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不见》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4

杜甫诗词《不见》的诗意赏析

《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直抒胸臆,不假藻饰,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抒发了自己和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

【年代】:唐

【内容】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拓展阅读

1、池上池上赵嘏池上的思池上 通用

三看图,纠错。

师:老师发现这幅图有几处与符合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揣摩,看谁能最快发现。(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听到书上竟然有错,积极性空前高涨。)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稚子头发应该是蓬乱的样子,可是图上的。小孩的头发竟然是一丝乱,非常整齐!大错呀!

生:“侧坐莓苔草映身”讲小孩子是侧着身子坐着,可是图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还有一处,“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说的是很远的地方就招手示莫大声,担心会把鱼儿吓跑的,可是图上小孩与路人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在教学中,碰到了书本上有错误的题目或错误答案时,教师要马上下结论进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灵活地进行处理“将错就错”就失是一个好办法,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向成熟。)

2、池上池上赵嘏池上的思池上 通用

生:小娃很天真的,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则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算“偷”。

二问:既然是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是“拿”,为什么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问: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四问: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疏忽,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就打一顿嘛!

五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 ……

围绕这五问,让学生逐一探究,从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难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乐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画。

《小儿垂钓》一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

一读:自学古。让学生在小组内或、或看插图(如“蓬头”)、或揣摩句(如“草映身”)、或联系已知(如“借问”曾在《清明》一中接触过),主动投入学习。

3、池上池上赵嘏池上的思池上 通用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集校注》,这首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

第一首写山僧对弈,也就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就是三个人了。这首人物全都隐藏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人在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就是一位擅长写叙事的大人。他的长篇叙事,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诗词《不见》的诗意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2346.html

热门阅读

  1. 元宵节祝福语大全201年
  2.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350字
  3. 传说故事鱼和戒指
  4. 用心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
  5. 席慕蓉经典名言
  6. 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7.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00字
  8. 关于爱情离别的诗句
  9. 浅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性分析的论文
  10. 冬天的简单古诗有哪些
  11. 探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
  12. 元旦双簧剧本台词
  13. 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1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公众演讲稿
  15. 最新的伤感个性签名有哪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