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拓展阅读
1、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7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AS),经历猜想结论、画图探究、多种方法验证(度量和推理),由此探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没有“边边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没有“边边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与相似多边形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猜想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说说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与全等三角形条件SSS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类比全等三角形条件S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如下图,若满足以下条件:
ABAc=,∠A=∠A′,那么△ABc与△A′B′c′相似吗? A′B′A′c′
教师出示问题,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猜想,尝试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在练习本上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B′c′,满足以下条件:
AB
=
A′B′
Ac
=k(给定的值)和∠A=∠A′.
A′c′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与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吗?
2.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图、度量、分析、发现归纳结论,再应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验证,最后要求学生证明定理.
定理的应用格式:
ABAc
==k,∠A=∠A
A′B′A′c′
△ABc∽△A′B′c′.
3.想一想: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那么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呢? ABAB
如下图,BD=Bc,∠A=∠A,=,但是△ABD与△ABc不相似.
BDBc
学生先猜想得到结论,再度量验证结论,然后观察动态演示,从变化中捕捉不变的因素,最后证明定理.
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通过举出反例得出结论,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让学生知道该结论类似于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中没有SSA一样,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没有“边边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如图,已知△ABc中,D为边Ac上一点,P为边AB上一点,AB=12,Ac=8,AD=6,当AP的长度为______时,△ADP和△ABc相似.
APADAP6
分析:当△ADP∽△AcB时,=,∴=,解得AP=9.当△ADP∽△ABc时,
ABAc128ADAP6AP
=,∴=,解得AP=4,∴当AP的长度为4或9时,△ADP和△ABc相似.故ABAc128答案为4或9.
方法总结:添加条件时,先明确已知的条件,再根据判定定理寻找需要的条件,对应本题可先假设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利用倒推法以及分类讨论解答.
例2 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E为Bc的中点,ED的延长线交cA的
延长线于F.求证:Ac·cF=Bc·DF.
ADAcAD
分析:先证明△ADc∽△cDB可得=,再结合条件证明△FDc∽△FAD,可得cDBccDDF
=,则可证得结论. cF
证明:∵∠AcB=90°,cD⊥AB,∴∠DAc+∠B=∠B+∠DcB=90°,∴∠DAc=∠DcB,且∠ADc=∠cDB,∴△ADc∽△cDB,∴
ADAc
=.∵E为Bc的中点,cD⊥AB,cDBc
∴DE=cE,∴∠EDc=∠DcE,∵∠EDc+∠FDA=∠EcD+∠AcD,∴∠FcD=∠FDA,DFADAcDF
又∠F=∠F,∴△FDc∽△FAD,∴=,∴=,∴Ac·cF=Bc·DF.
cFDcBccF
方法总结:证明等积式或比例式的方法:把等积式或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分别看成两个
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要证明的等积式或比例式.
例3 如图,在△ABc中,∠c=90°,Bc=8 cm,5Ac-3AB=0,点P从B出发,沿Bc方向以2 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c出发,沿cA方向以1 cm/s的速度移动,经过多长时间△ABc和△PQc相似?
分析:由Ac与AB的关系,设出Ac=3x cm,AB=5x cm,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进而得到AB与Ac的长.然后设出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 s,根据相应的速度分别表示出Pc与cQ的长,由△ABc和△PQc相似,根据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列出比例式,把各边的长代入即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t的值,从而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时间t的值.
