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诗词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33:43

吴文英《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诗词原文及赏析

紫骝嘶冻草,晓云锁、岫眉颦。正蕙雪初销,松腰玉瘦,憔悴真真。轻藜渐穿险磴,步荒苔、犹认瘗花痕。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

开尊。重吊吴魂。岚翠冷、洗微醺。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登临总成去客,更软红、先有探芳人。回首沧波故苑,落梅烟雨黄昏。

《木兰花慢》,唐教坊曲,从双调《木兰花》演变而来。《乐章集》入“南吕调”。双调,一百零一字,前片十句五平韵,后片十句七平韵,为定格。此词前片四平韵,后片六平韵,系慢调变格。以下各首词均为定格。

“虎丘,陪仓幕游”,可知此时吴文英正在苏州仓幕中。“亲擢”,即今之简任。《吴郡图经记》仓务条“南仓,子城西北,在阊门侧。”“满秩”,即任职期已满。“李方庵”,为梦窗苏州仓幕同事。《梦窗词集》中提到方庵的还有第一百五十首《洞仙歌》及二百十三首《探芳信》、*十首《新雁过妆楼》等三首词。

“紫骝”五句,去虎丘路上所见。言我们骑在“紫骝”马上踏着冻结着荒草的路,前去虎丘山。清晨的白云锁住了寒山,所以在这春雪刚融之时,远望松山极象是一位蹙眉攒额的女娇娘。“真真”,乐天《真娘墓》诗,题下注:“在虎丘寺之外,今尚存。真娘吴国之佳丽也。”“轻藜”两句,登虎丘。言登上虎丘,只见细小的藜枝、*攀援在险峻的山间石阶上,我漫步在这长满青苔的山坡上,还想找一找从前埋过落英的花冢。“千古”两句,登山后的感叹。我登上这虎丘山,想起从春秋时期的吴国到现在,虎丘山已经历了千余年的兴亡史,至今惟有山上的历代遗址成为供人凭吊的处所;而大自然在这白云苍狗中仍旧是夕阳西下,白云飘飘没有丝毫变化。上片记述登山前后的见闻及上山后的感慨。

“开尊”三句,酹酒祭怨魂。言到了山上,我们打开酒器,重新凭吊吴国夫差等的怨魂亡灵。丛林中吹来湿润的山风,拂去了脸上的微醉感。“问几曾”三句。词人问同来的友人:你们在这儿曾经投宿过几次?有没有趁着明亮的月色,起床去剑池旁欣赏过那块试剑石?“剑水”,即剑池,在虎丘山上。相传吴王阖庐死后葬于虎丘,以鱼肠剑陪葬。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剑,有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剑无复获,乃陷成池,故号剑池。“星纹”,指试剑石,在虎丘山。传说为三国时刘备、孙权试剑遗迹。“登临”两句,亦为感慨语。言今天我们在一起登上这座虎丘山,很快你们就要成为匆匆的过客离开此地。你们或升迁官职,或满任回家,都可以到繁华的城市中去寻花探芳了。“回首”两句,叹自身。“沧波故苑”,虎丘前面田畴,古时皆为江水凌润地,故游虎丘者多以舟。近人考虎丘碎石,多为卵形,知是水成者。此曰“沧波故苑”,殆梦窗犹及见乎?此言高升的朋友啊,请不要忘记照顾一下仍留落在吴地的落魄人(指词人)噢。可怜我象一株在黄昏中遭受烟雨摧打的残梅那样,仍淹留在吴地而无人赏识啊。下片虎丘凭吊并感叹自己的落魄。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俞陛云评:“轻藜”二句赋山景极幽峭。下阕登临欲去,已近收笔,乃承以“软红探芳”句,似花明柳暗又见一村。作此顿挫,而结句“回首沧波故苑”仍归到本题。梦窗学清真,此等处颇似之。

