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教学研究促进长远发展论文
教学成绩如何提高?是单纯依靠时间上的多投入,简单重复地大量做题,还是靠提高课堂效益?答案是肯定的。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下面我就对开展教研活动的必要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教研活动是当前面临的教育形势所决定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考试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活动,有必要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开展教研活动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相对紧张,好几个学科的部分教师并非是本专业教师,而是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其他学科转任本学科教学工作的,虽然在教学中工作很努力,但在一些问题上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因此多数教师都有强烈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愿望,希望通过一定的形势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本质工作,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教研活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对每一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只有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应对机智,才能有乐在其中的职业幸福感。学生也希望教师是个博学多识,阅历丰富的专家、杂家。
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实践者。经得多了,见得广了,想的深了就会有课堂驾轻就熟的从容。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几年来,我校多个教研组教师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形成制度,认真落实。回顾几年来来所做的工作,其中一些有益的做法,对各位老师可能会有些许的帮助,现在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介绍。
我们学校初中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十几个教学班。各年级各学科都由好几位教师担任。教师之间在年龄、学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好这种差异,把这种差异转化为宝贵的财富呢?集中开展教研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活动中,一方面我们注意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做人人有任务、人人要参与,具体的讲就是我们把所有任课教师以两人为一组,根据教学进度,每周每组认真备好一节课,并写出一份较为详细的说课稿。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把本组准备的那节课,以说可稿的形式进行说课,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说课稿进行修改、润色,最后集中集体的智慧,形成一份较为完美实用的教学设计,做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使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个人素质。
另一方面,为了不使说课活动流于形式,而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还对说课稿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订了具体的环节,使说课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总之,由于我们制定了较为可行的制定,采取了较为具体的措施,并长期坚持下来,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学成绩也显著提高。
拓展阅读
1、运用田径短跑教材培养中专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采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把愉快式教学融入田径教学中,使学生体育兴趣更加浓厚,说明只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是积极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学生只有对体育有了兴趣,才能爱上体育课,有了爱,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并以向往的心理去接受它,领会它和掌握它。通过五学时运用田径教材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激发了其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本身就是陕乐的,极具吸引力的。
1.实验对象的确定
随机对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2007(3)班与2007(4)班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两个班均是通过中考升学的学生,而且体重、身高、入学时50米成绩通过统计学验证均无明显差异,符合对比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试验的,并按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田径课教学进度规定,快速跑教学五学时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田径快速跑教学对比实验。
2007(3)班在练习内容上,运用设计好的游戏与比赛作为教学组织手段,在分组练习时贯穿于游戏性与竞争性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学习途中跑时,采用追逐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做原地摆臂、小步跑、高抬腿练习时,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增强学生练习兴趣。通过各种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2007(4)班在快速跑教学中,主要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技术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掌握动作要领,达到教学目的。
2.实验班实验内容
方法:将学生变成四列横队,前后两人一组。讲解动作要领和作用,注意在动作标准的同时加快频率,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动作。在练习时使用快速击掌来控制学生的频率。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有一名同学站在50米的终点,当在起点的同学跑到终点时与终点的同学击掌,然后终点的同学跑回去与下一个同学击掌。先完成的组为优胜组。
2.3 掌握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
方法:在讲述动作要领之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蹲踞式起跑,它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练习时把学生分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也可采用背对背站立方式。命名一队为“白队”,一队为“黑队”。当游戏开始时,教师喊:“黑”或“白”的'口令,两队听到口令后互相追拍。 2.4 50米全程跑比赛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分别站在50米起跑线后,四人一起进行比赛。
规则:按名次得分,第一得4分,依次得3、2、1分,最后看哪一组累计分数最高。
2.5 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后,对两班学生进行50米快速跑成绩测试。然后将每个班及格学生的人数除以该班的总人数再乘以100%,即为该班50米全程跑的及格率。
在实验结束后,两个班50米成绩均有提高,但通过统计学验证实验班50米成绩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31,增长了0.22秒,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班的学生50米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41,增长了0.11秒,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基本上有了提高,但仅仅只完成了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其他三类目标完成得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在上课方面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各种动作都是为了及格而很机械地去练,体现不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心理反应方面,实验班级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注意力集中,意志较顽强,对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气氛活跃,心情愉快。激烈的比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4.1 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50米技术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的对照班。说明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孙全洪,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4(2):52-53.
[2]杨润辉,浅谈愉快式教学[J].体育师友2001(5):23-24.
[3]林越南.对快乐体育的课题思考[J],吉林体育学.2003(2):67-68.
[4]王高富.激发学生跑的兴趣练习法[J],体育教学.2002(1):81-82.
