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散文诗
悄悄咪咪的我就溜去走了,
正如我悄悄咪咪的梭了回来;
我轻轻轻轻的招了一下手,
就算是告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上的金柳哟,
硬是像夕阳中的新娘;
那波光里妖艳的影子哟,
在我的心头痒酥酥的飘荡。
软兮兮的泥巴上的青荇,
绿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撞骗;
在康河巴适的柔波里,
我为啥就心甘情愿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晓得的哟有那么一潭,
简直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彩虹;
揉碎了的躺在浮藻间的,
沉淀着彩虹一般的黄粱美梦。
刚才是啥子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的地方好随意好安逸的从下往上游去;
满实满载的好大一船星辉哟,
在星辉斑斓里我放开嗓子唱歌。
但我不能这样甩开膀子唱歌,
悄咪咪的环境就像是有人吹起了离别的箫声;
夏天的虫儿也为我闷起一坨,
但真正闷起一坨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咪咪的我就溜去走了,
正如我悄悄咪咪的梭了回来;
我挥了一挥袖笼子,
偏不带走一片云彩。
拓展阅读
1、诗歌再别康桥 诗歌《再别康桥》九读法教学
【**--散文】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
一读诗歌,“知人论世”。《再别康桥》是以徐志摩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新月派的代表作品。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不仅写了有关康桥的诗篇,还写了非常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笔者在课件上打印了《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两段文字。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完两段文字之后,笔者用诗人生前说过的一些话告诉学生康桥对于诗人一生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康桥是一个开启诗人性灵、拨动诗情的所在,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课前这个背景铺垫虽然有点长,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解读诗歌只有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亦即我们古代文论中所强调的“知人论世”才能真正地掌握诗歌的要旨。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图”“青荇招摇图”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习大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2009年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九读诗歌,厚积薄发。本课最后用课件展示了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诵读。并告诉孩子们,深情缅怀诗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课后读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诗歌作品,阅读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推荐作品:徐志摩《偶然》、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等;2.课后继续搜集离别诗,在抄写本上抄写积累,不少于8句。
笔者教学《再别康桥》时运用了九读法,除第七个环节——七读诗歌,感受三美是一个针对《再别康桥》的特殊环节外,其余的环节均适用于其他各种诗体的教学。笔者一直将这种诵读法运用在自己的诗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今总结成文,以期与广大语文教师共享。
2、《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分析
【www.llysc.cn--诗歌】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京怀的短暂解脱。
本文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说明这一抒情结构的特点。
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
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这里,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搅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颗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篱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交流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交流到较深的交流。再由第五节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倒第六节夏虫也为我沉默,再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正是一个由深入交流到较浅交流的过程。全诗开始的交流,一个在天上是彩云,一个在地上是康桥,与其说是遥相交流还不如说是一厢情愿。当金柳艳影荡入我心中,是原河走向了我,进入了两相交流的尽情约会。随着我走向水底青并愿做一条小草,而陷入最深的交流,此时已忘了再别,忘了轻轻的来和轻轻的走了,于是进入了我心即底河、康河即我心的寻梦与放取的境界。一声放政或许惊醒了康河,或许惊醒了诗人,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周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从审美境界来看,全诗则是一个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意象的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和情感寄托的由浅到深再到浅正好吻合。意象的概括和交流的浅泛,正好反映出抒情主体客体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现实,并且要轻轻地、悄悄地离别,离别这只能在今后波长岁月里遥相思念的康桥。为了排遣这种离别的感伤和寂寞,作者又凝神于具体意象和深挚的情感交流,不知不觉回到了当年的情境,寻梦神游,放歌星辉,进人物我相融的境界。然而放歌却又打破了寻梦的和谐神游,只好再次回到现实中来。面对难耐的漫长分离,只愿保存完整的美好记忆,这美好的青春记忆绝不愿散谈成若隐若现的时光残片,因而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在物我相对中,完整地保留这段美好的时光。但保留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重新体验那魂牵梦绕的境界,这体验尽管非常短暂,但却是完整而主客相融的生命体验,在这短暂的神游中却产生了永恒的意义。
这正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尾处于清醒的物我相对的现实中,中间彻底忘却一切经验中的感受,尽情体会那些从未体验的非经验感觉,借以表达自己寻求忘却和寄托之情。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尾为自己伤心,中间忘我地欣赏琵琶曲而获得暂时的忘却,同样体现了这种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蕴。就连散文《荷塘月色》也是如此。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的无我之境,难道不是朱自清寻求暂时寄托,哪怕是一瞬间的寄托的努力吗?这种抒情结构往往是那些自伤自怜、寻求精神独立式寻找灵魂家园的诗人的欣然选择。
