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作者:

袁枚是清代的大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他是浙江杭州人,也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注释:

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④伤:妨碍。

诗句大意:

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星。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但见轻雾迷漫,碧波荡漾。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

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子才当时重游桂林。独秀峰,亦名独秀山、紫金山,独立于广西桂林市内靖江王城之中,孤峰挺秀,气势超群,无他峰相属,素有“南天一柱”之誉,故名。全诗由登山而兴慨,睹奇峰而抒怀,自实入虚,即景由情,勾勒奇景,形神毕现,生发喟叹,寄意遥深。生动地勾勒出独秀峰的奇特,确为“性灵”佳作。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诗篇起笔就引人注目,凸现出独秀峰的奇特。桂林诸山多奇峰突起,不见来龙去脉;而独秀峰又是一峰高耸南天,孤峰挺秀,拔地而起,气势雄峻,堪称“南天一柱”。这里用一个动词“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和勃勃生机,从而生动地描画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

接下去的两句是说,桂林山水十之八九是奇特的,独秀峰更是高居第一;补足上文,使独秀峰的孤高的形态更显得神完气足。

五六两句写登山所见。“三百六级”是由山麓到山顶的石阶级数。跃上葱茏,登临峰顶,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景致尽收眼底,青山叠翠,桂林城内绿水悠悠,水绕山环,烟霞氤氲,亦历历可见。前人有句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状喻桂林山水之美,可谓精妙恰切之至了。这般烟水美景齐集山下,奔来眼前,此处着一“来”字,更突出了独秀峰钟灵毓秀,在桂林山水中“冠其首”的地位。

以上六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形神毕肖地勾勒出独秀峰孤立状态的奇特壮观,平淡无奇;末二句笔峰一转,由实入虚,即景生情,由山峰说到做人,抒写了作者无尽的人生感喟和阔大胸襟。诗人伫立峰巅,遥望着远处的青山碧水、流霞烟岚出神,恍然间,一种淡淡的关乎人生旨趣的感伤情绪浸淫而生: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被孤立,这也同独秀峰一样,有独秀之美,不必为此烦恼。由于有这最后两句,全诗就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袁枚不仅是一位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是表现出反道学、反礼教、要求个性自己的倾向,杨鸿烈在《袁枚评传》中称誉其思想“一直远远走在世人前头”。他的文学主张“性灵说”强调写诗者的真性情,实质上也含有跟儒家“义理”之说相对立的意味。同时,作为一个聪明练达的才子,袁枚思想敏锐,善于思考,言论泼辣,几无遮拦,颇有离经叛道的火药味。加之其不拘礼法,率性而行的生活态度,使他在当时颇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他的那些出于真性情的“缘情之作”曾为人“所共非”,因收受女弟子之事被章学诚骂作“*妄人”、“邪人”。他辞世后,更被许多人目为“进退六经,非圣无法”的“名教罪人”而大张挞伐。然而,袁枚是清醒的,坚定的,绝不会因为“孤立”而动摇。他于生前身后事饶有自信:“古来真才人,俎豆非儿女。诸公莫相关,我自有千古。”(《遣兴》)诗人登独秀峰而兴叹,发出“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感慨,正与此意相通,其中既表明自己秉性正直、特立独行的生活旨趣,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味到其感会人生的微微怨嗟,可谓寄托遥深,意味隽永。

的确,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人也往往是在孤独之中拼搏奋斗,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欢乐,有泪水,有痛苦,有坚强。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旺盛的战斗情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试想,青山尚且不畏风雨雷电,地震灾难,孤绝而立,一柱冲天。而我们这些有为之士们,又何必自叹自怜,为自身的些许不幸和孤独而伤感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应该像独秀峰那样,傲然挺立,壮志凌云吗?在人生的路上永不言败,永不退缩,永远奋斗不息,向前,向前,再向前。

诗贵有所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独秀峰》一诗由登山而兴慨,诗人即景生情,兴会所触,顿张灵机,发而为灵气飞动之华章。细味此诗,意境阔大,蕴藉深慨,而真致毕凸,堪膺“性灵”风趣之上品。

