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3:37

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活动家,文学界、史学界权威。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军*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中正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看似与前文联系不大,但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象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象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象,这就是郭沫若的想象!

主题归纳

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极为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背景说明

《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底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拓展阅读

1、《鸣蝉》词原文及

声声不息的鸣蝉呀!

秋呦!时浪的波音呦!

一声声长此逝了……

1920年10月2日

(选自《集选读》)

古往今来,感叹时光易逝、人生不再的篇章可谓多矣。要从这一古老的主题写出新意是不易的。的这首小,借鸣蝉而发感慨,随心所欲,不事雕琢,似清水芙蓉,自然流泻。要讲究以少胜多,用少而精的语言,包容丰厚、深蕴的内涵。这首一共只有二十三个字,却可以说囊括了无限的光阴。首句“声声不息的鸣蝉呀”,劈面而来,截去了一切铺排,只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体一物,寄托感叹。鸣蝉的“声声不息”,有如时光的运转,从不停顿。这是人在结构本时抓住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点。下一句起首是“秋呦”。为何由鸣蝉而咏秋?因为蝉鸣声声迎来了秋,秋也最易勾起对时光的咏叹。它既不像春时让人感到来日方长,也不像冬时临界尾声。它令人回首往事时,倍感时间的可贵。“时浪的波音呦”,是又具形象的一笔。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触不到的。作者却把时间比为“浪”,并进而与蝉鸣之声相融合,赋予了鸣蝉以时间见证人的身份,这就可以用“一声声长此逝了”来感叹了。的结尾用省略号,似有无数言语,尽在不言之中了。

的感情色调是浓郁的。一缕淡淡的哀思游荡于中。只有三行,又似是对一物而发的一声感叹。这种格式似乎是受日本的一种体——俳句的影响,我们读来有些微晦涩感。但瑕不掩瑜,选取了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情思,简而广,露而深,仍可称为一篇佳作。

(刘可)

2、文名《小品六章》原文

路畔的蔷薇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现了一束被人遗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我把蔷薇拾在手里了。

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被人遗弃了的。

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轻狂的妇人的玩弄呢?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蔷薇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瓶来供养它。

花瓶我没有,我在一只墙角上寻着了一个断了颈子的盛酒的土瓶。

——蔷薇哟,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遗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罢?

夕暮

我携着三个孩子在屋后草场中嬉戏着的时候,夕阳正烧着海上的天壁,眉痕的新月已经出现在鲜红的云缝里了。

草场中牧放着的几条黄牛,不时曳着悠长的鸣声,好像在叫它们的主人快来牵它们回去。

我们的两匹母鸡和几只鸡雏,先先后后地从邻寺的墓地里跑回来了。

立在厨房门内的孩子们的母亲向门外的沙地上撒了一握米粒出来。

母鸡们咯咯咯地叫起来了,鸡雏们也啁啁地争食起来了。

——“今年的成绩真好呢,竟养大了十只。”

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霭中游泳。

水墨画

天空一片灰暗,没有丝毫的日光。

海水的蓝色浓得惊人,舐岸的微波吐出群鱼喋噏的声韵。

这是暴风雨欲来时的先兆。

海中的岛屿和乌木的雕刻一样凝着了。

我携着中食的饭匣向沙岸上走来,在一只泊系着的渔舟里面坐着。

一种淡白无味的凄凉的情趣——我把饭匣打开,又闭上了。

回头望见松原里的一座孤寂的火葬场。红砖砌成的高耸的烟囱口上,冒出了一笔灰白色的飘忽的轻烟……

山茶花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3、文名《题画记》原文

蝉子叫得声嘶力竭了。

去年的重庆据说已经是热破了纪录,但今年的纪录似乎更高。

有什么避暑的方法呢?

