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30字
文明,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它不仅陶治了我们的情操,而且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使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很规范。在《弟子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进了对许多事物的理解。但,最令我感触深的,就是《入则孝》这一部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必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我们会读,会写,会背,可是我们真的有用心去体会过这些话的意思吗?“孝”是我们作为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则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则孝”这一部分都是规范我们在家里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专横无礼;说话时要和颜悦色;冬夏季节要让父母舒适,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不好,也应孝顺父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心里想着父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们只能以此为报。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学习“入则孝”的意图。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永世难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回报父母。父母在世时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父母去世后我们要守孝三年,三年里,应杜绝酒肉,居处住所要固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我们要把“孝”发扬光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我们可以在学校认真听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父母看见我们那一张张认真听讲的脸,一张张成绩优异的卷子,也会十分高兴。这也算我们对父母的小小的回报。
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只是沧海一粟。
当父母说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对我们的教诲,他们说什么都应该,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当父母打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要甘愿*,父母怎么打都应该,因为这是他们将浓浓的爱浓缩于那重重的一拳上。
无论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不应忘记: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之所以分为这几个内容,采用的是《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则孝和亲仁。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如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的意思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去做的时候,千万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懒,要立即行动起来;还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这句的意思是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让他们安定下来。在入则孝这一篇中还有许多像上面两句一样教导我们如何孝尽父母的句子。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亲仁是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是亲近,仁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大多是跟着潮流走的俗人,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正所谓仁者无敌。在这两个方面我做的都稍有欠缺,但读了这本书后,我一定会让父母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是自己亲近仁者,学习仁者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确了价值观念、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
拓展阅读
1、钓鱼的孩子读后感
看完《钓鱼的孩子》,心情有些郁闷。整本书通过最小的弟弟,一个九岁男孩的视角,讲诉了原本亲密无间 的四兄弟如何一步步被摧毁,一个原本幸福无比的家庭一步步走发向毁灭的全过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的毁灭是源于孩子们遇到了疯子阿布鲁。阿布鲁预言大儿子依肯纳将会死在其中一个弟弟的手中。就此怀疑的种子被种下,兄弟间的信任也逐渐被破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荡然无存。
我一直在思考,疯子的预言给孩子们的心理暗示作用的确起了很大,但这个幸福家庭的毁灭真的是源于疯子的预言吗?纵观整个故事,我认为疯子只是悲剧发生的催化剂而已。真正让孩子们变化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尤其是父亲在孩子们生活中的教育缺失。
其实,孩子们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母亲早早地发现他们行为的异常,并找出变化的原因;如果父亲能在和孩子们的通话中觉察到什么,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如果家长能意识到问题,并早早地把孩子们送出国,远离这个环境;如果在发生第一次兄弟*后就及时干预……也许后面的悲剧就不再有。
当然,我们不能谴责母亲——这是个勤劳的母亲,白天要到外面摆摊,晚上回家还要操持家务。我们也不能谴责父亲——为了生活,父亲才调到了另一个城市工作,孤身一人。但作为父母,他们显然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遇到问题时,他们是不敏感的,采取的方式也是简单的、传统的。
看完此书,我认为四兄弟的遭遇应该给所有为人父母者一个警示:在孩子性格、品格形成的敏感期,父母应该多陪伴。幼儿时,孩子会从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学会温和、善良、有同情心。到了自我意识萌发的少年时期,父亲的角色就尤为重要。若亲子关系融洽、父子女交流顺畅的家庭中,孩子更能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安全、威信和力量。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何愁孩子没有自信心,不能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
英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研究,发现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强!另有心理学家在对398名罪犯的的父亲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罪犯的父亲不能给予孩子好的榜样及很好的陪伴,孩子缺乏爱的陪伴、善的示范,自然不能健康成长。
所以,那些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管的家长们要以此为戒了!
2、钓鱼的孩子读后感
《钓鱼的孩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是它用质朴的语言和简洁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不深奥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
文章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小詹姆斯与爸爸出去钓鱼,他们在离可以钓鲈鱼2小时前钓到了一条大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的鲈鱼,经过爸爸的教诲,原先不肯将鲈鱼放生的小詹姆斯终于把鱼放回到湖里。这次钓鱼的经历让小詹姆斯懂得了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要自觉地遵守规则,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小利益却违反了社会公德。回想起来,我也有一件感到很惭愧的事。那天好像是超市搞促销,所以人特别多,我和妈妈也去买东西。等我和妈妈去结账的时侯,柜台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可怎么办?去我家的*就快到末班车时间了。我四处张望了一下,看到其中一排队伍中有个叔叔只顾着和他后面的阿姨讲话,前面空起了好大一个位置。我灵机一动,慢慢地磨蹭过去,刷一下蹭在了那个叔叔前面。我还向妈妈打了个胜利的手势,招呼她过来。妈妈却红着脸站在原地不动,我一看周围好多人都在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只是觉得我还是孩子,才不好意思骂我。我的脸开始慢慢转红,悄悄溜回了原地。回家的路上,妈妈没有和我多讲什么,想必她从我的行动中明白我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打那以后,我一次次反省自己:虽然那时我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是怕回不了家,可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心存侥幸,管不住自己。是啊,好多人不也如此?在违背社会公德的时候,总是自我安慰:“就这一次,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人们还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吗?排队,并不是法律强制的规则,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德。
只有每个人都存公德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这个意思!
3、《幸福的鸭子》读后感
文/韩钰玟
暑假里,在姐姐的推荐下,我读了杨红樱的《幸福的鸭子》这本书后,让小小的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的大概的内容就是:在一个暑假里,笑猫和马小跳的好朋友张达、唐飞、毛超等几个小伙伴一起结伴来到了住在乡下的张达外婆家,并遇到了巨人阿空。马小跳他们决定与巨人阿空一起摘桃子。摘完桃子后,马小跳他们认识了一个叫麻花儿的鸭子,这个鸭子很特别,它的声音很奇怪,就像打饱嗝一样,说话声音干干的。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这个鸭子都是开开心心的,好像永远没有烦恼,永远都感觉生活是美好和幸福的。就这样,马小跳这几个小伙伴和这个幸福的鸭子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我读完了这本《幸福的鸭子》,觉得自己的收获非常大。让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半途而废,每一件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去完成。在遇到挫折时,不要退缩要勇敢面对,失败乃成功之母。当然,还应该感谢在我身边每一个默默为我付出的老师,家人和朋友。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正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大家才能够一起获得成功。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像幸福的鸭子那样,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去做让自己觉得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