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
1、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宝飞镇中心小学
黄晓丽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长城远景和近景的PPT。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远景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2、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 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 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 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 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 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 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 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了望口,射口。 城 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长城(世界历史奇迹)
远看 像长龙,从到雄伟
墙顶:铺着、平整、像马路
近看 墙边:垛子、了望口、射口坚固
城台:(每隔三百多米)
联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3、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通过分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配乐播放《世界遗产景观》课件。)孩子们,去过这些地方吗?(没有)哦,别遗憾,你们长大后一定能去的。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站——(生齐读:长城)我们一起去登——(生齐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指名说,引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一)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1、出示图片明确作者的观察点,想一想作者是从哪观察的?
2、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个词语。
3、全班交流。(板书:远看 崇山峻岭卧长龙)
4、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过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近看长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到文中找一找近看长城时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板书:近观
高大坚固设计巧)
3、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射口、垛子、城台及作用。
4、明确观察点,总结观察方法: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5、下面我们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扮演小导游同桌互相介绍近处的长城。
(三)长城上联想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1、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2、出示重点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长城、有这样的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 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3、出示重点句子: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学生从“多少”“才”“智慧”“血汗”能体会到什么?整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4、师生合作读。(板书:联想
血汗智慧凝结成)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过渡: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
1、出示名人赞美长城的句子。(板书:赞叹
伟大奇迹自豪情)
2、写下自己的心声。
五、结语:
远看
崇山峻岭卧长龙
近观
高大坚固设计巧
联想
血汗智慧凝结成
赞叹
伟大奇迹自豪情
4、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王秀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从远处看了长城。我们看到了(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长城的(长)看到这样的长城,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这个问题。(方法:
1、抓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3、有感情朗读体会内容
4、想象情景)
二、解决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 高大坚固:
1.你从哪里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板书:高大坚固)
2.这里你又从哪个词中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巨大)巨大,那条石有多大呢?出示图片,就是这样巨大的条石,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那种(高大)的感觉。我们一起感受了长城高大的特点,那文中又有哪些地方写出了长城的坚固? 语段: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长城的宽)你从哪里知道?(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你能读出长城宽的感觉来吧!你还知道了什么?(平整)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城墙比作马路)出示图片,我们感受到马路它是非常的(平的)所以才能让行人舒适地行走,而城墙比作马路,我们能够感受到长城的平整与宽广。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但是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为什么说长城是坚固的,而你们说的是宽与平整,这又有什么联系呢?(引导:我们知道,长城是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它的城墙又是那么的(平整和宽),从而知道了只有非常坚固的长城才能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3.那么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又有什么用处呢?它又有哪些
结构呢?请同学们并在课本上83页插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生:介绍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师:那你来当一回导游来帮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结构么?哪个是垛子? 生:上台示范。)
同学们,他标得对吗?我们一起跟老师再去认识这些结构。(课件演示)那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呢?(引导:瞭望口是用来(瞭望的),射口是用来(射击的),城台是(屯兵与传递信息的。))知道了长城这些功能,我们看指着(长城的图片)从瞭望口可见敌情,城台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不能)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是的,正是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正是长城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保障了人民安定生活,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真想对长城说(你真得太伟大了)那你能读出对长城的赞叹之情。
(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近看长城,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置身长城之中,我们(站
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1、课件出示语段一: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长城,已经置身在长城之中)你从哪些动词感受到(站,踏,扶)那你能读出作者身临其境地感觉。
此时作者站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平整的)方砖,扶着墙上(巨大的)条石,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他会想,想什么呢?
(长城太壮观了!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那长城是怎样建成呢?课文中哪句概括地写到了呢?
2、课件出示语段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它修建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那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修建长城的不容易呢? “多少” 多少你又知道了什么呢?(修建长城的人多)是的,正是从多少我们感受到,长城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修建的,也不是一百个人,两百人筑成的,而是(数不清的人,无数的人)。劳动人民他们在长城的脚下默默修建,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还有哪个字让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不容易呢?(才) 才:
是啊,这一个才字,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多少心血与智慧,我们的万里长城修建是多么(不容易),那你能读出那种艰难的感觉呢?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2)修筑长城是如此不易,那你还能从课文哪里地方知道它的艰难呢?(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哪些词让你觉得修筑长城特别不容易呢? 数不清:
【1】.你感受到什么呢?(条石的多)这么多的条石,一块有多重呢?(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
【2】.两三千斤有多重呢?联系生活举例,一个学生50斤,大约得60个学生。(数不清)搬这么多数不清的重达两三千斤的石头,我们知道是修筑长城的(艰难)。
3、还有哪些呢?出示语段: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它靠得的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条件差)你从哪里知道(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还没有……(铲车,飞机)那它是靠什么修筑而成的?(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是的,这数不清重达两三千斤的条石,就是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那它是又怎样筑成这气魄雄伟的长城呢?(一步一步) 一步一步:
【1】.一步一步还读出了什么,(一步一步我知道修筑长城是十分不容易的)。那你读出它的不容易吧!生读。展开想象:是的,就
是这样一步一步,他们走一步,(抬着两三千斤)他们再走一步,(遭受官吏的鞭子鞭打)他们还要往前走一步,(有的累倒了,有的摔下山崖,有的病倒了)。他们是前一步接着后一步,前面有数不清的人倒下了,后面又有数不清的人跟上去,前赴后继,我们感受到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真是困难重重)那你再读一次。当时劳动工具的落后,工程却如此的浩大。所以说是一个奇迹。【2】.是的,我们气魄雄伟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啊!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它是怎样修筑长城的。无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的身上抬着一块重达(两三千斤)条石,无数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肩膀与手),那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从中你知道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3.有感情朗读:
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这个和前面数不清放在一起,共同表明是工程的浩大与任务的艰巨。]因此我们要说(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我们站在长城上才会发出由衷地感慨 (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会对长城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此时,我们多想对长城说:(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再读一遍。 三归纳概括
1、作者写这篇文章抓住了长城的特点,观察有顺序,由远及近,写出长城的长、高大坚固。
2、把看到的和联想相结合,感受到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了民族自豪感。四巩固应用 抄写喜欢的佳词佳句
五、拓展创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他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尤其是各国总统访问中国时,他们必去的地方就是长城,长城深深震撼着世界,你们看,这些是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课件出示:
其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远)
17长城 {高大坚固 (近)
}
伟大的奇迹(赞美、热爱)
血汗、智慧
5、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吗?
