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缅邈、旨意隐秘,其善于摄入佛道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佛道情韵。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无题诗的悲美,欢迎大家阅读!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一、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悲情感伤
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阻隔致成两难境悲剧的深切体察,使得其诗感伤的总基调中又有细微的情感差异:有等待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有希望的破灭“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有两情阻隔的相思之苦“刘郎已恨蓬山远,更个蓬山一万重”,有以死相许永志难泯的哀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阻隔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相离情结的反映,其感伤美也是现实法则造成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二、无题诗的佛道意趣——缥缈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佛道的情韵。这种情韵加上李商隐好以艳语写悲情,便构成了一种以艳丽、含蓄为特征的深情缥缈、沉博艳丽的朦胧风格。
《碧城》云:“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碧城”,神化传说中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十二曲阑干”即“十二层城”、“十二玉楼”之意,除状其道观之高大华丽外,又含有门禁森严之意。“犀辟尘埃玉辟寒”,传说中犀牛的角能辟尘,玉质温润可以御寒。所以这二句言其环境之清静及温煦。三句中“阆苑”传说中是*的居处,而李商隐摄取“阆苑”意象入诗,不仅暗示诗中所写为一位极美艳之女冠,而且平添了一层佛道的情韵。四句中“女床”为神化传说中的山名,所以以女床之山喻道观所在之山。另外“女床”与“女子之床”双关,加之“鸾”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一般指雄,而凤一般指雌,所以有蕴含着男女交好幽合之意。以上四句诗所写皆为佛道仙境,而人神相恋、男女幽会,似在恍惚缥缈之中,这也是其语艳、境迷、情伤的极具道韵的佳作之一。
《无题》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便有一种人天阻隔、缥缈迷茫、可望而不可及的情韵。又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女冠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极富道韵。
李商隐这些充满佛道意趣的诗句即使不能透彻了解其诗意旨,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其无题诗的迷离恍惚、蕴藉朦胧、沉厚深挚的情韵。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艳情为主,之所以作无题,概诗人故作玄虚,故将诗意表层化说在是喻体,即暗示此无题定有寓义。可以说,对于佛道的理解可以加速对无题诗的整体把握。
三、悲情感伤与缥缈之美融汇成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对佛道的理解源出于自身的灵性与人格体验。沉郁、伤怀、吟咏、哀叹,处处触目惊心,愤恨哀糜,时时抑郁于对世间情物的伤感与期待。一切经历丰富了其灵犀善感的情怀,赋予其镜明月朗的心境。在更多的时候,沉郁、忧伤的情怀之中以蕴含着虚无末世的思绪,“来是空言去绝踪”,空静幽远而不可及。但是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他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渲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以意为主,移情于所需之自然物象,以诗人的情绪*去统摄,有助于表情的意象”。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都能将“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婉、凄艳。
李商隐成就特别是无题诗的成就是巨大的,诗人在情感体验上是独到的,笔触是灵动的,在无题诗的拟写上更能以无题幽咽曲折取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诗歌的悲怆超逸之美。他的无题诗本身并没有简单融佛理道玄,他是刻意主现之人,可以说,感伤情调与缥缈之美都只是无题诗所流露的较为直接的东西。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李商隐的佛道倾向和伤感情绪又都是始终贯穿其个人的,也正是这种情结的发端,其无题诗也必然得到了一种意趣横生、诗境朦胧之美。
拓展阅读
1、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
下面这首《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手笔,其沉雄不减《筹笔驿》。两者互相辉映,是李商隐诗集里的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城楼在甘肃,王茂元在那边做过节度使。写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大概是二十七岁。在唐朝,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你有了*的资格,你想要真正进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博学宏词科就是这种类型的考试。在博学宏词科这个考试中,李商隐本来已经被录取,但可能是因为他依附了王茂元的原因,最后被中书驳下,也就是说他落选了。失意的他,寄居在王茂元幕中,写下了这一首诗。
“迢递”是很高很远的样子,“迢递高城百尺楼”说城楼很高,高层上面又有百尺楼,就是说诗人登高登到最高处了。“绿杨枝外尽汀洲”,他登高往外看,视线的尽头是水边的平地。安定城是边塞,边地是荒凉的,但在这种地方居然能看到“绿杨”、有“汀洲”,这应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情。
然而诗人没有欢喜。他说,“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贾生是西汉的贾谊,这个人非常有才华,但短命,很年轻就*。贾谊心忧天下,他给汉朝皇帝上书,列举了国家有多少种值得痛哭流涕的危险状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国家会很危险。王粲是东汉时候的一个才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就跑去荆州依附刘表去了。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把自己比作贾谊和王粲:我像贾谊那样心忧天下,但在“博学宏词科”这个考试中落选,没有济世的机会,所以是“虚垂涕”;我投奔王茂元,就像王粲依附刘表那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两句说的都是他失意的情况。
2、李商隐诗歌的另一面
李商隐的诗和文章,两字以蔽之,就是深情。但他的深情表现在诗里面又有两种非常不同的面目。一种是清丽,一种是沉雄。“清丽”指的是字面上的华丽、好读。鲁迅就称赞李商隐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有人拿鲁迅的诗和李商隐的相提并论,鲁迅就说李商隐清词丽句,我怎么能够跟他比肩呢?
