,后来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阳,死后葬在洛阳,王之涣的父辈有5人,王之涣的父亲则是王昱,死后也都葬在洛阳,所以洛阳这边就是王之涣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涣的墓志现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馆,这个地方的发现是我们了解王之涣最重要的来源。

王之涣的家族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五世祖为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亲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还有他的堂弟王之咸,还有侄子王绾外,还有后来的妻子李氏是衡水县令李涤的女儿,其他一无所知。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在十余年间,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人,他写西北风光的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人之一。“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他的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

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3、王之涣《凉州》古优秀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中,回味无穷。其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注释】:

1、凉州: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配的唱。凉州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河远上:远望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人的广阔胸怀。

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远眺望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河像一条丝带蜿蜒飞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越发显得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这两句的地理描写为后面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人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戍边士卒身处荒凉之地,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何须怨”三字,使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这首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是凉州歌的唱,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因此唐代许多人都写有《凉州》。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4、《乡村四月》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这首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5、《鹧鸪天·桂》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暗淡轻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中第一流。(红一作:轻)

梅定妒,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通:栏)

色的桂,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的红碧颜色。桂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相比)梅一定妒嫉,自当羞惭。桂是秋天里百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中赞美那么多,为什么没有提到桂呢?

注释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木。

⑶“**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遗恨千年”之句意。“**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多载木名称而未

这首《鹧鸪天》是一篇盛赞桂的作品。在李清照中,咏之作很多,但推崇某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的色是暗、淡、轻。“体性柔”说这种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自是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体性柔”的桂,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中之冠了。

“**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遗恨千年。”意思和此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入《离**》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中正面描写桂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为第一流的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的内在美,十分欣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作者甚至让梅生妒,使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入《离**》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点击查看更多《惜黄花慢·菊》诗词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0852.html

热门阅读

  1. 水上造高楼的中班科学教案
  2. 陌上相逢我等你优秀抒情诗歌精选
  3. 201年送朋友的五四青年节祝福语
  4. 校园心理剧剧本
  5. 我们找过你纪实故事
  6. 2018狗年新春贺词
  7. 从诱惑中拔出那只脚美文摘抄
  8. 幼儿园小班下半年秋季学期计划参考
  9. 语言组的活动总结
  10. 女孩多读书的好处句子
  11. 重阳节活动宣传标语
  12. 简易房屋租赁协议书
  13. 垂帘的解释及造句
  14.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15. 坐井观天的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