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全诗及鉴赏
作者:盂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重点字词解释:
①子推,重耳(献公子)徽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盂云卿抱树而死。晋文公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入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扛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村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作者(盂云卿)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这首《寒食》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眯。而《寒食》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拓展阅读
1、《虞美人》全诗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教案】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2、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大历五年(770),杜甫淹留潭州(湖南长沙一带),欲归不得,欲留不能,以船为家,穷老病孤,过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的漂泊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年春天。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舟中”是指杜甫所居之舟。
诗的首联,勾勒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佳辰”指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三天,古人风俗寒食禁火三日,且要家人团圆,朋友相聚。可是诗人孤老病穷,恰值寒食佳节,其孤寂、悲苦自不待言。“隐几”写姿势,见其孤单; “萧条”写处境,见其窘难; “鹖冠”指隐者之冠,相传楚隐者鹖冠子自制的鹖羽之冠,诗中以“戴鹖冠”写自己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途穷路迫。“强饮”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在这种境况下,勉强过节而又无情无趣的心境和不胜酒力的身体。这两句为诗中的写景、抒情设置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中间两联是诗人舟中凭几的所见所感。春水高涨,江河漫涌,小舟在浩茫的水中,随水而高,人就象置身于天上云间一样。诗人晚年多病,老眼昏花,看岸上的春花就象隔了一层雾,恍惚不定,迷迷朦朦。“天上坐”写居船的感受,“雾中看” 写观岸的感受,都极真切。接着,诗人又以“娟娟”“片片”两个美好轻盈的叠音词描绘蝴蝶、轻鸥,写舟中之景和江面之景。蝴蝶曰“戏”,见蝶的适意;鸥曰“轻”,见鸥身心的无负荷; “过闲幔”与首联的“萧条” 回应;“下急湍”与第二联的“春水”回应。蝴蝶在舟上自由翩跹,任意戏飞,写出了舟上的萧条寂寞; 轻鸥点水逐浪,自由远去,反衬出诗人穷困舟中的难堪处境。诗人无家可归,率舟而居,无亲无友,年迈体衰。这种遭遇本来极为伤情,但诗中的四句景语却写得空灵漂渺、活泼轻秀,诗的含蓄处、诗人的敦厚处也正在于此。“深于言情,正在善于写景”,“天上坐”、“雾中看”、“过闲幔”、“下急湍”不正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萧条”境况,包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吗?如果诗中一意悲己叹身,固然在情理之中,那我们就看不到诗人自然深厚的忧国忧民之心,感受不到诗人发乎天性、形之于血泪的忠爱仁厚之情。
往来自如的蝶鸥,引发了诗人困居舟中的愁思,远去的轻鸥把诗人的视线带向了远方的青山,也将诗人的思绪引向遥远的长安。“云白山青”与首句的“佳辰”呼应,写的正是春日晴朗的云山景象; “万余里”将诗人的思绪自由地荡开,为“长安”作了铺垫。“愁看”二字不仅收束了诗人“万余里”的思绪,也收束了全诗。诗人自身的孤老穷病、进退维谷不曰 “愁”,但时局多难,长安多故,却让诗人忧心忡忡。“愁看”一句既包含了诗人晚年“孤舟一系故园心”“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苦志,也不乏对国事的忧虑和失望,所以《杜诗镜诠》说“结有远神”。
这首诗自伤身世,愁系长安,写得深沉含蓄。技巧上,工于诗律,又流转自然。叠音字的选用,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3、《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诗词名句鉴赏
【本书体例】
【原文】: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 …………………
【原文作者】:王昌龄
【原文出处】: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1445页。“金”一作“秋”,“暂”一作“共”。
0595 昌龄,字少伯,江宁人。中第,补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不护细行,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邱晓所杀。其诗缜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长信秋词》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
0596 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若杜常《华清宫》诗:“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1)。上句二入声,抑扬相称,歌则为中和调矣。王昌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上句四入声相接,抑之太过;下句一入声,歌则疾徐有节矣。刘禹锡《再过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2)。上句四去声相接,扬之又扬,歌则太硬;下句平稳。此一绝二十六字皆扬,惟“百亩”二字是抑。又观《竹枝词》所序,以知音自负,何独忽于此耶?(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0597 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风开露井桃”一章,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玉颜不及寒鸦色”两言,亦复优柔婉约。(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注: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全143)
0598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照阳日影来”,怨而不怒,诗人忠厚之旨也。“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日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不遣沙场匹马还。”意尽句中矣;而雄健可喜,亦不可一格论也。(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二0一)
0599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羡寒鸦羡得妙。“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二0二)
注:“沅湘”句为戴叔论《湘南即事》诗句、全诗:“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全274)
0600 龙标“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与晚唐人“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犹绕御帘飞”,似一幅言语,而厚薄远近,大有殊观。惟深于古诗者,乃然吾言耳。(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
诗话另见 0348 0349 0360 0746 0351 1164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