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古诗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前言】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叙述重阳节的景色以及作者自己“从吴见山觅酒”所送的见面礼,下片主要写重阳日作者的感受。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此调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单调四句,二十八字。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的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过龙门”“浪淘沙慢”。十句,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上下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声韵,例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常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可见吴见山必精于填词。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拓展阅读

1、陶渊明陶渊明饮

其一

栖栖失群鸟,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

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落时分,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写作者饮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而饮,菊香和香融为一体,极佳。屈《离**》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没烛当秉。

这首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草堂陶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的人,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这首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一语双关。“道路”既是离家“远游”的路途,又是“*之道”;“风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风和波,又是“*的动荡、*”。《宋书﹒陶潜传》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就是说,渊明曾发生过“弱冠之年作小官,因*不洁而离去的事”。陶渊明的这首也许就是说的此事吧。他感叹道,离家求官的道路漫长遥远、动荡不定,而冒着这样的风险却只图“一饱”,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罢了,还是回去避人独居,还我闲适而安定的生活吧。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的风波。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的吧。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吧!

其十一

故人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我趣,挈壶相与至。喝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人形象。

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人一下笔,就一针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首阳)。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采薇而食,终被饿死。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二十首》时,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喝。当他写成十时,家里的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也要当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浅黄色的液散发着迷人的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没有经过滤,面上漂浮着一些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香,这股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写成了《饮二十首》的最后一首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驰车走,不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为题材,大量创作的第一人。他的,可谓篇篇有,寄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了。世风江河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的葛巾。陶渊明饮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是借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的总结。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我们读这首使人想到了唐代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人,后不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兮,来者吾不闻。”的影响。

都是同出一“宗师”,面对“天地悠悠”、“人生短暂”,陶渊明和陈子昂在中都流露出寂寞孤独的情怀,然而,由于历史和“素抱”的不同,陈子昂感叹前代贤君不复,后来贤主也来不到,宇宙茫茫,地久天长,人生苦短,自己的直言敢谏不仅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反而受到打击下狱,不禁在感到寂寞孤独的同时,更是悲中来,怆然泪流。但是陶渊明却“提得起放得下”,认为“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所以,陶渊明最终放弃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抱负,返璞归真幽居躬耕了。

这两句可以看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陈子昂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最终却没有这样去做,而选择了“悲哀苦闷”,尽管他留给后人那“苍凉悲壮”的形象很美……。但是陶渊明却深得孟子精髓,将“穷达”之忧放置一旁,虽不能“达则兼善天下”,但可“穷则独善其身”吧。

虽然我家居贫困缺少劳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芜。上有翔鸟班班可,下无人迹寂寂独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长久,人生却少有长命百岁。时光岁月急速流逝催人老,两鬓早已斑白如雪霜。如果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其十八

子云性嗜,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本首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而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但是杨雄生来好,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事的人,带着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喝。只要让他有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不过,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毕竟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聊可恃。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驰车走,不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2、《八阵图》杜甫翻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遗恨你灭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是吞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遗恨你灭失策功未就。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后句点出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说刘备吞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遗恨。

当然,这首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绝句,具有融议论入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人把怀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兵 .杜甫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小林 等 .唐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3、苏轼《浣溪翻译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人所说:“花有重开,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黄鸡催晓丑时鸣,白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照深红暖鱼》、秦观的《浣溪·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常道中即事》等。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1101年8月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学家,宋代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4、辛弃疾《清平乐》翻译以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可以接触到农民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⑥溪东,

中儿正织⑦鸡笼;

最喜小儿⑧无赖,

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时是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气。

⑨卧:趴。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5、关于《中与幽人对酌》阅读答案附全意思

李 白

两人对酌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通俗浅近,但意趣丰富。请简要其写法和所蕴含的意趣。

答:这一句虽然通俗直白,但意味丰厚,通过反复的修辞主法和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对酌的情形:一是一杯接一杯地喝,可性格爽快干脆;二是一杯一杯不停地喝,可喝得很多,量很大;三是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可两人对酌兴致很高,关系融洽投机。四是可以想两人推杯换盏,有说有笑,气氛很热烈。这样写,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很有生活实感。

2、第二句中“一杯”反复运用,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答案:“一杯”“一杯”复“一杯”,反复运用表明人饮数量之多,也表达了人饮时的酣畅淋漓之感。(2分,只写饮数量之多,给一分)

3、歌的最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形象?(2分)

答案:直言率真的人(2分,只写到“豪放”给一分)

(1)第二句率然天真,请说说它的写法和表达作用。(4分)

(2)是李白歌中常的意向,也是李白传情达意的最好媒介。试分比较本和《将进》所表现的形象与情感。(6分)

参***

(1)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对酌的情形,表明人饮数量之多,也表达了人饮时的酣畅淋漓之感。(每点1分)

(2) 《中与幽人对酌》刻画了率真豪放的人形象,(1分)表达了一种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2分)《将进》刻画了自信豪放的人形象,(1分)表达了怀才不遇、意气难平的愤激之情。(2分)

我们喝了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喝醉想要睡去,你可暂且离开,

如果有意明天再抱琴再来。

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一开头就点明了人李白与朋友喝的地点——中。对李白来说,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盛开的“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的气氛。此情此境,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琴,每当喝的时候就抚摸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人李白的《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代歌行的风格。

点击查看更多《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古诗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2859.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思乡的诗词
  2. 专科护士培训学习心得
  3. 学校宿舍安全自查报告
  4. 爱情感动句子
  5. 食品经营企业店诚信经营承诺书
  6. 关于时间的唯美句子
  7. 农产品种植技术服务协议范本
  8. 关于元宵夜的诗句
  9. 财务部的年终总结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初中手抄报
  11. 《将相和》教学实录案例及反思
  12. 赞美荷花的诗词
  13. 太阳帆的碎片的诗歌
  14. 旧时只为寻找一种坦然美文欣赏
  15. 圣诞祝福语中英文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