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之有余数的除法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之有余数的除法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拓展阅读

1、《

一、内容

2.用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

1.使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

2.使生初步会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生体会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生体会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的延伸,材在用竖式计算前,先用竖式计算表内,利用生的已知识,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的情境,如每棵树间都插着4面旗子,跳绳的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还是,要具体看被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2.例1(利用表内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过的表内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生了解的含义。

(3)时要提醒生注意商和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量,使生自行发现的关系。

(2)具体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不变,改变被;被不变,改变

5.练习十

第2题,与例3所不同,被不变,改变的大,仍可以发现的规律。

第3题是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生初步感受乘加和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打好基础。

6.例4(用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以5,商8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生以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以每束花的枝,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五、建议

要充分利用生已的知识。

虽然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的计算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会用竖式计算。时,也可以对表内乘进行适当的复习。

2、三的验算

一、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目标:

2、使生掌握的验算方,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四、难点:

五、材料:

口算卡片。

六、途径:

步骤

师活动

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新授

30÷445÷873÷9

7×4+25×8+58×9+1

2、你能发现每组上下两道题什么关系吗?

3、想想,,你能不能也找一种方进行验算?

1、出示想一想。

(1)出示75÷4=18×4+3=

(2)请同们列竖式解答,用什么方可以验算算得对不对?

(3)板书:商乘,再加上等于被

1、师出示口算卡片,生开火车回答。

2、指名回答。

3、四人组讨论。

4、板书课题。

1、出示题目。

3、生列式解答。

4、师板书。

步骤

师活动

生活动

新授

巩固

练习

课堂

作业

a)出示例4。

b)请1个生读题。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怎样解答?

c)请同们在课堂作业本上列式计算,并写竖式。

d)你会验算吗?请在本子上列式。2个生上台板演。

e)谁能说一说,应该怎么验算?

5、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们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表格图。

请同们在表格中填空,集体订正。

2、文字题。

a)生自己读题。

b)根据题意,生列式解答。

3、聪明题。

()÷6=12......5

()÷4=23......2

师提问:要求出被,应该怎么想?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们在作业本上解答,师批改。

1、1个生读题。

2、生列竖式计算。

3、生验算,2个生上台板演。

4、指名回答。

5、生独立完成。

1、生在表格中填空。

2、生读题。

3、列式解答。

4、师提示,生思考。

5、师板书。

生独立完成,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例4:农贸公司农药98千克,每8千克装一装。

这些农药能装多少袋,还剩多少千克?

98÷8=12(袋)......2(千克)

8)98×8

896

18+2

1698

2

答:这些农药能装12袋,还剩2千克。

八、课后结:

3、新审定以分的加减例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加、减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加减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加减的计算方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

3.利用已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习活动的兴趣,。

探究异分母分加减的计算方

异分母分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加减的探索过程。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一、课前交流

、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 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一)同分母分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习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生明白它们的分单位没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单位的个

师:1+2=3与1/5+2/5=3/5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加减的方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加减的计算方。(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异分母分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加减时,不是最简分的要化成最简分

引导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分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不同,分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也合并起来,我想以外,绝大多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的想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生尝试,师**。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几,因此,只通过通分的方,把这两个分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加减的计算方,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并介绍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习过程,我们在习异分母分加减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转化成同分母分的呢?那同分母分加减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习的,转化是习一种重要的方,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加减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的世界,却并没“掉进分里去”,轻而易举的会了分加减的计算方。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习方,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总会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做不到,只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问题,你们会“掉进分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还真。(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4、新审定以分的加减例文

目标:1、 从生原知识经验出发,引导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加、减的计算方,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2、 在探索习的过程中,培养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3、 使生在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一、了解生的习经验:

1、我们已过了哪些分加减?(板书:分加减)

(生回答:同分母加减,异分母加减,1减真分……)

2、根据你的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加减?

(生叙述,师调控)

[设计意图]:生在前面的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异分母加减。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生的知识储备,促使生饶兴趣地进入主动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的加减。(补充课题:带分加减)

、研究算,探索算理:

1、 你能举几个带分吗?这几个能组成哪些加减算式?

(生举例,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一道同分母的加、一道同分母减、一道异分母加、与一道异分母减)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与一道减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⑴我是怎样计算带分加减的?

⑵还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吗?

(师**,让不同方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生已习经验。

3、组织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生说清楚算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注意发现“将分化成来计算”的方出现,如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生都能够在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习经验中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加减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相加减,整部分和分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算理,熟练算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概念,发现和弥补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生良好的习习惯和品质。

四、结:了今天这节课,大家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延伸(机动)

《带分加减》是义务版第十册第四单元《分加减》的第三部分内容,是继“同分母分加减”和“异分母分加减”后习的。它是分加减的重点,也是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带分加减的计算比较复杂,要把整部分与分部分分别相加减,遇到被减的分部分于减的分部分时,计算更为复杂,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时容易出错。根据生的已知识和习的兴趣,以及材的特点,我将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了解生,激发兴趣。

新世纪的生身处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在幼儿园老师的启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习经验。所以,师在活动过程的设计时,要把生放在首位,每个环节必须建立在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在前面的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异分母加减。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生的知识储备,促使生饶兴趣地进入主动习的状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体验。

培根说:“语文使人普辩,使人精密。”可见,在人的发展中具很高的智力价值和文化价值。当今社会让儿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是习的全部目的,而是培养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倡导“合作”习方式,因为合作习能让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与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样既利于实践习互补,又利于培养生交流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因此,第层次的第一环节,我让生独立思考,想想几种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环节,我让生四人组交流各自的计算方,再集体交流。当生出现三种计算方以后,那么如何体现计算方的优化呢?我采用先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解决这两道题,生发现化成做比较容易,那么是不是所的带分加减都采用化成做比较容易呢?我再一次让生用比较容易的方解决 这两道题。生发现的化成做比较容易,的用整部分别相加减,分部分别相加减,再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比较容易。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体验,使生感受到做这样的计算题应该根据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选择计算的方。最后,让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带分加减的一般的计算方

三、不足

本堂课我重点放在让生经历计算的过程,体验计算的过程,让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做这样的计算题应该根据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选择计算的方。因此忽视了带分加减的一般的计算方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之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4842.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演讲稿
  2. 一把泥壶现代诗歌
  3. 《比尾巴》教学设计优秀方案
  4. 关于爱情祝福语
  5. 关于大草原的经典诗句集锦
  6. 元宵花灯会策划书范文
  7. 考试祝贺语摘抄
  8. 暑期农村医改宣传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反思范文
  10. 师范毕业生实习报告3000字
  11. 大学团员鉴定自我鉴定
  12.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13. 小学生清明节扫墓诗歌朗诵稿
  14. 有关数学名人名言欣赏
  15. 迎接2016年新年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