能够到峨眉山或者青城山去,想来一定很好,但这不是人人所能办到的事。即使能够办到,在目前全人类在争主奴生死的空前恶战中,假使没有业务上的方便,专为避暑而去,在良心上恐怕连自己也不允许。

电风扇煽出的只是火风;吃冰淇淋呢,花钱,而且有恶性传染病的危险。

最好的办法,我看还是多流汗水吧。汗水流得多,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而且在蒸发上也可以消费些身体周围的炎热。

傅抱石大约是最能了解流汗的快味的人。他今年自春季到现在竟画了一百好几十张国画,准备到秋凉之后展览。

我们同住在金刚坡下,相隔不远。前几天他抱了好几幅画来要我题,大都是他新近在这暑间的作品。

他的精神焕发,据说:他寓里只有一张台棹,吃饭时用它,孩子们读书时用它,作事时用它,有时晚上睡觉时也要用它。

他在这种窘迫的状态中,冒着炎热,竟有了这么丰富的成绩,实在值得感佩。

抱石长于书画,并善篆刻。七年前在日本东京曾经开过一次个人展览会。日本人对于他的篆刻极其倾倒,而对于他的书画则比较冷淡。

但最近我听到好些精通此道的人说:他的书画是在篆刻之上,特别是他的画已经到了升堂入室的境地。

我自己对于这些都是门外,不能有怎么深入的批评。但我感觉着他的一切劳作我都喜欢。而且凡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在我看来,不用说,都是好的。

中国画需要题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民族形式。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著粪。题上去了,无法擦消,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感觉着有几分惶恐。

在日本时我也曾替他题过画,当时是更加没有把握。记得有一张《瞿塘图》,我题的特别拙劣,至今犹耿耿在怀。目前自己的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辞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我感觉着,我自己宁肯单独地写一张字,或写一篇小说,写一部剧本。因为纵写得不好,毁掉了事,不至于损害到别人。

然而抱石的厚意我是不好推却的。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的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你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这是毫无问题的。好的画在美育上是绝好的教材,对于题辞者不用说也是绝好的教材了。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抱石送来的画都是已经裱好了的。他告诉我不必着急,等到秋凉时也来得及。

因之,我虽然时时打开来读,但开始几天并没有想题的意思。

大前天,八月三号,想题的意思动了。我便开始考虑着应该题些什么。

画里面有一张顶大的是屈原像,其次是陶渊明像。这两张,尤其屈原像,似乎是抱石的最经心的作品。这从他的画上可以看出,从他的言语神态之间也可以看出。

大约是看到我近年来对于屈原的研究用过一些工夫,也写过一部《屈原》的剧本,抱石是特别把屈原像提了出来,专一要我为他题。在他未来之前我也早就听见朋友这样讲过,传达了他的意思。把屈原像与陶渊明像同时呈在眼前,我便得到了一个机会,把这两位人来作比较考虑。

这两位,无论在性格或格上,差不多都是极端对立的典型。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使人领悟到:不仅是应该如何作,还有是人应该如何作。

我自己对于这两位人究竟偏于那一位呢?也实在难说。照近来自己的述作上说来,自然是关于屈原的多,多到使好些人在骂我以屈原自比,陶潜,我差不多是很少提到的。

说我自比屈原固然是一种误会,然而要说我对于陶渊明有什么大了不起的不满意吧,也不尽然。我对于陶渊明的和生活,自信是相当了解。不,不仅了解,而且也还爱好。凡是对于老、庄思想多少受过些*的人,我相信对于陶渊明与其,都是会起爱好的念头的。

那种冲淡的,实在是的一种主要的风格。而在陶潜不仅是品冲淡,人品也冲淡。他的与人是浑合而为一了。

有特别喜欢冲淡的人,便以为要这种才是,要陶潜才是真正的人。不仅旧文学家有这种主张,便是最时髦的新人,也有的在援引美国作家的残唾:“要把激情驱逐于域之外。”

在这样的人眼里,那吗,屈原便应该落选了。然而屈子仍被称为圣,他的《离**》向来赋有“经”名,就是主张“驱逐激情”的人也是一样的在人节上做着纪念文章。足见得人类所要求的美是不怎么单纯的。

一般的美学家把美感主要的分为悲壮美与优美的两种。这如运用到上来,似乎里面至少也应该有表现这两种美感的风格。唐时司空表圣分为了二十四品,每品一篇四言的赞词,那赞词本身也就是很好的。但那种分法似乎过于细致,有好些都可以归纳起来。更极端的说:二十四品似乎就可以归纳成为那开首的“雄浑”与“冲淡”的两品。

屈原,便是表示悲壮美的“雄浑”一品的代表。他的品雄浑,人品也雄浑。他的与人也是浑合而为一了的。

但我不因推崇屈子而轻视陶潜,我也不因喜欢陶潜而要驱逐屈子。认真说:他们两位都使我喜欢,但他们两位也都有些地方使我不喜欢。的风格都不免单调,人的生活都有些偏激。像屈子的*,我实在不能赞成,但如陶潜的旷达,我也不敢一味恭维。我觉得他们两位都是过于把“我”看重了一点。把自我看得太重,像屈子则邻于自暴自弃,像陶潜则邻于自利自私。众醉独醒固然有问题,和光同尘又何尝没有问题?

