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诗两首的教案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用敷陈其事的赋法来作词,又充分运用俚词俗语,用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关于柳永诗两首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提升自己的人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教法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诵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杭州;俗话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教法和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朗诵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进杭州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著名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611年大举进攻南宋。这传说虽不可信,但却从反面印证这首词的艺术*力是很强的。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下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反复吟咏,感受杭州
1.学生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2.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品评鉴赏,流连杭州
思考: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 参***: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三吴指的是吴兴、吴郡、会稽,泛指江浙一带,作为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对前两句总结,因为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2)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4)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5)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三秋桂子”照应“叠巘”(时间)“十里荷花”照应“重湖”(空间),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补充:传说 灵隐寺 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香” /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白天笛声悠扬,夜晚歌声欢快,以及渔翁 ,采莲姑娘都很欢快(互文见义)
总结:一首《望海潮》,我们看到,金主完颜亮是不是因为这首诗中的词句引起他的南渡之野心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柳永笔下的《望海潮》的确是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应了宋初杭州城的盛况。
四、再读全词,品赏手法
1.思考: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点染”艺术鉴赏 。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点 染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2.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五、美读全词,告别杭州
那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借助这些文字传递出的这些画面,我们读到了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呢?
【板书设计】
形胜(地理)——自然风光之美
都会(都市)——都市繁华之美 惊叹 赞美 羡慕
繁华(历史)——民生安乐之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
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 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4、情感基调:请学生讨论,并给出结论。
明确: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赏析全词
1.读画面: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三幅画面。(1)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 ,四目相视,忧伤难言。(2)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3)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 别时 别后
2.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实景)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3.析技巧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4.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 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拓展阅读
1、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单元
学科
学习
目标
1.
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分析朗读背诵了元日,今天,我们继续品赏古诗三首后面的二首古诗。
学生听讲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
《清明》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纷纷”形象描写了春雨的特色。“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
“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适当的优劣点评。
同学们,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重阳节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汉初,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你了解茱萸吗?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山东”是什么意思?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你了解诗人王维吗?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意思?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个性化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三.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课堂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五.
作业布置
默写这一节学习的二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下面的字:独
异乡
异客
逢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学生分析朗读背诵
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练习
理解后背诵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背诵了古诗三首里后面二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在节日里的不同心情。
板书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
2、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7 古诗两首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瀑布”彩图,创设情景。
2、师述,激情: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那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手法,再现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们想读读他写的诗吗?
3、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二、初读、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如: “庐”:我游过庐山,认识这个字。
“炉”:火炉,冬天我们家要生火炉。通过和“庐”比较,记住字音,字形及字义。
“疑”:我喜欢“疑这”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初读。
(1)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仙”。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2)欣赏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感悟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你们看了插图,读了古诗有什么感受,快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通过看插图体会到云雾缭绕,瀑布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条河。
注意不要要求太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3.合作学习,熟读古诗。
在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和交流。
小组集体读古诗,为背诵做准备。 4.指名、全班齐读古诗。 5.进行朗读、背诵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朗读古诗的比赛,评出优胜者,大家议一议,他们为什么获胜。 (2)自荐参加背诵比赛,并评出几位优秀者。
四、写字
1、读读要写得字。
2、你觉得哪些字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指导书写:炉、绝、银、烟、窗。
示范讲解:“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3、学生写字。
4、评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他们俩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们的诗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自由朗读《绝句》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
1.读一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看一看:边读诗边看插图,感知诗句的意思。 3.议一议:跟同桌议一议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象。
4.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5.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三、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识字检查: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吴”:我妈妈姓吴,口天吴
“岭”:我喜欢“岭”字。因为山岭是我们的绿色屏障。
“疑”:我喜欢“疑这”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2.交流理解。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提出不懂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3.展示图画。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4.朗读古诗,读出适当的语气。
四、再读诗句,感悟春景之美
1.教师范读。 2.自读、小组合作读。
3.配乐、配画、入情入境诵读古诗。
五、游戏感受古诗中的对仗
1.回顾以前学过的对对子的课文。
2.找朋友: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西岭——东吴
千秋——万里
六、写字。
1、读读要写得字。
2、你觉得哪些字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3、指导书写:吴、含、岭、鸣、泊、流、柳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4、学生写字。
5、评议。
七、积累运用(课件出示)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八、实践活动
课外选一首古诗,自己读读背背。在班里开一次,“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 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在*上也未能施展抱负。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前人编注的李白诗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诗集》较为详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前,居住长安近十年,抱负不能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有较深的认识。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各阶段阶层的动态、思想及矛盾,多方面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古体、格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有《杜工部集》。
3、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7 古诗两首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描写春天的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是写:原野上那茂盛的小草,到秋天就枯萎了,但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它又能蓬勃的生长起来。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都和春天有关,第二课《草》这篇课文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小草虽然平凡但是生命力极其顽强,从而能够从内心去欣赏和学习小草的顽强精神。所以我的导入从单元主题“春天”入手,并从上节课《找春天》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树叶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冬冬”引出“草”这个课题。本课的生字“枯”和“荣”这一组反义词,要求孩子们不仅要读准,而且还要会认会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3、启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枯”“荣”“原”“岁”“离离”“烧不尽”的词义。
3、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找春天》导入
1、紧扣单元主题“春天”。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的第一课学习了什么吗?我们发现春天刚来时的景物是怎样的呢?(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冬冬)师:多美的春天啊,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师板书课题,“草”,全班齐读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3、师: 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写这首诗时他当时只有16岁,非常的了不起。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诗,生把都不准的字注音。
2、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枯”“荣”,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字音。
4、观察生字的特点及结构,指导书写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用“—”画出带有“枯”和“荣”这两个生字的诗句,并想一想这两个生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生:一岁一枯荣)
2、 理解“枯”和“荣”是什么意思呢?(生:枯:枯萎、干枯;荣:茂盛)
3、 结合图片理解“枯”和“荣”,并在解读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岁”的意思。
4、 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诗中描写小草长的茂盛的诗句,并理解诗意及“原”、“离离”在诗中的意思。(生:离离原上草;原:草原、原野;离离:指草长得茂盛)
四,体会感情。
1、 师:茂盛的小草生长在原野上,一年会茂盛一次也会干枯一次,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读出了小草什么的特点?(生:生命力的顽强
2、 诗中的那句话体现了它生命力的顽强呢?请同学把它读出来。(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烧不尽”是什么意思?(生:烧不完)
4、 师:秋天到了小草就开始慢慢枯萎,到了冬天就完全干枯了,只要用火一烧,就能烧的干干净净,诗人白居易却说它烧不尽,为什么呢?(生:春风吹又生)
5、 师:是啊,小草虽然渺小,却又极强的生命力,怎样烧都烧不完它,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它又能蓬勃的生长起来,难怪白居易要写这首诗来赞美它。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句,体会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五、表演感悟。
师:现在大家来演一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教师先做演示把桌面当地面,手演小草,演示小草的蓬勃生长。 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小手慢慢伸出桌面,直至小草蓬勃生长,小手越来越高)反复两次。下面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合作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小草的生命力了吗?小草的生命力怎么样?(板书:生命力顽强)
师:那你们喜爱小草吗?生:喜爱
师: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把你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的后面还有内容,就在本课的我知道中,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理解下诗意,体会情感。
七、板书 草 枯 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顽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