3、《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的“美”
【**--诗歌】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
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生活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给读者展现了诗歌的意境美、意象美和音乐美。
一、意境美
品味《再别康桥》,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诗歌中优雅柔美的意境。整首诗歌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起笔,接着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建构起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全诗给人描绘了一幅抒情的动态画面:在灿烂的夕阳、瑰丽的云彩映照下,一个深怀依恋之情的年轻学子,举手劳劳、别情依依地与母校道别。他难移寸步,久久地、静默地立在校园的小河边,从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从河中的水波透视到河底的水草,心中生出无限的留恋与感慨。他时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时而畅想学子时代的欢乐时光,面呈幸福与微笑,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但现实的自我是那么无奈,他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凝重,在傍晚时分的静寂之中,凝视人生。在犹豫、徘徊、一步三回头后,抒情主人公终于再次举手,轻挥一下,与母校告别。画面中的抒情形象显得孤独、落寞而且心事重重,体现出怅惘、郁闷的情感。第四节在全诗居于核心地位,诗人的真情实感在本节中充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短短四句诗勾勒出一个宁静的夕阳晚照下的场景,为作别营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围。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再如,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表现出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读者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那样优雅静谧,切合着康河的宁静之美,陷入了一片宁静和谐的意境之中。
二、意象美
作为一位富有浪漫气息的诗人,徐志摩对自然的偏爱比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诗歌意象大都是一些轻盈、纤巧、空灵、飘逸的自然意象,如,风、云、月、星、雪、莲等。尤其是轻灵变化的“云”,在其诗中出现率极高,诗人的笔下有过“云彩”“白云”“黄云”“乌云”“云影”“紫云”“绯云”“褐云”“云涛”“云潮”等意象,可谓是在五彩斑斓的云海中云游,直至最终消失在生命的云端。
除“云”之外,《再别康桥》中还有“金柳”“青荇”和“榆阴下的一潭” 三个极具特色的意象。作者把岸边夕照下的柳树称之为“金柳”,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这一体现色彩的生动描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节诗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而平静。“青荇”的招摇不仅没让人觉得做作,反而让诗人觉得这更惹人爱怜,他甚至愿意融入其中,做一条水草。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恋情,愿意永远留在这康河,“生于斯,长于斯”。那“榆阴下的一潭”被诗人比作是天上的彩虹,还沉淀着彩虹一样的梦。这五彩斑斓的潭之美,美到让作者坠入“梦”中,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梦”是作者作别康桥时选择的一种寄托:有树荫的存在,使潭水上呈现出并不整齐的影子,所以说是破碎的;它虽已破碎,却更让作者把对康桥的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诗人通过借景抒情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这一诗歌原则的体现,而且通过景物意象突出了画面感,也是对“绘画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与风格。
三、音乐美
《再别康桥》中依依惜别的深情和美妙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也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诗人依恋之时惆怅、伤感的情绪。诗歌外在的“建筑美”也精心构造,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句式整齐且类似,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一圈圈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特别是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就好象是一首描写他“诗化人生”的歌曲,完美地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爱情散文诗句经典语录 爱情的离别的诗句经典语录
爱的花园里不管哪朵花儿开放,都会熏香爱的记忆。相爱的人儿都应该珍惜。
1、缘已逝而情难止,生有崖而思无尽。
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4、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6、这年头,谁不是带着一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8、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9、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11、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同时生,**与君好。
1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14、你走过多少条街、会想起多少次我呢。
15、缘来缘去缘如水,情散情聚情何归。
16、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17、蔷薇开出的花朵没有芬芳、想念一个人、怀念一段伤、不流泪、不说话。
1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9、始终在做着重复的两件事、爱他以及守护。
20、我想看一场盛大的流行陨落的过程、我要一直不停许愿、许到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直到靠近你微笑淡晴的脸。
2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3、一再的隐忍,一再的退让,却换来了盛宴上的谎言。
24、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情是情非情,情非情是情,梦长酩。
2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6、嘘、我的伤才刚刚睡着。
27、我把所有的伤心走一遍,最伤心的是你不在终点。我把所有的绝望走一遍,最绝望的是你还在起点。
28、爱你、给你我生命所有的美好、然后退场、让万花筒灿烂你的眼瞳。
2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30、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1、只为他放弃一座城池、在天光大亮的时候、奔赴一场或生或死的未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