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典故之孟母断机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么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mèng mǔ duàn jī,战国时期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译文】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启示】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故?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今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对这一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孩子只有服从的份儿,甚至强求孩子学习名列前茅,那么势必会导致揠苗助长,扼杀孩子个性,其后果可想而知。由此,我们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多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能多用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话,让孩子领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做到“教子成才”,而不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
拓展阅读
1、弟子规读后感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弟子规"有很多块:"入则孝、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规的时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进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长者没坐下吃饭,我们应该等着大人们吃饭。
还有,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说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我们的学习中着手,而我们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们的根本。
你知道吗?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儿童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们很纯洁。如果你恶他就恶,你善,他就善。
2、从夜空中不停跳下的金兔子故事经典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位公主。她一次生日,皇上送给了她一件特殊的礼物。那是一个很小的盒子,她刚好可以握在手中。它可神奇了,不仅能装下世界上看得见的一切东西,还能装下看不见的味道的声音。它成了公主最心受的玩具。她总是把它带在身边。不久,皇上要去打猎,因为他好久没有吃野味了,现在想吃得要命。公主早就在皇宫玩腻了,一同去了。为了公主的安全,皇上吩咐一名侍卫留下来保护公主,然后就带着将士们骑马进树林中。
公主和侍卫坐在森林中一块宽阔的草地上,一阵子过后,感到无聊极了。于是,公主在树林中散步起来。她东走一儿,西走一会儿。终于,公主穿过树林依稀看见了一片果园。一会儿后,她来到了一片苹果园跟前。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公主的嘴里顿时就淌满了口水。她跑进园中,挑选一棵最好的,从树上摘下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来吃。突然,公主想到应该给皇上和其他人每人摘一个回去。她姑计了他们共有多少人,就开始把看中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放进她的小盒子里。侍卫以为公主贪吃,站在一旁自顾自的吃。突然,朝公主走来一位老太婆。她凶怒的样子,好像她是这果园的主人。侍卫赶忙小声地喊:“公主别摘了,主人来了。我们现在必须马上离开。”可公主丝毫没当回事,反问侍卫:“你难道怕她不成?”侍卫还没有怕过谁,就算让他真的去死,他也不会害怕。因此,他抬起头,装做没有见到老太婆。
“谁让你们摘树上的苹果吃?”老太婆生气地问。公主满不在意地回答:“我们有手有脚,自己让自己摘呗。”“这片果园是你们的吗?”老太婆问。“不是。”“那你们就得付钱给我。因为我就是这片果园的主人。不然,你们就是偷东西,我要抓你们去报官。”侍卫很害怕,忙掏起腰包来。公主听了很生气,故意说:“我们身上带有很多钱,但就是不付给你。如果你想抓我们去报官,先问问我身边的侍卫。”“想必你就是不得了的公主吧?”公主得意地回答:“我正是。我现在还还需要付钱吗?”“完全不用了。”老太婆厌恶地说,她是一个女巫,把公主和侍卫变了两个苹果。它们紧挨着躺在地上,各种丑陋的虫子都爬上去玩。
下午,皇上他们打完了猎,却不见公主。皇上就公主一个女儿,伤心极了,下令所有人就算把整座大山找遍了也要把公主找回来。可结果呢,公主似乎不翼而飞了。于是回到宫里皇上立即通告天下:若谁能从那片森林里把公主找回来,他就让他娶公主并且继承皇位。消息刚传开,许许多多人便来向皇上报了名,来到了那片森林里。他们寻啊,寻啊,结果也是白费力气。住在山周围的人没有谁看见公主下了山,山上又不见她人,公主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来山上寻过的人迷惑不解地去了,新的人又来。几天过后,山里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仅有几个人来山里了。
一天,有两个人同时来到了山上。高的一个想,既然山附近的人没有看见公主下山去,那她一定还在山上,她定是不幸掉进地洞里去了。矮的一个却不相信公主会从山上凭空消失,亲自来找,看是不是真的。他们走了大半天,走进苹果园里。又红又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实在诱人。可苹果是别人家的,矮的年轻人只在园里寻找公主的下落,高的年轻人呢,四下里看了看,见四周没有人,忙从树上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来吃。矮的年轻人实在忍不住了。这时,他看见地上落有两个,立即去把拣起来。可他把第一只苹果在衣服上擦干净,送进嘴里咬进牙齿,苹果却立即从手里消失,在他的面前站着一位侍卫。矮的年轻人知道公主在哪里了,接着把第二只苹果放进嘴里咬,公主随即也站在他的面前。侍卫和公主身上的巫术被解了,重新变回人形,都高兴极了。
侍卫和公主感谢了矮的年轻人,他们随即回宫里去。矮的年轻人找回了公主,就意味着他将娶她做妻子,将来皇上*他继承皇拉。可他是个农民,出身低微,不知道公主会不会嫌弃他。他想,如果真像他想的那样,他就没有必要和他们去皇宫了。因此,他向公主讲明了情况,问公主会不会嫌弃他。公主马上回答他:“当然不会了。我愿意嫁给你。如果没有你解救我,我就看不到这一切,更不会有今后了。我怎么还会嫌弃你呢?”听了,矮的年轻人高兴极了,笑得合不拢嘴。高的年轻人却气得要命,下决心要弄死侍卫和矮的年轻人,把分主夺过来。不久,他们来到悬崖边。高的年轻人两下就把侍卫和矮的年轻人推下去。悬崖高得见不到底,高的年轻人认为他们必死无凝。公主伤心极了。高的年轻人却要她回去告诉她父皇说是他救了她。不然他就会杀死她。公主很害怕,答应了。
