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8:44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学法引导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重、难点突破办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程度设计

设疑激趣——多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地理反思范文

在本组的研课,我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是自然资源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地理必须考虑内容及与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生活动为主。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生回答即可,根据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培养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科书提供的知识和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生,以平等的身份与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生听而不厌,而不倦。

2、地理反思范文

1、老师。

高效与和谐是课堂的表征,内层动力是习和发展的“自主能动”,这完全依赖于师如何去组织,看师的理念。师理念短板问题不解决,课改永远走不远。现在很多师在追求所谓课堂技艺的精彩与精湛,其实如果没有营养深厚的思想的根的输出,技艺的花朵就会繁华落尽凋落飘零。所以,抓实课改,让师头脑有思想,心生,是转变方式的根本。

生自主能动。要在方式转变后,让生逐步从内心喜欢习、习、感受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会“放手”“授渔”“展示”。“放手”就是要真正做到三个还给,力避做保姆,不去大讲特讲,不去精雕细琢,不去挖地三尺。也就是关注点不要总在自己怎么去,而在生怎么去上。“授渔”就是让生逐步会自己去习。这需要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去实现,在实现习的个性,感受一点点进步的快乐。大量的自主性课前预习是培养生自主习的前提。一篇课文让生在课前应自主习到哪些,通过几个层面的习基本达到什么程度,遇到有深度的问题怎么办等等。如果生能日常地去做,坚持去做,他的自能力会呈几何级增长。“展示”环节需要师精心设计一些求质性的问题,引导生交流、碰撞、展示。这个过程很重要,老师的提升更重要。如何说得少说在点子上,这才是看老师能力的时候。

要关注育的本质,营造大环境。不跟风,不追浮名,不舍本求末,不看细枝末节。真正去事务,工作。心有大育、大规划,关注主要关注两点,即师的发展和生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是指路、伴行、搭台、评价。

3、高设计方

1.使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使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培养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反函数的概念。

师生共同讨论

具装备

幻灯片2张

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A);

第二张:本课时作业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I)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来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反函数的概念。

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生:(略)

(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

(1)根据y=f(x)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

(2)对于y在c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

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

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生作答后,师板书,若生答不来,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

师:在y=f(x)与y=f-1(y)的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的x与后者的x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x是自变量,y是函数值;后者y是自变量,x是函数值。)

在y=f(x)与y=f–1(x)的x都是自变量,y都是函数值,即x、y在两式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的x是后者的y,前者的y是后者的x。)

由此,请同们谈一下,函数y=f(x)与它的反函数y=f–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生作答,师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

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

(1)由y=f(x)解出x=f–1(y),即把x用y表示出;

(2)将x=f–1(y)改写成y=f–1(x),即对调x=f–1(y)的x、y。

(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下面请同自看例1

(II)课堂练习课本P68练习1、2、3、4。

(III)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

(IV)课后作业

一、课本P69习题2.41、2。

二、预习: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亲自动手作题要求作的图象。

课题:求反函数的方法步骤:

定义:(幻灯片)

注意:小结

一一映射确定的

函数才有反函数

函数与它的反函

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0848.html

热门阅读

  1.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读后感
  2. 连续种黄豆的观察日记
  3. 早安祝福语正能量
  4. 学校校庆经典祝福语
  5. 201年端午节幽默祝福语
  6. 读《弟子规》有感范文650字
  7. PHP如何用流式操作实现文件分段下载?
  8. 关于狗年贺词
  9. 优美句子55条
  10. 2016大年初六祝福语
  11. 七个经典人生寓言
  12. 2016年最新经典平安夜祝福语
  13. 4月1日有趣的愚人节祝福语
  14. 诠释人性随笔
  15. 小学新学期开学寄语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