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唐诗《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6

崔曙唐诗《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作者简介】崔曙(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49年前后在世),一作署,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唐朝状元、诗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获得状元。但生平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原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崔曙的《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一首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重九登高,诗人所登的是汉文帝的望仙台,诗又是赠给县令的,内容不能不受制约。但诗人有机地契合眼前所见的风景来抒发感情,对县令的揄扬含而不露,用陶渊明九月九日在宅边菊丛中逢王弘送酒来的典故,既切又工。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拓展阅读

1、伦《念奴娇·感怀洪守》古

吴山青处,恨长安路断,黄尘如雾。荆楚西来行堑远,北过淮堧严扈。塞貔貅,三关虎豹,空作陪京固。天高难叫,若为得诉忠语。追念江左英雄,中兴事业,枉被奸臣误。不见翠花移跸处,枉负吾皇神武。击楫凭谁,问筹无计,何日宽忧顾。倚筇长叹,满怀清泪如雨。

这是一首爱国词章。词作主要是痛感中原沦丧、报国无门,并慨叹权奸误国,北伐又无祖逖般的击楫英雄。因此,忧思难平,青泪如雨。充分表现出作者时刻不忘复国的爱国思想。

上片写形势,开头“吴山青处,恨长安路断,黄尘如雾。”从江南的山峰(吴山)北,烽烟(黄尘)弥漫,往汴京去的道路已经不通。“荆楚西来行堑远,北过淮堧严扈。”淮堧,即淮河上的宋金边界,戒备森严。“塞貔貅,三关虎豹,空作陪京固。”边界上的要塞、关口,都有勇猛善战的战士在守卫着;况且,我们不仅只是为了防边,而且还要进攻中原,收复失去的国土。塞,出自《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貔貅,猛兽名,亦借指勇士。三关:原为宋、金边界上的三个关隘,亦泛指宋、金边防的关口。陪京,即陪都,指建康(南京)。作者在这里一连用了塞、三关、貔貅、虎豹、陪京等词汇,气势森严,读了令人感奋,使人鼓舞。但是,“天高难叫,若为得诉忠语。”皇帝(天)高绝难通,怎样才能向他诉说精忠报国的决心呢?上片的悬念中结束,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下片抒情,抒发作者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换头三句:“追念江左英雄,中兴事业,枉被奸臣误。”紧接前片,怀念中兴名将岳飞,被人杀害,韩世忠投闲置散,北伐大计被秦桧等奸臣所阻挠。接着,“不见翠华移跸处,枉负吾皇神武。”不见徽、钦二宗移跸的所在(汴京),使你皇帝空有神武的威名,不图恢复中原、就不能称之为有为之君。但是,“击楫凭谁,问筹无计,何日宽忧顾。”谁能如当年击楫中流的'祖逖那样,担当起北伐重任,挥师中原呢。拿不出恢复中原、收复国土的计划和措施。哪一天能兴师北上,收复失地,可以不再为国事担忧了?想到这里,“倚筇长叹,满怀清泪如雨。”拄着筇杖长长地叹息,忧思难平,泪如雨洒。一位爱国的人的赤子之心,剖白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在另一首《念奴娇》中,也提到“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充分显示作者时刻不忘复国大业的爱国思想。

2、《送杜少之任蜀州》古翻译 注释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⑴少: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3、杜甫《春》全翻译与优秀

安禄山起兵反,由于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作于次年三

这是一首五言律,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人在这首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4、杜甫《春》全翻译与优秀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都是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的感受是: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为"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史"之篇。

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意美。

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话》云:"古人为,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人,惟杜子美最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无余物矣,‘草木深’,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的后四句,写春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5、经《国风·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及注释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也。”朱熹《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主题的理解。这首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的本意的。

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点击查看更多崔曙唐诗《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5340.html

热门阅读

  1. 最牛的聊天句子摘抄
  2. 勤奋而成功的小故事
  3. 计算机专业认识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4. 2016年窝心重阳节祝福语
  5. 平安夜空间搞笑说说
  6. 黄豆连续观察日记600字
  7. 生日派对小学生作文600字
  8. 2018春节拜年祝福语句子
  9. 有关佛语经典语录精选
  10. 拿什么来祭奠我们的苦涩年华优美诗歌
  11. 4月周五早上问候语
  12. 租房协议书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
  13. 描写山的诗句有哪些
  14. 春节的作文400字
  15. 悲的爱情诗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