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1

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原文及赏析

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他的代表作,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1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1个高过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之际,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1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1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1个花苞。

那些杂草看不惯了,嘲讽百合说:“即使你真是百合,在这种荒郊野外你的结果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吗?就算你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来又有谁来欣赏呢?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是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所拥有的庄严的使命;我要开花,是因为要用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芳草地】: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读罢此文,心中的感动久久挥之不去。默默地坐在电脑旁,眼前犹如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1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在那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上,开满了洁白无瑕的百合花,春风拂过,百合花随风摇曳,异常美丽妖艳……啊,是的,正如歌中所唱,野百合也有春天。。。

这是多少努力和汗水的结晶啊!

这是第一株百合背负了多少讥笑和讽刺而得来的果实啊!

这又是经历怎样的顽强和不懈的奋斗啊!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拓展阅读

1、减字木兰·天涯旧恨翻译减字木兰·天涯旧恨

此词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全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先着力写内,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片“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独居高楼,已是凄凉,而这种孤凄的处境与情,竟连存问同情的人都没有,就更觉得难堪了。“人”为泛指,也包括所思念的远人,这两句于伤离嗟独中含有怨意。如此由情直入起笔颇陡峭。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是说要想了解她内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篆香,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盘香的形状恰如人的回肠转,这里就近取譬,触物兴感,显得自然浑成,不露痕迹。“断尽”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这两句哀怨伤感中寓有沉痛激愤之情。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笔法变化有致。

过片“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从内转到表情的描写。人们的意念中,和煦的春风给万物带来生机,它能吹开含苞的朵,展开细眉般的柳叶,似乎也应该吹展人的愁眉,但是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任是”二字,着意强调,加强了愁恨的分量。这两句的佳处是无理之妙。读到这两句,眼前便会浮现在拂面春风中双眉紧锁',脉脉含愁的女主人公形象。

结拍“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结拍两句,点醒女主人公独处高楼的处境和引起愁恨的因。高楼骋望,见怀远情殷,而“困倚”、“过尽”,则骋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见言外。旧有鸿雁传书之说,仰观飞鸿,自然会想到远人的书信,但“过尽”飞鸿,却盼不到来自天涯的音书。因此,这排列成行的“雁字”,困倚危楼的闺人眼中,便触目成愁了。两句意蕴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相似,而秦观的这两句,主观感情色彩更为浓烈。

此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下片结句,皆愁极伤极之语,但并不显得柔靡纤弱。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读来愁肠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2、黛玉葬

黛玉葬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场景,全书有两处:

第一处,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担着锄,锄挂着囊,手内拿着帚……

此时画面美丽而温情,黛玉惜,宝玉惜眼前惜之人,两人无猜无碍,情投意洽,虽有春将逝,正落的小伤怀,美好的情味依然从画面中流淌出来,爱情的动人之处跃然眼前,撩人扉。

黛玉第二次葬,……宝玉……把那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的去处。将已到了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此时画面暗然凄美,葬的氛围随着黛玉的情感起伏跌宕,哀婉之极。是性使然,由儿凋零想到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的身世,感同身受,又是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推进无法违悖的必然结果。

贺世战

飘缈霏,阑珊春事,去兮韶景重英。

仙胎玉魄,竟一番同命,何奈飘零。

雨折风狎,伤死病、顾影谁凭。

锄底、香魂入泥,酹祭无声。

承他滴滴恩泽,鲛泪为能酬,木石堪盟。

怡红快绿,那光阴,眉底恁地生情。

壤坟青冢,终尽矣、落得分明。

蟾光夜、横笔此间,了了凝凝。

(曹雪芹)

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锄出绣帘,忍踏落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人。

独倚锄泪暗洒,洒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魂与鸟魂?

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落人亡两不知!

是黛玉另类的祭饯方式,《葬吟》是黛玉全部情绪的集中表达,是作者艺术手段的高妙之处。如怨如艾,如泣如诉,由人,以自喻,人与景不断穿插,句句关情,层层迭升。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到此一腔抑塞之情喷薄而出,淋漓之极又凄美之极,最后“试看春残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落人亡两不知”!以极度悲情的形态收束全篇,若,大悲之尽头即无声。

全篇暗然哀婉,浓烈忧伤,处处体现了黛玉多愁多感、悲观孤傲的性格,又暗示了黛玉爱情和命运的走向,可谓“伤一首葬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3、浣溪沙·漠漠轻寒小楼翻译浣溪沙·漠漠轻寒小楼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起首一句“漠漠轻寒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无赖”二字暗指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变化而生出丝丝愁绪。“淡烟”一句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画屏之,淡烟流水,亦是一片凄模样,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自在飞”,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而在结构艺术,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底无端地升起,说不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沈祖棻《宋词》分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愁如丝雨,而说飞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观的个人气质与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这春愁,既没有涉*,又没有涉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在一个敏感人的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4、《送明府归终南别业》作者简介古诗韩翃的诗

故园此日多,窗下泉流竹外云。近馆应逢沈道士,

比邻自识卞君。离宫树影登山见,苑钟声过雪闻。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

韩(hán)翃( hóng)(754年前后在世)官至驾部郎中。在大历十才子里,韩翃和李益也许是最著名的两个。这并非是由于他们的学造诣,而因为他俩都是传奇里的有名角色。见《太平广记》卷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的诗歌。这类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诗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没有像他的诗集里那么大。韩翃善于轻巧而具体地预祝旅途顺利,说得古代舟车仿佛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

传闻野史:

唐朝,韩翃年轻时很有才华,很有名气。侯希逸镇守青淄时,韩翃在他手下当从事。后来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李勉去镇守夷门时,被启用为幕僚,当时韩翃已经到了晚年,和他一起任职的都是些年轻人,对他不了解,看不起他写的诗。

韩翃很不得意,多称病在家。唯有一个职务不高的韦巡官,他也是一个知名人士,和韩翃相处的很好。一天半夜时,韦巡官扣门声很急,韩翃出来见他,他祝贺说:"你升任驾部郎中了,让你主持制诰(起于皇帝所下告和命令)。"

韩翃很吃惊说:"不可能有这种事,一定是错了。"韦巡官坐下后说,皇帝的告、命令,缺少起草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又请示,德宗批示:用韩翃。当时还有一个同韩翃同名同姓的人,任江淮刺史。

又把他两人报皇帝,皇帝批示说:"春城无处不飞,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用写这首诗的韩翃。韦巡官又祝贺说:"这不是你写的诗吗?"韩翃说是。他才知道没有错。天亮时,李勉和同僚们都来祝贺。这时正是唐德宗建中初年。

更多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更多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0337.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范文
  2. 201年3女生节简短祝福语
  3. 五年级期末考试作文:我心中的老师
  4. 四年级下册《减慢食物蜕变的速度》教学设计
  5. 很想你的爱情句子
  6. 表达借酒消愁的句子
  7. 月工作总结与计划
  8. 国庆训练任务的总结范文
  9. 李冠《蝶恋花·春暮》阅读答案及赏析
  10. 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11. 浅谈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论文
  12.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13. 《电车上的陌生人》读后感400字
  14. 联通营业员团体任务总结范文
  15. 唐僧取经西瓜揭诗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