《独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虽然诸家选评赏析极少,几乎被人遗忘,但细读之,仍然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性灵”说的审美追求。

题名为“独秀峰”,但诗人并未平铺直叙,作一般性的平实说明,而是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这种突兀的笔触,夸饰性的语言,横空劈来。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美;也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同时,还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作者先写从远处遥望独秀峰,好似**青天的利剑,高峻笔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奇景多多,却远不如这一峰雄伟奇特。拾级而上,俯视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亦为之开阔。观景生情,奇景*着像独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诗人。前三联蓄足情势,尾联水到渠成抒发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豪迈感慨

这首诗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展现了“绝无有”的“插南斗”之势。“插”字用得妙,妙在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到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拓展阅读

1、《李白·坐敬亭山》全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众鸟高飞尽,孤云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人心灵的孤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人和敬亭山了。人凝视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人。这使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别裁》中要夸这首是“传‘坐’之神”了。

2、《李白·月下酌四首》全阅读答案 注释

花间一壶酒,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辨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就只一个人,以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酌”,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出一种由而不,由不,再由而不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人是怎样的孤了。孤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3、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朝: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满江红·敲碎离愁》简介

此词乃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辛弃疾所作。辛弃疾性格豪放,笔力超迈,向来鲜有艳丽之作。但此作一反常态,可谓是辛词中“清而丽,婉而妩媚”一类的作品。虽是如此,与秦观、晏殊等婉约派词家之作相比,仍是哀而不伤,别具一格。

《满江红·敲碎离愁》注释

又一首闺中念远词。上篇因景抒情,此篇以情带景,熔情、景、事为一炉。“敲碎”,用词奇警。“满眼”联呈现时序之更迭与思绪之流动。换头承上文“读”字,“芳草”联承“满眼”两句而来,缘情而景,以景唤情,盼极怨极语。结处遥应“倚楼人”,但已是月上黄昏之时,“立尽”二字老辣。

“敲碎”两句:言风摇翠竹,似敲碎满怀离愁,搅得人心烦躁不宁。

“人去”两句:言那人去后,箫声不复再闻,人惟自倚楼。吹箫声断:暗用萧史弄玉事。见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注。此指意中人离去。

“满眼”两句:言人正不堪暮春,举眼但见千山浓绿,已是初夏季节。

“但试”两句:打开对方来信,再细细从头品读。

“相思”四句:言徒然满纸相思,难慰自身相思深情。

“滴罗襟”两句:满把泪珠滴湿了衣襟。盈掬:满捧,满把,极言泪水之多。

“芳草”两句:祈遍野芳草不迷他行客归路,恨缕缕垂柳遮住我望人视线。

“最苦”两句:言最苦伫立栏干曲处,直立到黄昏时分,明月初升。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满江红·敲碎离愁》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点击查看更多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4846.html

热门阅读

  1. 青春唯美励志语录
  2.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范文
  3. 新教师微课培训心得
  4. 课文《小英雄王二小》教案范文
  5. 有关桐华的经典语句
  6. 品读诗词作文
  7. 赞美乡村的诗歌
  8.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9. 最特别的礼物散文
  10. 我的同学小学生日记300字
  11. 描写春天的诗句50句
  12.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阳羡鹅笼
  13. 国庆幽默小品剧本
  14. 抗战时期感人小品剧本《一元银元》
  15. 清明节温馨的祝福短信大全
  16. 描写春天的动物的古诗
  17. 幼儿园教师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总结
  18. 初中军训心得体会600字
  19. 《月光曲》的教案及评析
  20. 关于校庆的祝福语
  21. 网络当中流行的经典语句
  22. 迎新年三句半剧本
  23. 幼儿园教学的工作计划
  24. 扔进小的变出大的睡前故事
  25. 5个字春联摘抄
  26. 温州仙岩的导游词
  27.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28. 时光飞逝诗句
  29. 人生哲理故事三则
  30. 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实录
  31. 刘禹锡故事
  32. 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因素论文
  33. 保证人承诺房产的承诺书
  34.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范文
  35. 群猴眺海寓言故事
  36.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优秀教案
  37. 做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发言稿
  38. 十二生肖蛇的故事
  39. 汽车销售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40. 军训日记10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