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古诗清明教案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清明》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图片,如祭祖,下雨绵绵的场景,行人匆匆的等等。

准备一首轻音乐,略带忧伤的。

开场:我们祖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清明》来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拓展阅读

1、静夜思的112句

美国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学目标和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句。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积累语言。

具体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的朗读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

2、小班咏鹅121句

学目标

1、引导体味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波",学会"向、白、毛。(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对的兴趣。(情感目标)

具: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写字本、彩笔及填空图。

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这位新朋友的打扮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人形象)

2、介绍人:他是时候的人,他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叫--?请大家拼拼音节,看谁最先拼出他的名字?(出示名字和音节)指名一人拼。

二、初读

(1)有一天,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练习说话: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是啊!他看见这些美丽的大白鹅,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来夸夸大白鹅。题目就叫"咏鹅"(出示咏鹅)咏是

夸的意思,咏鹅就是--

(2)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再听老师咏鹅,听哪些字读翘舌音)

(4)显红"绿水、红掌"波(后鼻音)鹅、向天、白毛、"再听老师读,听这些词念什么?自由读--小老师大家--师点词生认读。

(5)单独出示词认读。(同桌互读--小火车读)(词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出示图理解绿水、红掌、波、向天)

(6)记忆认词。(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记忆力,给你6秒钟的时间,请你记这些词,看谁记得最多?)

(7)请同桌互相念念这一首,注意把音读准。

(8)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的味道来。注意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来有味道的读,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为什么鹅、鹅、鹅要说三个?出示停顿的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

1、小朋友学会了有味道地读,现在请你有味道地背一背这首。(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2、谁愿意回家背给妈妈听。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进行师生对话式背诵(随机理解前两句意)。

(1)看图片理解"曲项"的意思。(曲项向天歌就是鹅弯曲着脖子朝天歌唱。)

(2)"向天歌"它可能会唱些什么呢?

3、孩子,你学得真不错。请你找出后两行中描写颜色的词(白毛、绿水、红掌),这些颜

色是写什么的?我手上有只大白鹅,请你给这两只大白鹅正确地涂上颜色。

(1)给大白鹅涂色(红掌、白毛、绿水)。

(2)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练习,理解后两行意。)

4、小结:白白的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的水波。多美的画面啊!难怪骆宾王要咏鹅----------

四、写字指导

这首中还有三个生字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学习。请大家拼拼音节,看看笔顺,想想意思。

(1)出示田字格中三个生字(向、白、毛)。你学会哪个字?指名拼读音节。

(2)指导书写"向、毛"。

(3)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字。写完的同学给字找个朋友。

五、课后延伸

像这样优美的,唐代还有许多,李老师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唐三百首,请课后去读读这本书。

3、梅花幼儿83句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

2、感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筝《渔舟唱晚》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的.意境。

1、欣赏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边根据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4、《秋天》

学目的:

1 、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 、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 、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聪,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 、请看书,听录音或师范读。

3 、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 、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 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 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 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把黄叶当作()。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 、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三、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5、唯美好听风内涵句文说说 满载一船月平铺千里秋江

1、最深沉的暗恋: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春天最想干的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3、最悠然自得的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4、最向往的生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最闲适的场景:枕上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6、最动人的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最优秀的借景抒情: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9、最乐观的人生态度:且将新火试新茶,酒趁年华。

10、最好的处世观念: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心

11、最惹人敬佩的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2、最激昂的爱国情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最能体现将士离别之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4、最显赫的战功: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15、最无奈的亡国恨: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16、最情深义重的友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7、最贴心的祝福:一愿世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18、最伤感的思念: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19、最好的亲人关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最深沉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1、最悲丧的句:若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2、最透彻的晚年感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23、最孤独的夜晚: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4、最能抒发凄愁的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5、最无力的挫败感: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梦压星河。

26、最无奈的小心思: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7、最出人意料的相逢:你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

28、最美丽的春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9、最美的异地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0、最幸运的恋人: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清明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1353.html

热门阅读

  1. 《美丽的丹顶鹤》第2课时教学设计
  2. 201年敬老院工作总结
  3. 201鸡年公司春节祝福语大全
  4. 赞美雪花的优美诗句
  5. 嘉定幼儿园中班教研总结
  6.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报告
  7. 团员自我评价模板
  8. 儿童睡前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
  9.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设计模版
  10. 企业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11. 写一条节约粮食的标语
  12. 意大利童话故事《呱呱!粘住!》
  13. 面试法务助理自我介绍
  14. 失恋的心情经典语录
  15. 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