2、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念、探究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以及实验探究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提升。
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以“做”为“形”,以“思”为“神”,“做”与“思”
有机结合
探究性实验是化学教学和化学学习的主要模式,教师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亲经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仍有教师在教学中把动手“做”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重头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操作,却没能使探究活动产生应有的效果。
实际上,探究性实验的关键在学生的“思”,而不是“做”。动手“做”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探究性实验的核心。探究性实验活动必须以“思”为“神”,以“做”为“形”,“思”“做”互促,“神”“形”兼备。探究性实验活动同样有“法”可依。新课程提倡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师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并实施方案、表达交流和评价等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
让我们通过《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一课的教学来分析理解。本课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方案→表达交流和评价→形成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认识→应用结论设计组装原电池几个环节。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设计出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即“思考”才是探究活动的“神”。《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一课各教学环节“思”与“做”的关系如下:
可见,“思”才是化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核心。“思”不仅是学生的思考,更有教师的思考。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设置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再以问题探究等方式展开讨论,使学生提出新问题,交流讨论,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思”。教师的“思”贯穿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前、中、后,只有教师的“思”到位了,预设的问题成功了,才能引导学生充分“做”起来、“动”起来,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实验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形成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认知后,再运用条件设计原电池,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由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再进一步提升理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认识提高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及探究精神,这其实就是“思”、“动”互促的过程,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也就丰满了,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水平。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师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
教师既是实验探究的指导者,也是探究过程的参与者。正因为如此,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熟练严谨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感化、影响学生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各个环节应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教师作为参与者,要以与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的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放到次要地位。教师群体在转变观念、自觉实现实验探究活动中角色转变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业务素养。
演示实验具有的基础性、典型性、指导性、高效性等特点和作用,是其他类型实验无法替代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更可以用于创设情境,用于探究过程中问题解决阶梯,作为检验实验探究结论交流、评价的.载体等等,也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评价是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提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评价的“质”与“量”的统一。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进行“质”性评价,“量”化评价被忽视。原因是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需要量化的因素(变量)较多,不易形成量化行为的具体标准。行为的量化评价,必须遵循适度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结合“档案袋评价”的要求,设计评价表格,效果较好。
☆此表附于被评价者的个人实验探究活动材料首页,放入个人“成长档案袋”。
化实验探究活动量化评价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保证,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尽可能以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分值;尽量进行现场评价和反馈,选择适宜时机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评价,以鼓励引导为主,对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给予更多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导生之“思”,启生之“做”,促生所“成”。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5-237.
[2]梁慧铢,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88.
[3]宋海峰.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10):30-31.
[4]胡威武.加强行为量化评价促进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6,(7):43-45.
3、琵琶教学引入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分析与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琵琶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琵琶作品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挖掘琵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性的阐释,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教改课题。
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之一,但由于琵琶技巧繁多、人门难,让很多喜欢这件乐器的人望而却步,加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衡量标准,使得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对琵琶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琵琶作品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琵琶的积极性,使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效果丰富多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指法丰富、个性鲜明、音色富于变化、音乐极具张力,但由于琵琶技巧繁多、人门难,让很多喜欢这件乐器的人望而却步。为激发学生学习琵琶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科学的、适时、适度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琵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显得生动而多彩。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及大容量的知识贮备是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并由原来的琵琶教学的纸本讲义变成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琵琶欣赏课,实为集文学艺术为一体,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琵琶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品味的课程。因它有口头及手授不易理解的特点,需教师用一定时间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这一过程是大多是口授加手授完成的,费时费功。一旦将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琵琶的教学工作,首先会大幅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其次节省大量板书所耗时间。特别是在介绍琵琶名曲作品背景知识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多样功能。
那些难用语言和演示解决的难题,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里均可得到生动直观的演示。例如《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武曲套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闻名于世。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十面埋伏》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地将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刻画得栩栩如生。乐曲歌颂了楚汉战争中得胜之师刘邦汉军的威武雄姿,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我在讲授时适时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画面使学生轻松、准确理解分析了音乐作品,领悟了其内涵,依次出现项羽、刘邦、张良、范曾等人物图像,同时显示几次作战路线的地理图,最终营造出项羽兵困垓下,突围无望时与虞姬对舞悲歌的画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霸王别姬的画面中,学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英雄末路时,项羽内心的悲壮和生死相依的感情。由此,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来。学生对琵琶的气势磅礴;琵琶的悠扬动听;琵琶的波澜起伏;琵琶的激荡人心;琵琶的诉说衷肠和琵琶的感人肺腑深深地吸引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琵琶的积极性,真可谓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证实,当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演示激荡着学生的视听神经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方面的优势,将琵琶知识与艺术鉴赏交相辉映,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和升华,更能凸显琵琶课所特有的潜在的艺术审美特性,这不仅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学生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显著的。
