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海客:航海者。
②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③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④明灭:时亮时暗。
⑤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⑥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⑦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⑧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⑨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⑩澹澹:波光闪动。
【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权贵,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主义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拓展阅读
1、陈宗琳《水龙吟》爱国诗词鉴赏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张埜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出生在被金人占领下的山东历城(今济南),死后葬在江西铅山分水岭。生平事迹已见本书附录。这首词是作者吊祭辛弃疾墓时所写。上片赞颂辛弃疾的为人。词一开头就说:“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凌云气”指辛弃疾要收复中原统一国土的远大志向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接着追忆辛弃疾的*经历。“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遐方异域”远方异地,概指金统治的北方地区。辛弃疾自带兵渡淮归南宋后,就时刻未忘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人民,力主抗金收复中原,解救人民,然而在主和派的阻挠下,遭受排挤打击,壮志难酬,真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面对这样的现实,辛弃疾洒尽了血泪,将满腔忠愤寄之于词:“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星斗撑肠”是说辛弃疾才学满腹。杜牧《华清宫》诗:“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苏轼《试院煎茶》诗:“不愿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云烟盈纸”是说辛弃疾词笔挥洒自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笔落纸如云烟。”“纵横游戏”是说辛弃疾豪情奔放,无拘无束。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以上几句的意思是:辛弃疾以他满腹才学,用如椽的词笔,抒发他满腔忠愤,无拘无束地写下了众多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词。作者满怀敬佩之情称赞辛词,对辛词给予极高的评价。“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辛弃疾给人们留下不同凡响的爱国词章,已成为“阳春白雪”,无人能继了。作者对辛词后继无人,表示深沉地惋惜和慨叹。
下片感伤辛弃疾的逝世。“不见戟门华第。”“戟门”古代宫门列戟,唐三品以上*列戟。后世因称显贵之家为“戟门”。南宋灭亡后,宋代贵族豪门府第不见了。“见萧萧竹枯松悴。”写辛弃疾墓地的凄凉景象:萧萧西风中,抖栗着枯黄凋敝的松竹。由墓地联想词人生前隐居的带湖、瓢泉无人照料,更是冷清。“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带湖、瓢泉风景秀美,是词人生前居住的地方。辛词《水调歌头》有“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之句。《水龙吟》题瓢泉有“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之句。由词人故居进而想到国家的灭亡,想到祖国大地被元蒙贵族统治,作者禁不住无限悲痛。“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从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句化来。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怀念之情。“人生如寄”,谓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语本《南齐书·刘善明传》:“足下方拥旄北服,吾剖竹南甸,相去千里,间以江山,人生如寄,来会何时。”“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意思是说姑且长歌当哭,面对西风,唱一支旧时常唱的“逍遥乐”来祭奠先生吧。这里的“逍遥”满含凄凉。以旧曲当酒来祭奠英雄,不难想见有着伤今的况味。
张埜生活的年代,南宋王朝早已灭亡。作者此词借凭吊辛弃疾墓,表现出一种深挚的爱国之情,但语意含蓄,不同于辛词的豪放风格。时移事易,这是破国亡家后的惨痛中所发出的呻吟和喟叹。
2、“鸟的天堂”导游词作文700字小学四年级作文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鸟的天堂。今天由我做你们的导游,一起来游览鸟的天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小鸟天堂是侨乡广东新会着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位于距城区10公里的天马村。她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亩,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
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暮出晨归,嘎嘎而鸣,翩翩起舞,更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巴金,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游览了小鸟天堂,写下了名篇《鸟的天堂》,并于1980年载入全国(包括港地区)统篇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成为经典课文,每年在全国约2300万名该年级学生中广为传诵。一级又一级,一代复一代,这个名闻遐迩的“鸟的天堂”,已在全国数亿学生中深入人心。
这一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活的“教科书”,并以此作为窥视大自然的窗口,让人们从中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新型人鸟关系的过程,从而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情感。