侍卫和矮的年轻人幸运地落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一点事都没有。只是矮的年轻人因为娶不到美丽的公主而悲伤到了极点。他们找到一条小路回到崖上,走了没有多久,看到老太婆吃力地背着满满一竹篓苹果。矮的年轻人心想,他反正是空手,就主动上去要帮老太婆背。老太婆确实感到很累,同意了。矮的年轻人愁眉不展的样子,老太婆问他:“今天的天气这么晴朗,是不错的天气,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何脸色这么难看?”“哎!别提了。”矮的年轻人叹道,因为一提这事,他便情不自禁悲伤。可老太婆婆接着问,说她或许能帮他的忙。矮的年轻人就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太婆。话说到最后,矮的年轻人悲哀地说:“公主他们很快就能回到宫里,立即举行婚礼,他是没有机会了。”老太婆却肯定地告诉矮的年轻人说:“他不仅还有机会,还能最后娶公主为妻。”
回到了皇宫,公主果真按高的年轻人的要求做了。随后,皇上便为他俩举行婚礼。皇宫内张灯结彩,欢天喜地。晚上,星光灿烂。可突然,皇宫前面的夜空中飞下来一只金兔子。它像马那样大,不停地飞下来,终于被门卫们看见了。皇上正和女婿,爱臣们喝得痛快,门卫突然跑进来告诉他们门外的奇观。所有人听了都不相信,马上来到门外看个究竟。事实的确如门卫所说的,皇上大臣们惊奇极了。一位很有智慧的老臣告诉皇上说,从天上掉下一只兔子,合符一个“冤”字,这是在告诉他们今晚的婚礼有冤情。
公主不能嫁给皇上眼下的这个女婿。这话说得有道理,皇上于是把婚礼推迟了一段时间。因此,使得高的年轻人惊恐不安。几天后,侍卫和矮的年轻人来到皇宫,告诉了皇上公主是怎么被解救的,和高的年轻人的罪行。可高的年轻人狡辨,说了与此相反的话。最后,他还问:“你说我把你俩推下了山崖,谁来为你们证明这是真的?”侍卫和矮的年轻人回答:“公主就可以?”皇上就问公主矮的处轻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公主回答:“我害怕。”这时,皇后说:“你如果害怕就把你八岁生日送你的小木盒拿过来,我听一听就知道了。”皇后把木盒摇了十几下,意思是她要听十几天前的声音。
皇后还没有听到她想要听的声音,把木盒又摇了几下放进她的耳边。一会儿后,她清楚地听到这样的声音:去死吧!这山崖高得见不到底,肯定会把你们摔得粉身碎骨。说话的,正是冒充救了公主的人。随后,皇后把小木盒递给皇上,让他也听了一遍。皇上立即传侍卫进殿来把坏女婿拉去斩首,随后让真正的女婿和公主举行了婚礼。结婚后,他俩相亲相爱,过得很幸福。
3、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它告诉我们要做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来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要懂得在家要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当父母*痛时,我们要细心照顾。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要仔细聆听,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其次,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时,要以礼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取。最后,我懂得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进,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知恩图报的人。
初读弟子规这本书时,感到没意思,而且读不太懂,心想:这么早以前的书,能对我有什么用呢?但是随着背诵《弟子规》时的两件小事,却改变我对它的看法。记得刚背完“入则孝”这章,一次,妈妈喊我,我没有答应,妈妈便学着电视里古代先生教书使得腔调背诵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我忙接嘴:“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知道啦!”
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前,妈妈来到房间,看到我**的衣服“随床乱顿”——引用这个创新词汇,是因为妈妈又开始背弟子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可是瞧你床上,“顿”了一堆!”我听了哈哈大笑,当然,笑的时候把衣服收拾好叠放到床边了。
《弟子规》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孝”,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让我今后更加的懂得去孝敬父母,让我不再刁蛮任性,《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
4、弟子规读后感
学校近日举行了“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我有幸阅读了中国远祖着作——《弟子规》。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顺父母和诚实守信这两个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掀开《弟子规》的扉页,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时,人们已经懂了“百德孝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们却对父母横蛮无理,面对父母的热切呼唤,我们却不理不睬;面对父母的再三交代,我们只是口头答应,却迟迟不肯动身;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并非虚心接受,反而强词夺理……为此,我们应在“孝”上下苦功,尽量做到“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做人不仅要孝顺父母,还要诚实守信。这在《弟子规》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意思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的确,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十分讲究诚信,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着“轻诺必寡信”的忠告;坚持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对《弟子规》有了认识,还树立了新的人生观。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应该严以律己,做一个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知书达礼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