解:由5Ac-3AB=0,得到5Ac=3AB,设AB为5x cm,则Ac=3x cm,在Rt△ABc中,由Bc=8 cm,根据勾股定理得25x2=9x2+64,解得x=2或x=-2(舍去),∴AB=5x=10 cm,Ac=3x=6 cm.设经过t秒△ABc和△PQc相似,则有BP=2t cm,Pc=(8-2t)cm,cQ=t cm,分两种情况:①当△ABc∽△PQc时,有②当△ABc∽△QPc时,有
BcAc8632
=,即=,解得t=;QcPct8-2t11
AcBc68121232
=,即=,解得t=.综上可知,经过或秒△ABcQcPct8-2t5511
方法总结: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ABc∽△PQc与△ABc∽△QPc分别列出比例式来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34练习第2题. 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测评”内容. 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两个三角形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对本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 2.教材P42习题27.2第3题。
2、第5课时教案
顺义二中2010年高考物理总复习 恒定电流部分 第5课时 电阻的测量 第 页 共 页
高考考点及要求 内 容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 要求 Ⅱ 说明 H.游标卡尺 I.毫米刻度尺 J.电键S导线若干
(1)用伏安法测定Rx的全电阻值,所选电流表___________(填“A1”或“A2”),所选电压表为_________(填“V1”或“V2”)。 (2)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
一、设计思路:
电阻的测量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知识点,通过对学生掌握测量未知电阻程度的考察,了解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了解学生应用实验数据分析具体问题的掌握,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电阻的测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采用直接引出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知识点,以典型例题的出现来巩固测量电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两种电路图的比较
2、能根据待测电阻选择电流表内接或外接法测量,并能简单分析测量误差 3、了解电表的改装的原理,并能完成一些较简单的实验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简单实验题的分析,让学生较深刻的理解实验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知识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电阻、电表改装 教学难点:测电阻、电表改装
四、教学资源:3-1课本、教辅参考书和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测一个标称值为5Ω的滑动变阻器。可供使用的器材如下:
A.待测滑动变阻器Rx,全电阻约5Ω(电阻丝绕制紧密,匝数清晰可数)
B.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6Ω c.电流表A2,量程3A,内阻约0.12Ω D.电压表V1,量程15V,内阻约15KΩ E.电压表V2,量程3V,内阻约3KΩ F.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G.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一、知识点复习: (一)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 外接法 内接法 R R 电 A A 路 图 V V V表 UV=UR UV=UR+UA 测量 A表 IA=IR+IV IA=IR 测量 R测 RU测=VUR测=UVUR?U I=R AIR?IVI=A AIR R测
2、 改装电压表:分压电阻的求法:
3、 改装电流表:分流电阻的求法: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用伏安法测电阻R的阻值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十分认真地进行测量,测量所得R值一定仍比真实值大 B.只要认真进行测量次数足够多,那么测量所得R的平均 值
就会非常接近真实值 c.设安培表内阻为Rg,那么认真测量所得R值一定比真实值大Rg
D.认真测量所得R值一定比真实值小
2.(06)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r1,要求方法简捷,
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器材(代号) 规格 电流表(A1) 电流表(A2) 量程10mA,内阻r1待测(约40Ω) 电压表(V) 量程500μA,内阻r2?750? 电阻(R1) 量程10A,内阻r3?10k? 滑动变阻器(R2) 阻值约100Ω,作保护电阻用 电池(E) 总阻值约50Ω 电键(K) 电动势1.5V,内阻很小 导线若干 (1)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1,则所用的表达式为r1= ,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 。 3、图1为测量电阻的电路,Rx为待测电阻,R的阻值己知,R为保护电阻,阻值未知。电源E的电动势未知,K1、K2均为单刀双掷开关。A为申流表,其内阻不计 (1)按图1所示的电路,在图2的实物图上连线
(2)测量Rx的步骤为:将K2向d闭合,K1向__________闭合,记下电流表读数l1,再将K2
向c闭合,K1________向闭合,记电流表读数I2。计算Rx的公式是Rx=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A、B、c、D是滑线变阻器的四个接线柱,现把此变阻器串联接人电路中,并要求滑片P向接线柱c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则接人电路的接线柱可以是( ) (A)A和B (B)A和c (c)B和c (D)A和D 答案:c
2、用伏安法测灯泡电阻时,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接成如图所示电路,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电流表烧坏 (B)电压表示数为零 (c)灯泡不亮 (D)灯泡烧坏 答案:c
3、如图所示,两个定值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压U稳定于12V的直流电源上,有人把一个内阻不是远大于R1、R2的电压表接在R1两端,电压表的示数为8V.如果他把电压表改接在R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将( )
顺义二中2010年高考物理总复习 恒定电流部分 第5课时 电阻的测量 第 页 共 页
(A)小于4V (B)等于4V
(c)大于4V小于8V (D)等于或大于8V 答案:A
4、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R,给定电压表(内阻约为50kΩ)、电流表(内阻约为40Ω)、 滑线变阻器、电源、电键、待测电阻(约为250Ω)及导线若干.
