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0:11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拓展阅读

1、《但愿人久》

学内

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语文》(苏版)四年级上册。

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2、《但愿人久》

一、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育。

二、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师**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3、《但愿人久》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1

by: 随风飘逝

对于历史文人,我期以来一直十分欣赏苏轼。喜欢他那雄关万道真如铁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处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课前,我打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及释文。让学生放学回去读原词,看释文,在初懂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讲课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他的老师王安石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地讲出苏轼的名字,给学生一个回旋的余地。故事为课文开讲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在古人的情趣与学识渊博的熏陶下进入文本的解读。讲到中秋节的晚上,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秋节晚上,除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景象。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以及说说人们的风俗习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和快乐。这样的佳节,让我们想起了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里的哪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及时抓住文本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苏轼“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银光洒到床前,这时使我们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诗?(《静夜思》)学生深情地背诵,体会苏轼的孤独,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亲”之情逐步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我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知,从情感上体会苏轼当时的“思”和“怨”。

学生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读背《水调歌头》这首词,将古诗情韵推向**。

本文转载

点击查看更多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3851.html

热门阅读

  1. 五四青年节的诗歌朗诵稿
  2. 201年鸡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祝福语
  3. 《笔墨四季》教学反思范文
  4. 语文教研组举行教研例会活动总结
  5. 弟子规学习心得范文
  6.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阅读大全
  7. 《亲政》翻译及赏析
  8. 201年情人节祝福语送老公
  9. 社会实践报告的评语
  10.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牧猪人The Swineherd
  11. 不和回忆较劲美文
  12. 《看菊花》第二课时教案模板
  1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总结
  14. 腊八节最新的祝福语大全
  15. 《爸妈不是我的佣人》读后感4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