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1

关于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的论文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从口,今声。”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从口,申声。”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左传》中记载:“公读其书。”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这些可理解为古人对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究其实质,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性,二者配合相得彰益,因此,实践中的二者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随着实践的加强,人们对“诵读”结合的重要性逐渐加深,在读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了。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可诵读之。”其实,“诵”是“读”的一种表达方式,“读”是“诵”这种“吟咏以声”的理解基础,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所以“诵读”和“读诵”成为一个整体,经常出现在汉以后的一些典籍著作中。

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第二册,卷三,《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这里的“诵”。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也不仅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它写进教学规范中。朱熹后的真德秀所撰的《家塾常仪》中有一《诵读》规范,它明确规定“专心肃容,记遍数。句句字字分明,每句终字重读则句完,不可添增虚声,使句读不明。遍数未足而已成诵,必足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加数成诵。”明代屠羲英《童子礼·读书》中规定,“整容定志,看字断句。……务要字字分晓,……仍须细记遍数熟读,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其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方止。”清代张履祥在《初学备忘》中指出,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泳其意味,休之于心。”清代学者张岱在叙述自己的学习时,对诵读的描述是“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忽然有省。”

综上所述,诵读古代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到了现代,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又由于不同的*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这一语文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

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诵读”一词,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一表内容的“吟”和一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不过,将这种“畅发读者的感兴”,要学生通过“调子”表达出来的作法,现在可能还暂时做不到。作为教师的文言文教授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我觉得还是“熟读”、“成诵”好。叶老提出按“调子”“吟诵”的方法,是有特定的时代要求的,那时,按“调子”“吟诵”可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到了今天,能按“调子”、“吟诵”,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技艺了。当然,如果老师掌握“吟诵”的“调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未尝不可。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的理解又不一样,书中有一个“四诵”条,它的解释是:“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四种诵读方式的合称。其中,默诵是背诵的特殊类型。”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诵读包括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另外,它对朗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的文字语言的阅读方法。”它对吟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吟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去唱,这类吟诵又叫吟唱,吟咏、吟哦,吟讽;另一种诵读成分较多,曲调感不很强,但听起来琅琅上口,连贯流畅,这类吟诵又叫吟读,朗吟,讽诵。前一类吟诵适用于读律诗、绝句、词、赋等抒情性强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一类适用于读长篇歌行诗、古代散文中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它对背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字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对默诵的解释是“指在心里默默记诵,是背诵的一种特殊类型。”以上解释好像很详细,由于划分的科学性不太明确,看了以上的解释,我们倒还会产生一些模糊感。这些解释中的大小概念的并列和交叉,倒使人有点莫衷一是。

周大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教学辞典》中对“诵读”只是作了如下说明:“诵读可以增强语感。诵读的同时还要提倡精思。”这似乎也太简了。由许嘉璐任总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则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开并列着解释。它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此二书的解释,倒还较为切合实际。他们的说法对“诵读”的本源有继承,特别是许说对“诵读”的内容还有所丰富。

透过对“诵读”的古今内涵的比较分析,我觉得文言文的诵读法,抓其本质,则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文言文诵读法。

拓展阅读

1、励志名句有哪些

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4、千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千里之行,始足下。——老子

6、前不见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0、青,取之蓝而青蓝。——荀子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5、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16、人生自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2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书迟。——颜真卿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2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2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2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天祥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29、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3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2、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3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3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历史化品风韵——语》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述。哲学,*,教育,伦理,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3、2019书发演讲稿范大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会使一个人一生受用。因此我们要勤书。书是人类的朋友,陪伴我们度过最快乐的时光。

书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就拿奥斯勒说吧,他是加拿大着名的医师、医学教育家,因为成功地研究了血小板的问题而名扬四海。由他对事业的执着,所以日程表每天都是满的,但他还是规定自己必须在睡前抽出15分钟来书。后来,这“15分钟”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这个医学专家成了着名的学研究家。

其实每本书都是一级阶梯,我们每看一本书,每爬一级,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的确一本好书会使人一生受用。正如大诗人杜甫说的那句话——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有我国着名的**学斗士鲁迅先生,他的如同利刃,总是能准确地**敌人的要害。他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键是由他在写作以前,曾把自己在图书馆苦了好几年。

由此可见,只要工夫深,多书,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自然不在话下。

同学们,学习如聚沙。看书学习时多积累,写作时如泉涌也就不难了。

亲爱的同学们,既然我们有一个灿烂的年龄,就应有一个灿烂的灵魂,让我们以书为基,向着知识的塔顶冲吧!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的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0353.html

热门阅读

  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2.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读后感范文
  3. 史上最经典励志签名
  4. 女人要精致地活着美文
  5. 幼儿园庆六一活动工作总结
  6. 关于描写黄山的句子
  7. 第二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8. 白月光爱情诗歌
  9.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说说
  10. 神奇的大海怪教学设计范文
  11. 我和班主任之间的事作文500字
  12. 述职评议报告
  13. 钢材运输协议书
  14.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模板
  15. 简短经典语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