(1)画出测量R的电路图.
(2)右图中的6个点表示实验中测得的6组电流I、电压U的值,试写出根据此图求R值的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出的电阻值R=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如图下所示
或
(2)作U-I直线,舍去左起第2点,其余5个点尽量靠近直线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3)求该直线的斜率K,则R=K=229Ω(221~237Ω均为正确)
3、一上语文《ie üe er》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1课。
【背景知识】
课标指导下的汉语拼音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孤立地、单纯地”学拼音,而是“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整体教学。本课拼音穿*看图认字,还安排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把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安排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不但起到了巩固拼音教学的作用,还增加了学拼音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学会拼音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
3、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1、知识和能力:
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家、飞、机、有、儿、河、入、校”八个生字;能朗读词语、句子和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
充分凭借情景图,根据儿童直映式思维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拼音认字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识字的乐趣,体验学会生字的成就感;培养喜欢朗读儿歌的情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苹果树,写有生字的纸苹果。
3、每个小组长准备8张生字卡片。
一、情境再现,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前拍摄下来的学生课间活动中做的一些游戏。”
2、师: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适时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给予鼓励)
3、小朋友刚才说的是你们大家在课间活动中做的一些游戏,这节课我们还要到另一所学校看看那里的小朋友课后干些什么?
〔课前拍摄学生课间活动做的一些游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看图读句子,自主识字
1、课件出示“课后”情境图。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些什么呢?(学生看图说话)
⑴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3个音节词:“飞机、大家、有趣”。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⑵ 点击“飞机”一词。师:你认识这两个字宝宝吗?你是怎么认识的?(师随机对学生说出的不同识字方法给予鼓励)你能给“飞”和“机”各找几个朋友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⑶ 点击“家”字:
① 师:这个字宝宝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它?
② 课件播放大街上拍摄来的带有“家”字的广告牌。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大街上去找“家”字,看谁的眼睛亮,找到了就大声地读出来。
③ 师:通过刚才这个活动,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识字)是啊!只要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认的字会越来越多。
⑷ 你能用上“有趣”这个词来说说刚才这个活动吗?
2、课件随机出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
⑴ 师:我们上课很有趣,其实下课后也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不信,你去读读。(让学生自由读句子)
⑵ 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六人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听。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是到处都有,随时可见。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还可以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识字读儿歌,培养语感
1、课件出示儿歌《月儿弯弯》的情境图。师:小朋友你们瞧,月亮、小溪、大河、街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呀!有个小朋友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题目就是《月儿弯弯》。点击课件,出示儿歌。
2、师配乐朗诵。
3、初读儿歌,自主识字:
师:小朋友,《月儿弯弯》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老师相信你们借助拼音,一定能学会的。(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小朋友一定碰到了“生字宝宝”,你是怎么认出它的呢?(引导学生交流出多种认生字的方法。比如:读拼音、问同学、问老师等)
师:老师要强调,当自己确实没办法时,可以及时请教别人,但老师不喜欢自己一点也不努力,马上就去麻烦别人……
师:现在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4、小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儿、河、入、校”检查小组内小朋友掌握生字情况。
5、给生字找朋友:
师:我不得不佩服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朋友,如果能为这几个字找朋友,那就更了不起了。(儿、河、入、校)
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字开花”游戏。
〔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起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习四个生字,有的同学面对的可能是四个生字,有的同学面对的可能是两个生字,因为其余的他在课外已经认识了。在教学过程中,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巧妙地运用这种差异,采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互动识字,提高课堂识字效率。〕
6、黑板上贴出一棵大苹果树,儿歌中的字都写在纸苹果上:
师:儿歌中的生字大家已经认识了,除了这四个生字,儿歌中还有很多没学过的字,你还认识哪些字,请你上台把这个字贴在苹果树上,带大家读一次,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自由选择会认的字贴到苹果树上)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本环节通过贴“苹果”让学生读自己认识的生字,展示学生课外识字的方法、途径,既鼓励了这些学生,又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识一些字。〕
7、读儿歌:
师:刚才这些小朋友教大家认读了儿歌中的很多生字,你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儿歌呢?请你拿出笔,一边读儿歌,一边把你不会读的字圈出来,在小组内合作认生字,合作读儿歌。(生合作读儿歌圈生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这首儿歌。(指名读)