课堂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虽然都是在原教案、教学思路基础上对琵琶作品不同角度的个性化诠释,但对琵琶作品本身的这种情景创设与再加工,却真实地透露出教师对琵琶作品的独特理解,凸显着教师对作品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视野。
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教师成了课堂上课件放映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以独具人格魅力的语言、手势、神态、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幕。整节课学生只看银幕,老师则只忙操作。如此缺少老师生动言语和面对面演示的诱导、形象神态的*下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琵琶作品因内涵丰富,对它的阐释与理解,自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课件本身只能是教师本人对作品个性化理解的方式之一,并非*正确、无可非议的唯一。优秀的课件往往能营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但优秀课件的制作必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制作技术的缺乏,许多教师根本不能亲自制作。倘若找计算机专职人员代为制作,非但阻碍了教学思想的灵活映射,更无法充分展现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发挥,也就丧失了课件的功能优势。同时,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式,则又会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倘若再有放映操作时的失误等意外事情,其效果就更不容乐观。课件制作水平的无能保证,而强烈的视听效果却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感性认识,这非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功能,还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甚至导致对作品的错误理解。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在承认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需要争取利用、会用、多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解决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纠正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例如:只有用多媒体课件的课才是好课。这里就涉及到活动组织者和教学设计者两方面的问题。就组织者而言,不能以有无多媒体作为评价课的优劣的依据。
对教学设计者而言,不要把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来关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不是先对教材进行思考,而是先找课件,如果找到现成的,那就会根据课件来进行构思,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实际用于认真研读教材、构思教学思路上的力气却花得很少,这种教学是有悖于教学原则的,它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关系,把一堂课的成败全押注在了课件上。
(二)综合考虑,突显科学性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征和使用软件类型来设计。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多媒体效果,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除了考虑课件平面和动静的相互映照、音乐的搭配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要注意突出课件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达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琵琶课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得更准确、精炼、生动、直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更集中典型、精粹,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讲授与演示,合理搭配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而传统的琵琶课堂讲授是教师个性化授课风格的展示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心灵互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甚至别具一格的性格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琵琶课教师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以教师智力资源优势引导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针对性地发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信息和教学质量,使课件成为反映教师理念和思想的手段。切忌只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而脱离了作品内容,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希望能通过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拓宽学术视野、增大知识信息传达、优化教学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并能创造性地以掌握和运用优秀的琵琶作品,让学生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琵琶教学课件追求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4、初中老师新学期个人教研计划示例范文锦集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将继续立足当前课程*的新要求和新学期的中心工作,以课程*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堂为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深入推进有效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养。全面推进“高校课堂教学”建设。加强过程管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定“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向科研要质量,切实提高科研效益,再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完善教科研制度,优化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教科研骨干,提高教科研队伍素质。保障教科研有效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三、主要工作
这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要继续紧紧围绕“提升高校课堂,促进专业成长”这个目标开展工作。以教研组为载体,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具体计划如下:
1、理论学习促提高。
本学期将继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来更新观念,促进全体教师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认识,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这学期我们仍提倡以自学为主、组织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分析所任年级的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和学习各类理论杂志。坚持写好学习体会,要求每们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较高水平的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做科研型的教师。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片区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和“国培计划”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学历再提高学习培训,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
2、校本教研讲求实效。
积极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研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安排,确保活动的实效性。各教研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抓好校本教研,以“提高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岗位练兵等活动。教师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确立上好一节课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通过一课多上、师徒同上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积累教学经验,推广成功的教学方法。
第二、结合教研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努力做好各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教研组要开展好“学术交流日”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主题,有成效、还要有资料可查。教研组在教导处的统一管理下加强对各教研组的课题管理工作,督促各教研组围绕活动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认真评议、研讨,让每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形成群众性研究工各教研组做到每月有计划,每月有总结,每月月底上报活动研究成果。切实是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积极组织教师做好“心中的古镇”校本开发工作,一如既往的搜集有关资料,并安排教师上好校本课程,教导处要和任课教师多探讨,多研究,力求做好、做强、初见成效。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现在的飞速发展,展望古镇的未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心灵。
第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心校师资培训活动和学术交流片区教学研讨活动,在抓好语文、数学“高效课堂”研究的同时,我校综合学科要上台阶,特别是科学、英语教学在全中心校起到引领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我校承担的综合学科片区教研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严格管理,确保落实。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水平线。这学期我们将继续根据我校特点,各教研组积极围绕“高效课堂模式建构”开展高效课堂模型建构的探索和研究课题,严格科研常规管理,努力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层次。
第一,及时收集各地教育教学*信息,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坚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多与外界交流,特别是多与交流,与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我校的档次
第二,继续组织好教育、教学论文的交流、评比、推荐等工作。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更多的老师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督查、指导工作,力促课题研究走上规范的轨道。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做好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和交流总结活动”,展示学科组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做一个教学者,研究者。
第四,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学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