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及鉴赏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下面是关于弟子规原文及鉴赏的内容,**!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若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拓展阅读
1、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人轻贱。
《志感》原作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是一个失意文人的牢**之作。
先揭露当时一反常态的怪现象:当官掌权的并不是读书人。元帝国统治集团以武力征服天下,建立了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帝国,尚武轻文,武人专政。所以,其成功虽速而失败也快。“权”与“钱”紧密相连,自然便是“不识字”的“有钱”了。不读书、不识字而掌权,自然不懂治国之理,因而善钻营的小人得宠了。这帮小人除了逢迎巴结之外,是什么也不懂的。但“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接着,评论这种反常的怪现象,抒发感慨。作者不敢指责朝廷、指责天子,他只能指责老天爷简直这般“忒心偏”,简直是贤和愚、善与恶都分辨不清了。这样一来,当然是挫折了英雄,损害了善良。贤和愚遭遇的两极分化,其结果便自然是越聪明、越有才干的人困厄潦倒,老死牖下,与草木同朽了。不信,请看事实:有的人节操高洁像鲁仲连,有的人品德可敬超过闵子骞,可是循规蹈矩,不走歪门邪道,其结果不但不受人尊敬,反而被人轻视,看成是无出息的下*。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他游赵国时,适逢秦兵围赵。魏使新垣衍入赵,议尊秦为帝以求罢兵,鲁仲连向平原君极力谏说:如果让秦称帝,我将蹈东海而死。后秦兵解围去,平原君赠鲁千金,他笑而不纳。闵骞,即闵子骞,春秋鲁人,是孔子弟子,以有德行著名。
这首曲,直接控诉当时文人受人轻贱的不平等待遇,是对元统治者摧残文化行径的愤怒谴责。
2、黄子云《大洋》清、近代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不觉舟如叶,随风入窅冥。
潮来天宇白,日照海门青。
孤屿遥相认,危樯觉有灵。
中流抚身世,万里一浮萍。
古代山水诗里,写名山大川的居多,写及*大海的较少;写*大海而能写好它那浩瀚气势的,则更鲜见。黄子云曾经跟随清朝的册封使者前往琉球群岛,有远洋渡海的亲身体验,兼有机敏地将感受形诸音律的创作习惯,更有善于捕捉形象的吟咏技巧,因此,这首《大洋》写得洗练而真切,灵活而深沉,确能写出东海那波澜壮阔、海阔天空的气象。
诗人落笔时,将时间、地点、事件等常规要素全都摒弃在有限的篇幅之外,而单刀直入,直接从自己的感觉写起: “不觉舟如叶,随风入窅冥”。朝廷使节乘坐的是大船,诗人却以 “如叶” 为喻,为的是反衬出 “洋”之大。而“如叶” 又跟“窅冥”形成对照,越发显得大洋无限广阔深远,给诗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联用了两个因果句来状写出洋所见。因“潮来”而“天宇白”,从海(潮)写天; 因 “日照” 而 “海门青”,从天(日)写海。“海门”,指江河人海口。但两句的着眼点,其实都在海(大洋)。不是吗?“潮来”才“天宇白”,可见海潮之大,翻涌起来连苍穹都变白了。灿烂辉煌的“日照”,不仅没能把大海染红,反而衬托得江河入海口一派碧青。可见海的气势何等博大! 这两句对仗,不用堆金砌玉,只用十个字白描,就写出大洋的空阔恣肆。这两句似从王维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化出,却反其意而用之,更有力地突出了海洋的浩瀚。
这样无边无垠的大洋,长时间航行当然会使人感到不安。诗人急切盼望着陆,故而 “孤屿遥相认”,远远看见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就争相辨认是不是目的地。一旦得到证实,心里就不禁涌起一阵阵欣慰、庆幸的感觉,因而“危樯觉有灵”。“危樯”,高高的桅杆,借代所乘坐的船只。诗人仿佛觉得所乘的海船也有神灵在摄护着,故而万里风涛也能平安抵达目的地。寥寥十个字,就把诗人目击的海上奇景和他历尽颠簸的复杂感情,都状写出来了。
惊心动魄的航程终将结束,回顾一路风波,诗人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反思自己的坎坷经历,油然地产生了人生如浪迹萍踪的感慨。“万里一浮萍”这个比喻,既是明写感慨的,又是暗寓呼应的——与开头“不觉舟如叶” 两句呼应,通过“万里”与 “一浮萍”的悬殊对比,再度反衬出 “大洋”之大。
全诗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束。章法严密,对仗工稳,笔墨经济而又形象鲜明。直接状写大洋的笔墨极少,但却准确传神,把东海的浩荡空阔连同诗人自己的深刻感受都诗化了,律化了。黄子云天赋本高,写作诗文力戒平庸浮浅,努力效法唐宋名家手笔,终于取得较高的成就。这首五律,证明了诗人的功力之深。
3、吕侍中·水仙子·喻纸鸢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无名氏
丝纶长线寄天涯,纵放由咱手内把,纸糊披就里没牵挂。被狂风一任刮,线断在海角天涯。收又收不下,见又不见他,知他流落在谁家?
