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变青蛙》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在了解青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制作好的青蛙成长过程卡片、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听,谁来了?
(二)、经验再现:
1、哎,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3、小青蛙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条腿)
(三)、欣赏故事:
1、真奇怪,小蝌蚪和小青蛙长的一点都不像,那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
2、幼自由交流
3、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4、讨论交流:
5、幼为蝌蚪成长卡排队,师巡回指导(着重指导一组)
(四)、游戏巩固: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就叫“蝌蚪变青蛙”。
四、活动反思:
总的来说:“蝌蚪变青蛙”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拓展阅读
1、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半学期我做了一次统计,我带班级共有学生41人,有许多家长是渔民长期在外,将孩子委托给祖父母管。二是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好,致使有一批学生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四是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大多数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由于义务教育,有部分基础极其薄弱的孩子升入了初中,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的形成。?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形成。
2、学习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统治,发展*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形成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六、设计思路:
本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切入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以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图片资料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人物为标杆,激发学生的正气、品格、以及勇气等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2、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的表演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难点:我国*社会的形成。
三、教具 :多媒体、都江堰模型、表演历史剧导具等
四、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你知道最后统一全国的是哪个国家吗?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统一全国,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秦国成功地进行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锄范》、《铸造铁农具示意图》后学生思考:
⑴、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⑵、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多媒体显示图片:“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多媒体显示材料:《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学生思考回答:( 1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 2 )、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候牛耕进一步推广?
( 3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 、 著名的都江堰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
( 1 )、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 2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同时展示自制的都江堰模型):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 、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下面看历史剧《商鞅变法》(学生表演):
3、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指的是大变革的时代,其核心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春秋战国以来,*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学生已经学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本节课的内容大变革的时代,就是在战国七雄的基础上,各国为站稳脚跟进行变法确立了*社会。由于后面秦朝的建立是由于各国的变法使七个国家的发展存在差别,所以本课的内容是奴隶社会向*社会转变的一个过渡。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可利用板书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定位:
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
2、目标分析: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对农业发展就是指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时间和得到推广的时间及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使了农业的迅速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原因、修建概况、功能及意义指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常常洪水泛滥,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就是要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求发展、*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的形成。初中
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要理解这应从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理解引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
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问题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的修建。
思考1、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情况?
思考2、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思考3、修筑都江堰的时间、地点、人物、作用各是什么?
思考4、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到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1、我国使用牛耕至迟在( )。
A.春秋早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早期 D.战国末期
例题2、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例题3、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问题二、请你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及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商鞅变法,让学生掌握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制度的基础。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目的和结果怎么样?
思考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思考3、到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开始变法?
思考4、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是什么?
思考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结果商鞅被处死。请问,商鞅*,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例题1、*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问题三、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国的变法,是学生认识到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制度。
思考1: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思考2、我国奴隶社会向*社会过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称为大变革的时代,是因为当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奴隶社会过度到*社会。
五、目标检测题: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6、战国时期,*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 B、变法或*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六、配餐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经济基础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不会一帆风顺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 奖励军功
6、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7、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8、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9、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
A.开科考试 ?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10、战国时期,*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 ? B.变法或*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11.(08湖北襄樊卷)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12.(08山东泰安卷)*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13.(湖南常德卷)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
4、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其中取得最显著成效的就是商鞅变法。
2.难点:我国*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12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立木为信”故事演讲(人数:一位同学)
2. “牛耕与人耕对比”表演(时间:一分钟;人数:七个同学)
3. “奴隶主的诉说”(人数:一位同学)
4. 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人数:五位同学)
课前复习
1.春秋 的著名霸主有哪些?
2.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侯国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最主要的有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
教学过程
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咸阳南门前竖起了一根木杆,在 北门前的商鞅坐立,一位士兵手持赏金。
一位士兵大声的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的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的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由一位百姓*话:“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便看到的此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问明事情后,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壮汉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的议论了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独学完成导学案。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
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
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
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
二、著名的都江堰
板书:都江堰
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37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
教师引导
板书:私田的出现
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
教师接着奴隶主的话说:你们说说,奴隶主现在很难管理奴隶,很多奴隶无心耕田,联系我们实际想想怎么让奴隶主有收入,而奴隶又愿意干活?
这田地的主人是奴隶主,所以奴隶主就变成“地主”,而租种土地的奴隶有了一些自由,也转变成为 。这就是*地主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不过,还没得到国家的承认,于是奴隶主又来诉苦了。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统治,分钟*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旧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制度,*社会形成
为何如此有效呢?
教师引导并总结:一方面是前面学生讲的“立木为信” 的故事,取信于民,这也启示学生要成功就要“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是秦国老大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的落后局面,所以支持商鞅变法。
我们从短剧和变法的内容看,可以知道旧群臣反对这次变法,因为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请大家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给我吗什么启发
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