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鉴赏之《乌栖曲》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李白诗词鉴赏之《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现存南朝梁简文帝、徐陵等人的古题,内容大都比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诗的开头两句,不去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包围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但表现得非常隐微含蓄。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沉醉在狂欢极乐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轻歌曼舞,朱颜微酡,享乐还正处在**之中,却忽然意外地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而落日衔山的景象,又和第二句中的“乌栖时”一样,隐约透出时代没落的面影,使得“欢未毕”而时已暮的描写,带上了为乐难久的不祥暗示。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作者往往热中于展览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次消逝,而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便统统隐入幕后。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里在景物描写中夹入“起看”二字,不但点醒景物所组成的环境后面有人的活动,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的心理。他们总是感到享乐的时间太短,昼则望长绳系日,夜则盼月驻中天,因此当他“起看秋月坠江波”时,内心不免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正是末代统治者所特具的颓废心理。“秋月坠江波”的悲凉寂寥意象,又与上面的日落乌栖景象相应,使渗透在全诗中的悲凉气氛在回环往复中变得越来越浓重了。

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乌栖曲》旧题偶句收结的格式,变偶为奇,给这首诗安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东方渐高奈乐何!”“高”是“皜”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难道还能再继续下去吗?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象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通篇纯用客观叙写,不下一句贬辞,而讽刺的笔锋却尖锐、冷峻,深深刺入对象的精神与灵魂。《唐宋诗醇》评此诗说:“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未几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寄兴深微者。……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这是颇能抓住本篇特点的评论。

李白的七言古诗和歌行,一般都写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这首《乌栖曲》却偏于收敛含蓄,深婉隐微,成为他七古中的别调。前人或以为它是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这是可能的。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说:“此诗可以泣**矣。”看来贺知章的“泣**”之评,也不单纯是从艺术角度着眼的。

拓展阅读

1、唐三百首全集三百首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人,有“佛”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人的代表,今存400余首,重要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送杜少府任蜀州全送杜少府任蜀州及翻译

【**--教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古代三秦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人。

四海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任蜀州》是王勃的一篇名作。题中“杜少府”姓杜而不详其名,少府,官名,即县尉;“任”,赴任;“蜀州”,唐时属剑南道,今四川省崇庆县。

这是一首送别

首联写送别处和友人所往地。首句说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护卫着京城。京城,指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点明作者在京城送别友人。次句说,望着你所去的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则在一片迷蒙的风尘烟雾中。作者用一“望”字,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在一起,暗示相隔虽远,而彼此可通,不用伤别。次联承接上联写出送别意,意思说:我们彼此都是宦游人(即在外*的人),离别为寻常事,何用悲伤?三联进一层申述次联的“离别意”,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知,友谊深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比近邻,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末联概括前三联的意思,以不伤离别作结,说我们不必在分别的路口上,像小孩一样都哭得眼泪沾湿了手巾。

通过写送别,表达了作者真挚深厚的友情,豁达*襟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构思巧妙,以送别而不伤别为主题,层层围绕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示这个主题。首联从送别和友人所往地的角度,说明相隔虽远而可相通;次联从“同是宦游人”的角度,说分别乃寻常事;三联从深厚友情的角度,说彼此友情深厚,天涯亦是近邻。然后才水到渠成地归结出题意。虽然角度不同,但处处扣住别意,扣住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一扫一般送别的惆怅悲伤的情绪,真实反映了初唐时期人们的精神境界。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表达深厚友情而广为传诵的名句。