时下,独具生态文化色彩的“休闲型”旅游,已渐成热点,正引领着旅游新时尚。2002年又恰逢国际生态旅游年。请到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来;请到人们心驰神往的绿色家园来!“人间毕竟有天堂,暂别浮华,拥抱自然,聆听百鸟和鸣,感受天籁之声;到人的乐园,远离尘嚣,觅一方静土,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好了,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闲话少说,现在就请您自己参观鸟的天堂。2小时后在这里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3、《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晁补之的诗词
【注释】:
本篇抒写惜春情怀,层层铺叙,多有转折,但却不厌其详尽发露,全在于真情贯注,气势充沛,所以不必以蕴藉空灵之格求之。
上片起首五句先表达一般惜春之意,但写到花的地方,都别有寓意,说被吹落的花,是些在“小园低槛 ”之中,“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一经风雨,便已吹扫净尽 ;而垂柳经春 ,由鹅黄而翠绿,而密可藏鸦 ,春二三月正是柳芽萌发以至茁壮成长的时期。
“ 吹尽繁红,占春最久,不如垂柳。”占春最久”是相对“繁红”易尽而言的,这里不仅有物情的体会,有哲理的蕴藏,也反映了作者兴趣的所注。
以下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四序代谢,春去复来 ,从远看,是“春常不老 ”,这是第一点。春花易谢,春柳不凋,从长近时看 ,春总是“发生”的季节。《尔雅》云 :“春为发生 。”这是春“不老”的第二点。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 ,只是人们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罢了。作者写到这里,在“惜春”这个题目上已把自己的见解阐述清楚,使用的不是如陈季常《无愁可解》那样纯是理性的语言,它有景语,有情语,也有一点苏东坡的旷逸之气。
过片接过上文“ 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间有”的命题 ,结合人们包括自己所谓春恨表现 ,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化用“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的成语,说明每当春去匆匆,风雨摧花时 ,必生怅恨,唯有借酒遣之。这是自嘲。
“那知自是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 ,而不是春之无情 ,有意造成“红瘦 ”的局面。语本中唐诗人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的诗意。说明白了这是自然规律 ,那么春恨便无须发生了。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题目反复推究,把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从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费如许笔墨写出他已经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却是为了衬托出他还不曾明白、不能解决、正在苦恼的* 、人生方面的“ 春归”问题。这才是这首词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 。“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在*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到建功立业的打算 。“老来风味 ”: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 ,在作者此时来说 ,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事业无成,人已老大。词的这几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这才是作者所无法譬解的那种“惜春”之情。
此词写“惜春”题目,而落笔颇与他人不同,抒情融以说理,理性多于感情,在惜春词中别具一格。
4、冯梦龙的诗词
【**--故事】
《珍珠衫》又名《循环报》,后一个剧名明显表达了故事的主旨:善恶*。故事是说,古时候襄阳府枣阳县商人蒋德(兴哥)外出经商,两年未归。其妻王三巧疑心丈夫有外遇,心绪烦闷之际,偶识来此经商的英俊青年陈商(即陈大郎)经薛婆牵线,两人坠入爱河。半年后,陈商暂别归乡,王三巧以珍珠衫相赠。
陈商归乡途中,恰巧与回家的蒋德相遇,并无意间说出自己与王三巧的恋情。蒋德闻知大怒,回家后即休了妻子王三巧。三巧后来嫁与广东吴知县为妾。
陈商闻听王三巧厄运以后,又悔又恨,以致一病不起。恰又逢心爱的珍珠衫“不翼而飞”,便失魂落魄而死。他一死,家遭劫难,从此家道败落。其妻平氏走投无路,欲自尽,却被村妇张嫂救起。后来。平氏经张嫂作媒再嫁,所嫁之人竟是蒋德。蒋德娶了陈商遗妻,又重新得到自己祖传之物珍珠衫。
这桩奇事尚未结束。后来,蒋德牵涉一桩人命案,情况危急。审案*竟是王三巧现在的丈夫吴知县。三巧原来有负于前夫蒋德,今见前夫有难,遂从旁援手相救。蒋德念及往日夫妻情份,亦后悔自己当日休妻之举。幸得吴知县从旁成全,蒋、王二人终又破镜重圆。
由珍珠衫引出的蒋德与王三巧的情感变故,表达了*社会中男女间在婚姻上的种种心理矛盾,既有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鞭挞,同时也有对正常情爱的同情。故事曲折、感人,发人深省。
5、《天麦毒行》宋濂的诗词
任生累叶居章丘,僮妾指千百马牛。
文轩彩阁插云上,脆管繁弦邀客留。
闲时好把道书读,日啖汤饼无时休。
一朝阴厥忽仆地,六脉隐约如虾游。
移时开寤拂衣起,喜气入面轻黄浮。
自言惚恍有奇遇,不翅乘軿观十洲。
初逢一身卧空旷,手足僵劲无寸柔。
大神持刀剖心腹,洞见十二仙家楼。
红光眩眼视闪烁,后先楹户皆朱髤。
绛衣女子导以入,手执幢节悬银流。
入宫升殿谒女主,美艳可使春花愁。
鸳鸯曳裙佩软玉,芙蓉仍插金搔头。
五明扇遮九龙座,珍珠帘挂珊瑚钩。
分班就坐未及语,有敕太官催进羞。
须臾水陆尽交错,玉盘擘脯堆红虬。
女乐翩翩次第举,搊筝弹瑟鸣箜篌。
燕罢瑶阶月初转,余情不断鱼含钩。
紫州小姑遽饯别,《阳春》一曲翻新讴。
隐雷作声忽惊觉,却厌人世真蜉蝣。
若非名登九天籍,安得俗驾攀真俦。
室中宴坐绝荤血,扃沄不许他人抽。
或为妍唱感异类,水禽山雀争喧啾。
如斯岁发至六七,犹怨阔远难冥搜。
家人共怪狐鬼惑,握粟出卜城南头。
巫医迭进献方技,何异白石江水投。
相里先生来自陕,纤目入鬓清于秋。
腰悬药壶大如斗,吐言便觉冰生喉。
且云饼中天麦毒,阴气不决为人尤。
必须阳精可制胜,驱逐恶厉诛阴酋。
嵩岳丹砂我独得,迎阳捣就光油油。
便烹芦菔和为液,袪疾有同鹰脱郤。
三斋七戒始敢服,服后所见非前侔。
侍臣朱裳多故恶,执乐不作含深忧。
再服户楹皆变白,素衣对泣声咿躭。
三服宫闱欹且侧,左右纷乱如惊鸥。
女主戎装急奔窜,上车历录行荒陬。
迅霆一击前殿火,虐焰四射森戈矛。
自兹神观渐复旧,方与人事通绸缪。
呜呼我人最灵贵,一为病蛊忘身谋。
孰知无病亦颠倒,沉蚀声利甘拘囚。
纷纷白昼混人鬼,老死竟不分薰莸。
当持六经炼为药,尽疗天下苍生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