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1、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2、指名读,生评议。
13、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
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例文优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 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 4和24 49和7 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把非零自然数分为哪几类?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例文优秀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 28 31 53 77 89 1ll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 29 35 49 51 79 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例文优秀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解决实际问题。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 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