【鉴赏】 这是一首歌咏放风筝的小令。所谓“纸鸢”,就是用纸糊的风筝,其形象有鸢、蝴蝶、蜈蚣、燕子等等。
曲中写了一位放风筝的行家里手。他自我夸耀,说他的丝织长线可把风筝放至天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由自己的手心把握。他由于自信,对这只纸糊的风筝非常放心,没有什么牵挂。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刮断了丝织长线。由于风筝放得过于高远,因此收又收不下,看又看不见,最后只得发出 “知他流落在谁家” 的长叹。
此曲表面上是写纸鸢,而实际上是述相思。以放风筝比喻婚姻、比喻相思甚为贴切。“线” 是放飞风筝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的一头系在风筝的骨架上,另一头握在放飞者的手中。俗话说: “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说明线连婚姻在,线断婚姻绝。曲中的放飞者由于掉以轻心,结果导致风筝线断,飘落他乡,令他痛悔交集,相思不已。这断线的风筝,犹如放飞者失去的情人。他原来对这门婚姻非常自信,觉得十拿九稳,毫不担心。但由于他粗心大意,没能把住爱情,因而情人突然离他而去,远走高飞,一根红线就这样断了。这岂不令他失望叹息,饱尝相思之苦。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在密州的太守任上,于正月二十日的夜晚,因缅怀弃世十年的亡妻王弗,悲绪难已,言念萦心,积思成梦而写下的一首百代传诵的悼亡之作。
小令的上阕,写爱妻亡故,芳魂消歇,墓底长眠,已经十易风霜了。词人与亡妻生死别后,彼此隔绝,两下茫茫,音信难通。恩爱夫妻一朝永诀,难忘的往事不去思量,怎么可能呢?词人多么想不远千里,一返家乡,与孤坟中故妻的茕茕亡灵叙谈一番十年以来的凄凉别况。可是,十年之前,亡妻在世,认为丈夫文章冠世,在宦途中是会高飞自有云程路的,词人也以此而自期许。谁知词人在功名上前星失暗,远谪荒州,迍邅坎坷的情况,纵使与亡妻相逢,也怕她一刹难辨认出风尘满面、鬓老如霜的自己了。
上阕写日所思念。先从生死起笔,言噎语湿,甚为沉痛;接着拓深一层,以“不思量,自难忘”倾吐十年以来思念亡妻的深情;再写孤坟迢遥,满腹悲怆,无处诉说;“纵使”句,极写作者的变化,包孕了词人和亡妻别后的酸辛和感慨。
小令下阕写词人幽梦还乡。亡妻过早委化,一晃十年过去了,而词人对亡妻仍无辍止地怀念着,终于思驰神往,萦回成梦。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词人梦见自己忽然回到了故乡,恍惚之中,亡妻正临轩对镜,自理梳妆。此刻,词人没有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也没有难以自己的放声悲恸,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婉哀伤。这默默的相顾、无言的流泪,既符合与亡妻梦魂幽会的实际,也写出了词人深沉的悲痛。词人梦醒之后,愈益认识到如此的断肠、哀伤,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是难以避免的:那长满蓬蓬短松的土冈,那伴她过夜的寒天冷月……,这一切,都会使词人随时随地流泪、断肠。
下阕写梦中所见,是上阕感情的继续和发展。“相顾”句,写无言有泪,把哀伤之情推向**。最后写梦醒思痛,以阴冷、凄凉的景物收结,更加深了词人对亡妻难以排遣的思念。
此词乍看起来迅笔挥洒,了无安排,没留下丝毫雕琢的痕迹,但透过字里行间的蛇灰蚓线,仔细推敲,便知词人动笔之前是精心设计的。特别是下阕写梦中与亡妻相见情景,表明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那么笃厚,是那么执着,竟冲破了时、空的界限,而达到阳冥幽会,这正是此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之所在。历代为爱妾写悼亡诗的不少,陆游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元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从诗题看,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仿佛,但在感情的深笃上以及内容和形式的默契上,前者远不如后者。明末吴伟业为妾卞玉京写的悼亡诗句:“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虽然哀戚顽艳,但太卿卿我我了,远不及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感自然、诚朴、深沉。
从这首小令不难看出,词人善于把离情别意同个人的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结合起来,深挚、凄迷,情调幽冷感伤,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融汇贯通,笔园墨净,情韵兼胜,对后世词家有极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