师:听了这首儿歌心情怎样?谁说说。(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学生的表达,师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月儿弯弯/挂/蓝天。
小溪弯弯/出/青山。
大河弯弯/流入/海。
街道弯弯/到/校园。
师:让我们欢快地读一读儿歌。(齐读)
师:谁能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读,表达你的心情。(生自由准备,指名加动作读)
〔朗读是学生对儿歌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的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参与活动,谈心情,说感受,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心底迸发出对儿歌喜爱的情感,再将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四、拓展延伸,换个说法
月儿弯弯挂蓝天。弯弯的月儿挂蓝天。
小溪弯弯出青山。 。
大河弯弯流入海。 。
街道弯弯到校园。
4、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草虫的村落》教案设计
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形色匆匆”等词语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2.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说说对虫的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共同携手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郭枫先生的优美散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目标一: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形色匆匆”等词语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
/
形色匆匆。
2、特别提醒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谧”字,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 )( ) 娇小( )( ) 勤勉( )( ) 僻静( )( )
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批改,教师了解情况。
目标二: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师:我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反馈)
师:你能根据这些内容给课文分段吗?(生反馈) 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问题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想想开头第1自然段与结尾第10、1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学习反馈1】
/
(1)文章开头部分写“忘了世界,也忘记了自己”,结尾部分又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这样的写法叫做 。 (2)课文的中间部分围绕第二自然段“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来具体展开,我们可以从一些词句中看出作者的行文线索,如3自然段的“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4自然段的“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等等。其他段落也有类似的语句,请勾画出来。
(3)根据上面理出的脉络,我们清楚地知道了第二部分中的3——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我”所看到的五个场景,请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用四字短语概括小标题。
3: 4: 5: 6: 7—8:
(4)指名展学,交流首尾呼应的好处,组际评价并补充。
过渡语:作者的布局谋篇首尾呼应、文脉清晰,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学这样的方法,来表达
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可这篇文章的独特不仅仅如此,你们再找找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独特情怀的?
目标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问题2. “草虫的村落”在我们的眼里,不过是土丘上的一些虫穴,平凡无趣,然而,在作家郭枫先生的笔下却变得生趣盎然,亲切而令人难忘。这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试以第4自然段为例加以分析。
/
【学习反馈2】
(1)读了课文,我们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使小甲虫变得有情有意。比较下面的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对比读,体会这样想象的好处。
①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小一点的从洞里爬了出来。 ②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它们互相看了看,然后一齐爬回洞穴里去。
(2)课文中随处可见这样奇妙而合理的想象,找出这样的句子,尝试着把句子还原,对比读一读,体会这样展开想象的表达效果。
(3)指名展学,交流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组际评价并补充。
教师相机引导:你们自己在生活中观察的小虫和作者观察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作者能把普通的小虫想象得如此有趣生动?你感受到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对草虫的村落和草虫的生活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并融入了自己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
过渡语:你们觉得作者除了对小虫感兴趣,还对大自然离得什么动物感兴趣呢?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另一篇写鸟的文章,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一)阅读练习 空山鸟语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
/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侧耳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似乎是伴侣,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不多久,我的耳朵便会被山雀的鸣声所吸引。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创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鸟儿们静默了。在众鸟默默之中,我的耳畔忽然响起“咕―— 咕一一”的声音。咦,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鹄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鹄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鹄呢!鹧鹄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更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偶尔啼叫的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