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减慢食物蜕变的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是继“面包发霉了”一课后对食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减慢食物的蜕变速度。本课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观察蜕变的食物。第二局部是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了解食物蜕变的原因,以贮存一条鱼为例,让同学讨论。鼓励同学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能对贮存食物的方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并能设计出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食物单元中对食物变化的探究。通过前一课对发霉面包的观察,同学带着极大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发霉蜕变?有什么方法能减慢食物的蜕变速度?事实上,同学已经知道生活中有许多贮存食物的方法,本课的目的是鼓励同学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1、科学概念
同学们通过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蜕变的原因,从而了解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同学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活动,知道引起食物蜕变的原因和减慢食物蜕变的速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贮存食物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运用了比较观察的方法,对新鲜小鱼和蜕变小鱼进行观察,同学通过对观察比较的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对食物蜕变的原因做出自身的解释。
教学准备:鲜鱼、蜕变小鱼、鱼干、真空包装食品、食物罐头、卫生手套、镊子、一次性碗等。
教学活动过程:
本课分五个环节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刚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鱼,可是现在有点事要出门几天才回来,这鱼就这样放在塑料袋里,行吗?(同学回答)。你能帮老师想想方法,好吗?多数同学会想到放冰箱里,接着问:放冰箱里有什么好处呢?同学可能会说能保鲜,减慢食物蜕变的速度。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同学实际,激发同学对食物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同学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利用科学。)
这一环节我是通过鉴定两条小鱼是否蜕变的对比观察活动展开的,分两个层面,一是讨论鉴定方法,二是开展观察鉴定活动。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条小鱼,分装在1号袋和2号袋里。首先让小组讨论汇报观察方法,师生交流,出示观察活动中的平安事项。然后组织同学进行观察鉴定活动,汇报交流鉴定结果。比较两条小鱼的异同,从而判断出哪条小鱼是蜕变的,哪条小鱼没有蜕变。
(设计意图:从两条鱼的观察活动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找出蜕变的小鱼,为下一步探究小鱼蜕变原因提供了一个考虑的方向。)
三、师生交流,探究小鱼蜕变的原因。
这一环节我分成两个局部来完成。第一是预测,预测小鱼蜕变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局部让同学各抒己见,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第二是让同学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面包发霉了,从中获取有关霉*和霉*生存条件等有关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小鱼的蜕变联系起来考虑、归纳、总结出小鱼蜕变可能是由某些细*引起的,由此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然后组织同学学习55页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充沛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小鱼蜕变是由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的,为下一步研究食物的保管方法提供考虑方向。)
四、贮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这一环节我是以微生物生存的三个条件为突破口,让同学理解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保管食物的目的。
首先,我拿出一包鱼干,问:鱼干为什么能保管很长时间而不蜕变呢?同学可能会说,鱼干没有水分,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同学可能会说,它控制了水分。我接着再出示一个真空包装食品,问: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同学可能会说控制了空气。我接着又问:有控制温度的方法来保管食物吗?让同学举例,最后小结:只要控制(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就能减慢食物蜕变的速度。同学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后,就比较容易理解生活中保管食物方法的理由了。接下来我出示一条鱼,问:你能用几种方法保管这条鱼,并说出你的理由,然后由小组展开讨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出生活中食物的各种保管方法。
设计意图:让同学理解减慢食物蜕变,就必需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协助同学整理已有的和刚刚获取的知识。理解各种贮存食物方法的科学道理,培养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的激情。)
五、拓展,课堂小结:
生活中除了采用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方法来保管食物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举例说明。引导同学说出杀死细*的方法和使用防腐剂等也能保管食物。并强调使用防腐剂有害健康,须谨慎使用。最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行动,收集各种包装袋,考虑这种包装的科学道理,并采集各种包装上的信息,为下一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作好充沛的准备。
(设计意图:在整理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别另一个角度考虑生活中还有各种保管食物的方法,强调使用防腐剂的危害性,提示同学关注身边的科学,收集相关信息,为下一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打好基础。)
拓展阅读
1、四年级数学下册《括号》微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 ] ”。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2、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详案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课件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朵杏花》原文及教案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觉得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惜你错过了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遗憾地说。“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疑惑地问。竺爷爷说:“用处大着呢!”“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孩子说。竺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原来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4、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详案
《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