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政》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6:15

《亲政》翻译及赏析

作者: 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è)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bì),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周易》的《泰卦》称:“上下沟通,志向就一致。”它的《否卦》称:“上下不沟通,天下就如同没有邦国一样。”上面的旨意传达到下面,下面的情况汇报给上面,上下就形成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泰;下面的情况因为被堵塞而不能够汇报到上面,上下之间被隔绝,虽然有邦国却如同没有邦国,这就是所谓的否。上下沟通就太平,上下不沟通就不太平,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然而,上下不沟通的弊病,没有像近代这样严重的。君臣相见,只是在君主上朝的片刻时间;上下关系,仅靠批答奏章相互联系,只凭法令和制度相互维持罢了。这不只是沿袭旧的办法,也是由于各自的地位形成的。为什么呢?国家总是在奉天门举行朝会,未尝中断过一天,可以说很勤勉了。然而,殿堂与台阶使君臣相隔悬殊,威严的仪式显耀隆盛,御史监督朝会仪式的执行,鸿胪检举不遵礼仪的*,通政司*导引大臣奏事,皇上只是看上一眼,大臣谢恩告辞,惶恐不安地退下来。皇上何曾处理一件事,臣下何曾当面讲一句话?这没有别的原因,地位悬殊造成的,就是人们所说的宫殿之上远隔万里,臣下即使想说话也无从讲起啊。

愚臣认为,想要使上下沟通,不如恢复古代的内朝制度。周朝的时候设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君主在这里向臣下咨询,以规划大计;路门之外为治朝,每天君主在这里接见百官;路门之内称为内朝,也称燕朝。《玉藻》中说:“君主在日出之时接见百官,退朝后到路寝处理政事。”上朝时要接见群臣,以此表明上下的名分;到路寝处理政事,以此通晓远近各处的情况。汉朝的制度,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组成中朝,丞相往下到俸禄为六百石的*组成外朝。唐朝皇城北阙往南第三座门名叫承天门,元正和冬至节接受各国使臣朝贡时皇帝驾临此处,相当于古代的外朝。承天门北为太极门,太极门西为太极殿,皇帝逢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就在那里坐朝接见百官,相当于古代的正朝。太极殿北为两仪殿,皇帝平日在这里

听大臣议事和处理政务,相当于古代的内朝。宋朝的时候,平日上朝在文德殿。臣下五日问安一次就在垂拱殿。元正、冬至和圣节接受臣下的恭贺就在大庆殿。皇帝赐宴招待群臣在紫宸殿或集英殿。皇帝面试进士在崇政殿。侍从以下*,每隔五日就有一位上殿朝见皇帝,称为轮对,此时一定要向皇帝陈述当前政局的得失。皇帝在内殿引见臣下时,有时候赐臣下坐着讲述,或者可以免穿朝靴。上述大概也有保留古代三朝制度遗风的意思吧。因为上天有三垣,天子的举动就以它们为象征:正朝象征太极,外朝象征天市,内朝象征紫微。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啊。

本朝的圣节、正旦、冬至的盛大朝会在奉天殿举行,这就是古代的正朝。平日上朝在奉天门,这就是古代的外朝。惟独缺少内朝。然而,并不是真缺,华盖、谨身、武英等殿的朝会,难道不是内朝的遗制吗?洪武年间的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扬士奇、杨荣等人,每天都侍奉在皇上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人,常常在便殿奏事或回答皇帝咨询。在那个时期,难道会有堵塞隔绝的忧患吗?如今内朝没有恢复,皇上驾临日常朝会之后,臣下就不能再进见了。三座大殿的高门关闭,很难看到里面情况。所以上下情况堵塞不通,天下弊病因此堆积。孝宗在晚年对此状况深为感慨,屡次在便殿召集大臣,谈论天下大事。孝宗正要有所作为之时,没想到百姓没有福气,他却逝世了,来不及看到天下大治的美好光景,天下之人至今对此感到遗憾。

但愿陛下远效圣明祖先,近效孝宗皇帝,彻底铲除近世上下堵塞隔绝的弊病。除了日常的朝会之外,再在文华、武英二殿召见臣下,仿照古代内朝的意思,大臣三天或五天进宫问安一次,侍从官和台诛官各选一人轮流上殿应答。各主管衙门有事请示,皇上根据了解的情况决断。如有难以决断的情况,就与大臣当面商议。要不时地引见群臣,凡属谢恩、辞别一类的事情,也都可以上殿奏述情况。皇上应当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他们。这样,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陛下虽然深居在九重大门把守的宫廷中,天下的事却全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在外朝时可以据此端正上下的名分,在内朝时可以据此沟通远近的情况。这样,难道还有近世上下堵塞隔绝的弊病吗?唐免和虞舜的时代,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清,好的意见不被埋没,乡间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也不过如同上述罢了。

拓展阅读

1、芙蓉楼送辛渐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2、击壤歌原文、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

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这首歌谣描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们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到老子“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影子。语言简朴,叙事简练并结合抒情议论,开头四句连续使用排比句式,语势充沛。整首歌谣风格极为质朴,没有任何渲染和雕饰,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歌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怡然自得的神情,都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击壤歌》创作背景

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时代,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

3、罗隐《蜂》的阅读答案

【www.llysc.cn--诗歌】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②被占③。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④?

注释

①山尖:山峰。②尽:都。③占:占其所有。④甜:醇香的蜂蜜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辛苦忙碌?又是为谁在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1)诗中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不论、无限、尽)

(2)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语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成蜜 采得百花)

(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4)请简要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答案: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二:

1.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是,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2分)2.作者借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蜜采得百花

2.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的诗,或咏史,寄寓自己的深沉慨叹;或讽刺现实,语言精练警辟。这首咏物之作《蜂》也与诗人的总的诗风相一致。蕴含了自己的深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一开篇,诗人就说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蜜蜂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山尖与平地,每一处有花的地方,都被他们占据了,此时此刻,它们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甚至令人嫉妒。没想到,诗人至此笔锋一转,道出了一个人所不能言而又十分常见的话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的意思急转:原来蜜蜂看似风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多么无奈!它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结果是酿成了甘甜的蜂蜜,最终自己却所得甚少。诗人的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蜂》这首诗,语言浅显,然而意味却深长。通过蜜蜂采花酿蜜这种极其自然的现象,隐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读后,很令人深思。

点击查看更多《亲政》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19839.html

热门阅读

  1. 《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策划方案范文
  2. 2016万圣节的搞笑祝福语
  3. 2016年简短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4. 欢庆元旦手抄报素材
  5. 关于《邓稼先》的优秀教学设计
  6. 《中国家长的误区》优秀读后感
  7.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8. 幼儿园感恩节台词范本
  9. 千层底父爱故事
  10. 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征文
  11. 蛋白的解释及造句
  12. 用假如写一段话摘抄
  13. 有关十一国庆节祝福语
  14. 王昭君的故事
  15. 2019除夕团圆饭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