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4:42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⑥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拓展阅读

1、虞美人·听雨虞美人·听雨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2、《卫·木瓜》全诗阅读答案 注释

投我以木瓜,你将木瓜投赠我,

报之以琼琚。我拿琼琚作回报。

匪报也,不是为了答谢你,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投我以木桃,你将木桃投赠我,

报之以琼瑶。我拿琼瑶作回报。

匪报也,不是为了答谢你,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投我以木李,你将木李投赠我,

报之以琼玖。我拿琼玖作回报。

匪报也,不是为了答谢你,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国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学双重性决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注〕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匪:非。木桃:果名,即樝子,比木瓜小。木李: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

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注释

(一)

稠花乱芯裹江滨(2),

行步欹危实怕春(3)。

诗酒尚堪驱使在(4),

未须料理白头人(5)。

(1)《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在成都新居“浣花草堂”过着暂时安的生活。现选其中第二、五、六首,以反映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

(2)稠:密。芯:花心。裹:包扎。

(3)欹:倾斜、歪。欹危:倾斜歪倒,形容老年人步履艰难,行走欲倒的危状。

(4)驱使:驱遣使用。在:此处作“得”解。

(5)料理:照料、照顾。

这首小诗,用反话写出了诗人惜春不服老的乐观积极心态。“稠花乱芯裹江滨”,点出了江滨两岸百花绽放,稠花乱芯,简直把江边都包扎起来了。“行步欹危实怕春”,作者前往观,欲醉欲痴,目不暇接、为之倾倒。这并非因年老行步欹危,实在是害怕春光太浓的缘故啊!你们不必担心,我还远没有老呢。吟诗饮酒,均堪驱使,样样不差,我虽白头,无须照料。诗人精神矍铄,摆出了一副不服老的姿态。

(二)

黄师塔前江水东(1),春光懒困倚微(2)。

桃花一簇开无主(3),可爱深红爱浅红(4)?

(1)黄师塔:和尚葬处,这位僧人俗姓黄,葬于塔中,故称“黄师塔”。

(2)“春光”句:作者将“春光”拟人化,说其懒困了,斜倚微,稍事休息。春光、微俱非实物,不可能“倚”,却偏说“倚”,这是诗人词意表达微妙之处。

(3)一簇:一丛。

(4)“可爱”句:这丛桃花鲜艳可爱,你是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呢?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在大好春光中信步漫游,来至江水之东的黄师塔前。“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春阳融融,熏得人醉,懒困之中,春光倚着微,诗人倚着黄师塔,驻足休息,尽情欣来前面“桃花一簇开无主”,在这丛深浅不一、鲜艳夺目的桃花面前,是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呢?多情的诗人不知所措,无法回答。这千年一问,引发后人争执不休,有的说,深红的好,深红桃花脉脉多情;有的说,浅红的好,浅红桃花相映成趣。当然,也有的说,深红、浅红俱佳,各有特色,难分高低。

(三)

黄四娘家花满蹊(1),千朵万朵压枝低(2)。

留连戏蝶时时舞(3),自在娇莺恰恰啼(4)。

(1)黄四娘:无考,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注为:“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蹊:径、小路。

(2)“千朵”句:这句是说,成千上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弯了。

(3)留连:飞去又飞来,留恋不舍,不忍离开。

(4)自在:自由自在。恰恰:形容莺音娇啼和谐。

这首诗,描写在黄四娘家花时的情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鲜花簇拥,几乎把路都堵住了,成千上万,朵朵绽放,把枝条都压弯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彩蝶戏花留连不舍,时时飞舞,娇莺自由自在,尽情啼唱,美妙和谐。百花缤纷,春光烂漫,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细细体味,仍不免让人微微觉察到,诗人“独步”的孤寂和苦涩。

4、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注释

(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1)此组诗四绝句,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冬,作者时年六十三岁,在南宋朝廷任秘书监、借焕章阁学士,充当接伴金国贺正旦(春节)来使。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解除张浚、韩世忠、岳飞兵权,割唐、邓两州,划淮为界(淮水中流划疆),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是为绍兴和议。宋进表于金,称臣割地,东起淮河,北至大散关。孝宗隆兴二年(1162),宋割商、秦之地,称叔侄之国,改岁贡为岁币,各减五万,地界如旧,史称“隆兴和议”。