我就在这样的比较考虑之下做下一首《中国有人》的五言古

中国有人,当推屈与陶。

同遭阳九厄,刚柔异其操。

一如云中龙,夭矫游天郊。

一如九皋鹤,清唳彻晴朝。

一如万马来,堂堂江海潮,

一如微风发,离离黍麦苗。

一悲举世醉,独醒赋《离**》。

一怜鲁酒薄,陶然友箪瓢。

一筑水中室,毅魄难可招。

一随化俱尽,情话悦渔樵。

问余何所爱,二子皆孤标。

譬之如日月,不论鹏与。

旱久焦禾稼,长苦寂寥。

自弃固堪悲,保身未可骄。

忧先天下人,为牺何惮劳?

康济宏吾愿,巍巍大哉尧。

这首我打算拿来题陶潜像,关于题屈原像的我要另外做。

《中国有人》的一做好了,前天清早,趁着早凉正想开始题字的时候,率性又做了一首题屈原的。我还是抱着我那个“深幸有一,不望有二”的平庸的见解。

屈原是一位儒家思想者,平生以康济为怀,以民生为重,但为什么一定要自沉汨罗,实在是使我不十分理解。大约在这儿还是思想和实践没有十分统一的原故。屈原没有做到“毋我”的地步,是一件憾事。他苦于有“我”的存在而把他消灭,却仅消灭之于汨罗而没有消灭之于救民济世,是一件憾事。

因此屈原的一生的确是个悲剧。而这个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也不仅是当时的楚国一国的,而是全中华民族的。假使屈原不遭谗毁,以他的地位和思想,以楚国当时的地位和国力,的确可以替中国写出另外一部历史出来。然而由于他一人的沦没便招致了楚国的灭亡,也使中国二千多年沿着另外一条路线走去了。这种看法或许未免遐想了一点,但人类的理性未彻底得到胜利之前,由于原始的盲目冲动,使人类沿走着错误的路也确是事实。在这儿正可发现一切*的根本原因。屈原在一千多年前为我们*了来,我们现在是承继着他的意识在猛烈地作着*的。

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

三户可亡秦,奈何不奋起?

吁嗟怀与襄,父子皆萎靡,

有国半华夏,荜路所经纪,

既隳前代功,终遗后人耻。

昔年在寿春,熊悍幽宫圮,

铜器八百余,无计璧与珥。

江淮富丽地,谀墓亦何侈!

无怪昏庸人,难敌暴秦诡。

生民复何辜,涂炭二千祀?

斯文遭斲丧,焚坑相表里。

向使王者明,屈子不谗毁,

致民尧舜民,仁义为范轨,

中国安有秦?遑论魏晋氏。

呜呼一人亡,暴政留污史,

既见鹿为马,常惊朱变紫,

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

华夏今再生,屈子芳无比,

幸已有其一,不望有二矣。

我要坦白地承认:我自己是比较喜欢儒家思想的,我觉得这是正轨的中国的现实主义。二千年来虽然在表彰儒家,其实是把儒家的思想阉化了。老、庄思想乃至外来的印度思想,那种恬淡慈悲的心怀,在个人修养上可以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发明,但在救人济世上实在是不够。救人济世的方法在儒家也还是不够,这是时代使然。在我们遵守现实主义的人,不用说也还须得有新的发明和补充的。

上午开始题画,先题屈子的一张。题时“华夏今再生”是作“中国决不亡”,觉得还消极了一点,而且与“呜呼一人亡”句有点犯复,现在把它改正了过来,但在画上已经无法涂改了。