抽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奇迹”是什么意思?(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和作者赞叹这华夏儿女的骄傲吧(齐读)读完这句话你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质疑: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学贵有疑,会提问才说明你会学习。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在那里寻求答案吧。
二、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出示学习指导: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体会记在旁边。
1、生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师暗示: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多同学能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2、抽生交流。
刚才老师看见同学们学得非常专注,那你们谁愿意将自己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呢?
(1)长 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看长城的呢?(远看)师板书:远看 远看长城它像什么?(一条长龙)师板书:长龙
出示:长城远景图
师:这就是长城的远景图,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在说明文里面,这叫做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那么长城和长龙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气势雄伟、蜿蜒盘旋、长、长城和龙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师:这样打比方,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为了让我们更确切地感受长城之长,作者用准确的数字做了介绍。长城到底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有一份资料上说:20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你们猜猜他走了多长时间吗?他整整用了508天。长城长不长?
师:老师看到了很多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惊叹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长城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你们知道这从东到西经过了哪些省市自治区?
出示:长城地理图。
长城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途径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一直延伸到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像不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受读出长城的气势之美。
出示第一自然段 抽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孩子们,熟读成诵,现在让我们看着图片,加上动作一起背一背第一自然段。
出示:长城远景图,生背诵。(远看长城,起)
师:是啊,这气势雄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就像腾飞的巨龙,气势磅礴,给人以无穷的力量。难怪作者由衷地赞叹道:
出示: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
师:远看长城,雄伟壮观,那么近看长城,又能从哪看出它是伟大的奇迹呢?谁能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相关语句来谈一谈?
抽生交流
师:这段写的是作者近看长城,近看长城,第一印象是什么?文中有一个词直接告诉我们了,你找到了吗?(高大坚固)(师板书:近看、高大坚固)这一自然段介绍了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都有什么作用呢?
抽生交流。(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城墙:平、宽,垛子:高,城台:方形,可以屯兵
出示:长城近景图。
师:这就是长城的近景图,谁能在图上找到相应的建筑?(课件展示不同部分)
师:谁能把长城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用简笔画画出来吗?
学生用简笔画画长城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抽生到黑板上画) 师: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生交流。
在那个战乱年代,劳动人民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凭自己的智慧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便于防守又利用进攻的建筑,难怪作者赞叹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这长城是智慧的长城,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 赞叹之情自读第二自然段。
师: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而且多少次有利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我们祖国的领土,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难怪作者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孩子们,作者观察长城是按照(手势指黑板)从远到近的顺序,以后我们在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向作者一样,按照一定顺序。
三、烘托**,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板书:联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抽生读
师:这句中有四个动词,你能找到吗?前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了,第四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那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你知道吗?(承上启下),是一个过渡句。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浮想联翩啊!
2、师: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作者想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修筑长城的不易)请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
3、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生谈
数不清:说明条石很多。两三千斤重:说明条石很重。一步一步:说明老百姓搬运条石很艰难。那时没有——没有——只有——,说明那些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多么的不易啊!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
小组讨论:你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
血汗: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 智慧:他们靠自己聪明的才智,设计了如此巧妙、便于防御、利于攻打的城墙。
随机板书:血汗、智慧
才:在这里表示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之长,正好与开头的一万三千多里相照应。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样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让我们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呐喊出来——再次读这句话: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
才
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
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作者这样赞叹道: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回到中心,总结并解决开头提的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吧!。(在当前幻灯片上出示:为什么说)
学生谈理解。
(提示学生围绕第一二自然的内容,总结:一是“长”而“高达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围绕第三自然的内容总结:二是当年修筑长城时,在及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份惊叹再读这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四、用伟人的名言总结。
(跟随老师叙说出示每一位伟人说的话)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这样赞叹道——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样赞叹道——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样赞叹道——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美国前总统里根这样赞叹道——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给国人以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同学们,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就是说,我国的长城自1987年起就成了世界遗产,此时,你的心情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自豪)那就让我们自豪地再次读题——长城!
五、拓展。
我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很多,请看—— 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 六、作业。
1、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和故事。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