(2)洪泽:湖名。在今江、安徽两省,北宋时,在江盱眙县开水道以通淮河。作者接金使,即由此入淮河。沙:泛指水中沙洲、岸边沙地。

(3)意不佳:情绪不好。

(4)“何必—中流”两句:何必要到桑干河才算遥远的边境?如今,船驶到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国外,就算是走到天涯了。桑乾:河名。当时通名沪沟河,至清朝改名永河。发源山西朔县,流经北京(当时陷金的燕山府)、天津入海。自中、晚唐,以至北宋末,这里即是中与少数民族的交界线。北宋灭亡,南宋与金国以淮河划界,淮河便成了边界。天涯:天边。本指遥远不之地。实际不论地域距离,只要是隔绝难到之地、异域他方,都可称之为天涯。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作者绝句名篇,为其表现爱国情怀的代表之作。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杨万里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可朝廷偏偏任命他为接伴金使的钦差。作者由杭州出发,远渡江淮,一路所见,触目惊心、悲羞忧愤,在行途中,越走越郁闷,只有咏吟诗句发泄心中的愤慨不满。这是四绝句中的第一首。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作者力主抗金复国,现在反而要去迎接金帝“叔叔”派来祝贺侄儿光宗(赵惇)登基改年号的元旦,诗人一入淮河,触景生情、羞愤交加、情绪陡变、心情不佳。胸中郁闷,越往北走,淤积越多。当舟船离开洪泽湖岸,进入淮水道中,心胸陡然阻塞,国土日蹙、国势羸弱,悲羞之气顿时愤然涌起。“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诗人想,自古以来,流经晋北与冀北的桑乾河,才算是历代与少数民族交界之处。如今,一进淮河,中流偏北,便是天涯了。曾几何时,宋朝疆域从遥远北方桑乾河,退缩至淮河以南,这算怎么回事呢?滔滔淮水,奔流依旧。屈辱、悲愤和沉痛之情,在作者心中交汇,掀起的轩然大,却无法形容、难以表达。

(二)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欲怨谁?

(1)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浚、韩世忠。除张浚后来阿附秦桧杀害岳飞外,都是南宋初期抗金杀敌的爱国名将,是为金人畏惧的民族英雄。宣国威:向敌人显示了国家的威严和实力。

(2)赵张二相:指赵鼎、张浚,两人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5),同为尚书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是当时力主抗战的两位宰相。筑皇基:指奠和稳南宋的局面。后来卖国奸相秦桧弄权,一一罢斥了他们,南宋朝廷一味走投降主和的道路。

(3)长淮:长长的淮河。咫:周尺八寸。咫尺:距离很近的意思。

(4)“泪湿”句:罢斥、陷害忠勇爱国的名将名相,偏要宠用大奸相秦桧其*羽,一味投降逃跑,苟且偷安。以致于大片国土一块一块沦丧,使淮河两岸、中大地的人民在铁蹄之下泪湿衣裳,这要怨谁呢?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追溯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武有刘錡、岳飞、张浚、韩世忠诸位抗金名将,屡败金兵,战功卓绝;有赵鼎、张浚两位力主抗战名相,大河南北、中大地广大百姓组成义勇之师,同仇敌忾,抗拒一野蛮小部落的侵略,完全有力量将它们打回老家去。事实呢?却是亲者痛、仇者快,朝廷重用奸相秦桧,罢斥贤相;前线收回刘、岳、韩等将兵权,拉张浚下水,杀岳飞一家,自毁长城、坐失良机,将收复失地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造成“长淮咫尺分南北”的不堪局面,置中大地百姓于不顾,听任他们遭受金兵铁蹄的蹂躏、践踏。作者义愤填膺、悲痛地责问:惨看当前,淮河儿女泪湿秋、痛不欲生。这一切,要怪罪谁呢?他们“不堪的悲惨”,不都是朝廷统治者和卖国投降者一手造成的吗?婉中带怨,不点自破,引人深思、余意无穷。

(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1)两岸:淮河两岸,北岸属金国,南岸属南宋。各背驰:两国船只在河的两侧,各走各的,多为反向行驶。

(2)“痕”句:宋金划淮为界,连一条河流都要分成两半,只能各流各的。船行激起的浪怎么能分开呢?若浪花交叉重叠,惹起的“国际”交涉,又怎么办呢?

(3)无拘管:不受约束管制。

这是《初入淮河四绝句》的第三首。作者舟行淮水,眼前所见;亲身感受,屈辱羞愤,涌上心头。

“两岸舟船各背驰,痕交涉亦难为。”只见两岸船只相背反向行驶,一河分成两国,可河流无知,吹船行,它们激起飞溅的浪花,算哪国的呢?万一浪引起“国际”纠纷交涉,岂不让人难办而啼笑皆非?作者此时在丰富想象中不忘带上一笔“活脱”写法,深刻地揭示了分裂的祸害,倒霉的是渔船之家的劳动人民,统治者低贱称侄,屈辱求安,只要不影响他们享乐生活,就什么都不管了。“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作者对照两岸船只小心地行驶,看看天上水面的鸥鹭,却无拘无束,任意翱翔,不禁感慨万千:真是亡国之后,人不如鸟啊!对比鲜明、效果强烈,作者的笔锋直指造成这一切恶果的投降派。

点击查看更多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7345.html

热门阅读

  1. 中班语言教学设计:我会说
  2. 秋季教育工作总结
  3. 诵读《弟子规》后的读后感文集
  4. 四年级触摸春天教学设计范文
  5. 中国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6. 2015年最伤感的句子大全
  7. 七年级第一学期作文教学计划范文
  8. 最深的孤独最暖的落寞爱情诗歌
  9. 王维以诗免罪民间传说故事
  10. 关于福祸的寓言小故事
  11. 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2. 苏教版小学语文《认一认》教案
  13. 运动会新闻稿大全
  14. 庆八一建军节战友聚会发言稿
  15. 4世界地球日给朋友的祝福问候语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