那么什么是“清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也是李商隐最广为人知的面目。这首诗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但是字面是非常漂亮的。你其实不用去挖掘它里面有什么指向,你都会觉得这首诗真是太美了。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很著名的“李商隐面目”,看起来很多情、很伤感。这种类型的诗读多了,我们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会认为李商隐是一个容易感伤、气格纤弱的人。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可以多看一下。
而《筹笔驿》,则是李商隐的另一个面目。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筹笔驿》这首诗,跟刚刚讲的《无题》是非常不一样的。《无题》的意思是很隐晦的。我们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究竟是在说爱情呢?还是在说李商隐自己对学问的一种追求?还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这一首《筹笔驿》,它的意思我们是明显可以看得到的。《无题》的风格是清丽,《筹笔驿》则是沉雄。所谓“沉”,就是“重”,就是说你表达的情感很沉着,是你经过无数的人生历练,再加上你的见识、阅读,形成的一种不轻佻的情感。所谓“雄”,就是字面要开阔健举。
3、李清照的优美古诗
【**--摘抄】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11、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4、添字采桑子--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4、赏人间美色品冷暖炎凉菊花诗词赏析隐士的菊
本文约1773字,阅读需 6 min 左右。
菊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名花。
早在东周,就有“九月荣菊”的记载;《离**》中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写,伟大的屈原是以菊花自比的第一人。三千多年来,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菊的诗篇为人称颂。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笔下的菊也绽放不同的风姿。
牡丹以富贵著称,兰花以名贵著称,菊花以傲霜著称,并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隽美多姿,却不落入娇艳妩媚之流,反倒有素雅、坚贞的美名。
诗人们赋予了菊花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譬高尚、坚强、正直不屈、高雅纯洁等等,把各种美好的情操加诸于它,视它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格和气节的写照。
今天,我们先来赏两朵隐士的菊。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七
秋菊有佳色,度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虽然菊花在东周已有记载,屈大夫以它自比,但真正开创“菊文化”的,是晋代陶渊明。
他出身名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虽然他这一支已落魄,但其实并没有冷寂到门无车马喧的地步。
诗中其实很明确说到了“结庐在人境”, 紧接着也问道,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呢?——无他,“心远地自偏”。
心,达到了一种超脱了世俗、淡然的境界,“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冷漠的态度,不愿随波逐流,自然也就疏远了奔波追逐俗世利益的人,此而让自己处于僻静的地界。“车马喧"不仅是实物,也是象征,它代表当时那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整个官僚群体。
陶渊明的心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拘束的,他的隐逸是真隐逸。
苏轼说,万人如海一身藏;
中国道家哲学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闲逸的生活不一定要到山林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田园在我们的内心里。
就是这么一个真隐士,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悠然见南山”。 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明·石涛 《陶渊明诗意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南山之物还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其中的意境,想要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逻辑上的语言,无法阐述这种意境的微妙,这已然是一种哲学的感悟了。
陶渊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原本也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的事业,然而当时的**黑暗,东晋气数已尽,政客们都在钻营取巧、装腔作势。他是爱孩子的,为了十个孩子,为了养家,他也勉强自己出去*。
他也做了几次官,最后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作了八十三天小官,但是不痛快。上级来检查,耍威风,要他束带去见,他不愿丢下尊严,所以袖子一甩,回家去也。
他回家做什么呢?读书。读书是为什么呢?不为功名、只为自己开心;他弹琴,但他不通音律,他的琴是一张“素琴”。素到什么程度呢?连一根琴弦都没有。
《南史隐逸传》上说,“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李白也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他每次喝醉就开始抚那把素琴,弹完以后就跟朋友说:“我醉了,要去睡了,你自便吧。”(李白有诗曰: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弹的是无弦琴,但天籁都在他心中,他听到了大自然的欢欣;他不考究,没什么礼数,他喝着施舍来的酒,但尽情欢畅地喝;他读闲书,不为功名,只为了“不乐复如何”。
他爱书、爱琴、爱酒,爱菊花。陶渊明的东篱下有菊花,他对菊饮酒,啸歌采菊。
菊花颜色美好,沾着露水,采摘下来泡在酒中啜饮,菊花酒让他感觉到,更加远离了世俗人情。如此逍遥,不禁一饮而尽杯中酒,执起酒壶再来一杯。
醉后提笔写下“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落后一切归于寂静,飞鸟归入山林,欢快地鸣叫。在东篱下长啸也好,欢歌也好,就这样逍遥自在地度过此生吧。
这两首诗都属于《饮酒》系列,都是陶渊明醉后所作,酒醒后修改润色。
菊花,也伴随陶公的千古名篇,成为了隐逸的高洁之花。
本文系“文海杂览”独家稿件,欢迎读者点赞转发。
“点赞” 的 永 远 18 岁 ~
5、韦世豪赛后致歉 《韦蟾》李商隐鉴赏
【**--诗歌】
《韦蟾》作品介绍
《韦蟾》的作者是李商隐,也题作《寄怀韦蟾》,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86首。
韦蟾(一作寄怀韦蟾)
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
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
①全诗校:“一作寄怀韦蟾。”韦蟾:[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②少傅临岐赌佩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此遂止”。
③冯浩云:句中暗寓鸳鸯。
《韦蟾》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韦蟾》繁体对照
卷540_186 韋蟾(壹作寄懷韋蟾)李商隱
謝家離別正淒涼,少傅臨岐賭佩囊。
卻憶短亭回首處,夜來煙雨滿池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