拓展阅读

1、少年游・重阳过后晏殊的翻译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注释

少年游: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朱阑:红色的栏杆。向晓:临近天亮。

芙蓉:此处指芙蓉,秋冬间开白色或淡红色的。又名拒霜。冬凋夏茂,仲秋开,耐寒不落。

特地:特意。芳新:芳香鲜艳。

斜红:倾斜的红色瓣。

琼萼(è):如美玉一般的萼,为妇女首饰之一。等闲:轻易,随便。

这是一首咏物,吟咏对象是夏末秋初时开芙蓉。晏殊通过精雕细琢,将芙蓉抗拒秋霜、坚贞高洁而又不失娇媚的品格刻画出来,处处透出人对芙蓉的喜爱之情。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芙蓉所处环境的恶劣。“重阳过后”点出时间,“西风渐紧”描写气候,冷风凛冽强劲,晚秋气候环境恶劣,表现芙蓉的倔强抗争精神;“庭树叶纷纷”描写环境,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芙蓉强劲的生命力。重阳节之后,秋风渐渐寒冷萧瑟,庭院中树落叶纷飞,不耐秋寒,以树烘托秋风的凄厉寒萧,又反衬出芙蓉的不畏严寒。“朱阑向晓”,此句为芙蓉营造出一个典雅清绝的场景,侧面烘托出芙蓉的优雅清妙之姿。“特地”二字有拟人效果。“朱阑”三句具体描写芙蓉的娇艳。临近拂晓,天边朝霞,红色雕栏,芙蓉的红娇艳,好像特地走到一起来争芳斗新似的。

晏殊在上片描绘了清晓时荚蓉新绽的景象,顺时间而下,下片描写“霜前月下”的景色。月升霜降,“斜红淡蕊”的芙蓉仍旧不改姿色,反而更有姿态。“斜红”二字,点出芙蓉的逸姿与红艳娇媚,“霜前”不改其色、不改其姿,反而更见姿见色。“淡蕊”写芙蓉蕊清淡,清香缕缕。“月下”芙蓉,更显清妙雅态。“明媚欲回春”总上两句,直接写娇艳的芙蓉仿佛要把春天唤回一样。“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水到渠成,由赞扬芙蓉的美艳,而诉说对其之爱惜。这两句直接表达了人对芙蓉的`珍惜与热爱,他不愿意把这犹如盛开于仙境中的朵随意赠送,而要珍藏起来,只留赠给意中之人。人不仅期望像芙蓉般美好的事物长开不败,而且亦期望意中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美好事物给予的欢愉快乐。

芙蓉这一主角出场之前,人先以萧瑟秋风、落叶庭树作铺垫,衬托出芙蓉艳丽高洁的风姿,有不见其先闻其香的效果。咏物一般都会寄寓作者个人的操守、理想,在此篇《少年游》中,晏殊不仅在赞颂芙蓉,更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不畏严霜的芙蓉,既象征着意中人的品质,也象征着二人坚贞高洁的爱情,因此,在收篇处,人才会提出要特地把它留赠意中人,蕴涵着作者对意中人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

创作背景

这首的具体创作年份已不详。晏殊的大多都写愁思远怅。而像这首中,却流露着一露清新明朗温暖的气息,在那百渐凋的秋天里,人独独看中并歌咏了凌霜耐冷的芙蓉儿,要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以赠友始陆凯赠范晔。

2、采莲曲王昌龄的翻译

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其一

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姬”句:古时、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儿所迎接,可见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意,写荷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通过几个动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相互照映,人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创作背景:这首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3、满江红·仙姥来时姜夔的翻译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满江红: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调。

依约:隐隐约约。

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制。

相从诸娣(dì):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娣:古称同夫诸妾。

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奠(diàn):镇守。

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阻:拱卫。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韩愈:“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别守:扼守。

一篙:一竿。篙,撑船的竿。

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创作背景

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以平韵为《满江红》,作此祠神曲,以颂巢湖仙姥。

《满江红》这个牌,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人,妙解音律,对景填,既能依旧调填,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人理想中的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人对那些居*,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的上片是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中,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的*男人。“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姜夔曾在《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点击查看更多吴文英《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诗词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3838.html

热门阅读

  1. 吴文英《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诗词原文及赏析
  2. 《我的玩具伙伴》教学反思范文
  3. 圣诞节的祝福语50句
  4. 2016五四青年节经典手机祝福短信
  5. 读书不以名利为驱动随笔
  6. 浅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的有机结合论文
  7. 没人会死在这里美文
  8. 《灰雀》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9. 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报告范文
  10. 关于眼镜店的经典广告词
  11. 财务部的年终总结
  12. 经典的母亲节祝福短信
  13. 2016年感恩节送给女朋友的祝福语
  14. 201年最新鸡年祝福语
  15. 女生节经典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