3、古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全意境淡雅,意蕴清幽,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径:乡下的小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收集有关古《春夜喜雨》: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人的喜悦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4、大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每每想到这个名字,心中总是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在明代王世贞的《》中说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的确,的创作。在感情上总是喷薄而出的,像河流,夹杂着强大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像这首,句式长短不一,没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体现了人思想与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马行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701—762),字太,祖籍陇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在我看来,虽然在歌创作上是一个天才,但是在*、仕途上来说却不是一个聪明人。因此,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内心也充满着烦忧思。这首的背景。大约是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云行至此,陪他登楼,设宴送行,作此。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属于皖南地区。这里有一处古迹,称谢眺楼,又称北楼,谢工楼。是南齐人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多次登临,还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要送行的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称他为叔,但并不是族亲关系。云又叫华,所以这首还有个题目叫做《陪侍御叔华登楼歌》1。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关于时政的谈论,以及对于各自近况的询问。然而,仕途不顺的,谈及时政,谈及近况,难免会联想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加上的思维是如此的丰富,自然就会感叹时间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么多岁月,也只是留下无尽的烦忧。遥想十几年前(742),应诏入京的时候,还轻狂的作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转载于:www.hNNsCy.coM:,)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实那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说。写这首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的开头写这样的感慨时间的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742年应诏入京*,上任后才发现,所谓待诏翰林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文学侍从,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样。自己是因为负有名才被诏入京,除了给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外,并没有其他作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政事,更别说什么建功立业了。于是在744年又离开长安。后所做的,我们所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中也表达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的天才人,其内心的思绪也是极其复杂的。然而尽管心中愁绪万千,对远道而来的友人,所说的话也只能点到为止。所以,人的思绪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的这一首,可谓句句都是名句。记得当初高中的时候,这首每一句都要记得很牢固,因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对象。可见,这首的价值所在。,讲求“气”。余光中的《寻》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作总是一气呵成,随意性较强。然而,虽然一气呵成,文思却不因此从事的开始到结尾都没有变化,相反的却是,跳跃性极强。一开始感叹先前的时光与经历离自己而去。紧接着就跳跃到眼前的景物上,于眼前人物相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悲戚。接下来,又有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景物有关的先人。“碰了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情发。”云,一个是坛巨星,一个是古文大家。两人登楼景,把酒谈心,自然少不了要评论文。而眼前又是谢朓楼。话题自然少不了谢朓。因此,歌虽跳跃性强,却不因此变得杂乱无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面对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里所想却是登天揽月。足见的豪放飘逸。“壮”“揽”,夸张而又贴切,使句充满张力,读起来便觉得十分豁达。同时,作者此时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对于理想仍有如此豪迈的想法。一扫开始的烦忧阴郁,恢复到作者本来的飘逸豪放,清新浪漫。

烦忧--------惊情满怀------又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面已经说过,作,跳跃性非常强。人刚才还忘乎所以,豪情满怀,仿佛现实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心头的烦忧也都抛到九霄云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仅表现出人的豪情壮志,也是全市的**。,然而,当情绪到达**后,人却仿佛一下子从高处落到了地上,本来人还在抬着头摘月亮,现在却低眉垂眼,情绪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给人一种颓废感。理想虽好,但仅仅存在于想。现实却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陷入深沉的苦闷中。人将这无形的苦闷具体化:就像抽刀去斩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的更急:举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不禁让我想起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这两句,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还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学意味。

的最后,人不在意气高扬。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实人还是蛮会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这样的不顺意,不如披散了头发,在一叶小舟去泛油江湖”。后人苏东坡也曾有这样的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想法,虽说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却也不是豁达。

后人评价和杜甫的说:“杜思苦而语奇,思疾而语豪。”的这首基本上每一句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歌跳跃性极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既有着天才的才能,又有着丰富的经历,既有阔达*襟,又有着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跳跃性强却不突兀,自然也就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5、大全

《月下独酌》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乱纷。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注解】

1《行路难》:乐府《杂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3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4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借此表明对自己的*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5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6飡:通“餐”。

7羞:通“馐”。

8直:通“值”。

【《行路难·其一》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行路难·其一》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原版】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现存《静夜》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

弃我去者,昨日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1、秋雁:喻云。2、蓬莱文章:这里指云供职的秘书省。【韵译】: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迹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评析】:际旨在以蓬莱文章比云,以谢记宸⒆杂鳌=杷捅鹨栽薅苑剑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甲员龋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访问更多与唐三百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关的资源:〖-全集-大全-的代表作-集唐三百首〗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诗词鉴赏之《乌栖曲》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1342.html

热门阅读

  1. 妈妈你为什么离我而去啊经典散文
  2. 学生会竞选自我介绍
  3. 201年51劳动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4. 豪夫童话故事:假王子的故事
  5. 昔年我和她有个约会散文
  6. 201年经典简单祝福语大全
  7.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8. 201白色情人节贺卡祝福语
  9. 不随流年美文
  10. 关于威尼斯商人的读后感
  11. 表达学无止境的名言
  12. 2016年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精品
  13. 新学期新起点新希望新腾飞国旗下发言稿
  14. 记我的父亲母亲作文3000字
  15. 年初七祝福语201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