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雨花台》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1

《登雨花台》的全诗翻译赏析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参考译文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

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

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

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

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创作背景

魏禧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文人。他生于明末,明亡后,与兄际瑞、弟礼隐居翠微山,筑室号“易堂”,授徒著述,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彭士望等称“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为最著。他深怀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他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寺和国破之悲。这首《登雨花台》诗就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距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登雨花台》是清朝诗人魏禧创作的一首七律。该诗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这些情感又集中于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被践踏翦伐这一具体事物的景象之上,使情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抑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登雨花台》先抒情,后写景,先抒情诗因为迫不及待,后写景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仗工整。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旧”字则写出前朝的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通过对比,道出了前朝灭亡的原因。“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拓展阅读

1、《杜牧·九日齐山高》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人和朋友带着酒,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山,仿佛是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临的愉悦,给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高。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人由眼前所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识他的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2、《李白·把酒问月》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像,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意感受。

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评选》)。

3、杜甫《好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语出唐·杜甫《春夜喜》。曰:“好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重锦官城。”乃:即,就。发生:使万物萌生,申说“春”。《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庄子》:“春气发而草木生。”一般仅理解为好当春而降,可备一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好好像懂得季节的变化,正当春天到来之时,它就使草木萌生。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之及时。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好及时,或比喻某一事物发生的及时。

例如

①“好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民文明礼貌月”正似一场春,必将催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摘自共青团*《关于动员省青少年积极投入“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号召书》)

②但我阳上栽的玫瑰、蝴蝶兰、日本海棠,还有那几棵金银,却在潇潇细中精神抖擞,显得分外嫩绿、光鲜。真是“好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啊。(摘自贺青《绿叶赋》)

③“好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深入细致、动之以情的工作,较之那简单生硬、不近情理的一套,效果可能强上许多倍。(摘自雷克《“感情投资”面面观》)

④好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徐徐拉开帷幕,两条具有示范意义的重要国道改造格外引人瞩目。(摘自谢丁等《国道改造 浙江出发》)

⑤“好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绵绵春随着轻柔的春风在夜里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这好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摘自李倩《润物无声春有功——记教育与德育工作案例》)

4、《王维·汉江临泛》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注〕元方回《瀛奎律髓》题作《汉江临眺》。汉江:即汉水。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于浔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点击查看更多《登雨花台》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0356.html

热门阅读

  1. 唯美的个性的语录
  2.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范文
  3.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范文
  4. 新教师微课培训心得
  5. 课文《小英雄王二小》教案范文
  6. 品读诗词作文
  7. 赞美乡村的诗歌
  8.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9. 最特别的礼物散文
  10. 我的同学小学生日记300字
  11. 描写春天的诗句50句
  12.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阳羡鹅笼
  13. 国庆幽默小品剧本
  14. 抗战时期感人小品剧本《一元银元》
  15. 清明节温馨的祝福短信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