屈子像题好之后,又把《中国有人》也题在五柳先生像上了。

两幅都题得不甚满意,但却引起了题的兴会,我便再准备题另一幅的《渊明沽酒图》。

抱石似乎是很喜欢陶渊明的。他的《渊明沽酒图》我在日本也替他题过一幅,据说那一幅还留在日本的金原省吾处。但那时的题词我至今都还记得。

村居闭适惯,沽酒为驱寒。

呼童携素琴,提壶相往还。

有酒且饮酒,有山还看山。

林腰凄宿雾,流水响潺湲。

此意竟何似,悠悠天地宽。

就这词面看来也很明白,那幅画面上是有一位抱琴提壶的童子跟着渊明,前景中有溪流,后景中有带雾的林木和远山。

但这次的图面却有些改变了。后景是一带落木林,枝干槎丫,木叶尽脱,仍有白雾横腰,但无远景的山,也无近景的水。跟着渊明的童子也长大了,背负着一个酒壶,却没有抱琴了。画面既已不同,因而题辞也就不得不另撰一遍。

苍苍古木寒,觳束难可遮。

前村沽酒去,薄酒聊当茶。

匪我无鸣琴,断空咨嗟。

匪我无奇书,读之苦聱牙。

悠悠古之人,邈矣如流霞。

平生幽窅思,楮上著残花。

照灼能几时?吾生信有涯。

呼童急急行,莫怨道途赊。

我是尽量在体贴陶渊明的心境,也在学他的风格,究竟学到没有只好请深于渊明的人去批评。但我对于陶渊明觉得也有一些理会,单这前后两次的题辞似乎也就可以作为证据了。

因为有友人来访,题画的工作只好中断,直到昨天的上半天又才把《渊明沽酒图》题好了。接着又还题了两张,觉得都还满意。

一张是《与尔倾杯酒》。这是把明末清初的龚半千《与费密游》的三首五律,用画表示了出来的。原题于画端,附有短跋,读之极为沉痛。

与尔倾杯酒,闲登山上台。

台高出城阙,一望大江开。

日入牛羊下,天空鸿雁来。

六朝无废址,满地是苍苔。

登览伤心处,台城与石城。

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

一夕金笳引,无边秋草生。

橐驼尔何物?驱入汉家营。

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

远岫已将没,夕阳犹未收。

自怜为客惯,转觉到家愁。

别酒初醒处,苍烟下白鸥。

壬午芒种,拟画野遗《与费密游》,把杯伸纸,未竟竟醉。深醒来,妻儿各拥衾睡熟,乃倾余茗,研墨成之。蛙声已嘶,天将晓矣。重庆西郊山斋傅抱石记。

抱石曾对我说:这样民族意识极鲜明的,不知怎的还流传了下来。

这的确是值得惊异。不过凡是好的作品无论怎样焚烧摧残,是不能够使它完全绝迹的。因为人心不死,公道犹存,这就是使这种作品能够流传于世的保证。因之聪明的统治者也颇能觉悟到这一层,在一时焚烧摧残之后,等到**稳固了,他又会来一套保护奖励的手法,一以表示在上者的宽仁,二以建立在下者的模范——学习前朝的忠烈以孝敬于本朝。胜清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知道发生过好些次残酷的有时是滑稽的文字狱,焚毁了不知道多少的书籍,诛戮了不知道多少的士人,然而到乾隆末年公然对于明末的忠臣*加以追谥,而诏求遗书了。

龚半千名贤,字岂贤,一字野遗,半千是他的号,又号半亩,亦自称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据说性孤僻,落落寡合,家贫,没后不能具棺殓。会做文,但生平不苟作。又会画画,画品以韵胜。有《香草堂集》及《画诀》一编传世。

半千的虽然不多,大率精练,颇有晚唐人风味。就是这《与费密游》三首,确是格调清拔,意象幽远,令人百读不厌。这的好处简单的说似乎就是“中有画”。借无限的景象来表示出苍凉的情怀,俨如眼前万物,满望都是苍凉。其实苍凉的是人,物本无与,但以人有此心,故能造此物。中的世界是人造出的世界。你能造出个世界出来,大概你的便可以成为好

抱石根据这又造出这幅画,是把中的画具现了。这虽然是恢复了半千心中的世界,事实上也是抱石在自造世界。读题记,虽仅寥寥数语,已不免满纸苍凉。更何况敌寇已深,国难未已,半千心境殆已复活于抱石胸中。同具此心,故能再造此境。

画面左半有危崖突起,其上平坦,有松树数株罩荫。崖头着二人,一正立,一背立,二人均斜向右,袖手如作对话。此即费密与野遗。崖下一带城垣,迤逦而下,终于右隅。右隅近处有城门一道,斜向左前方。城内多崖石丛木,略着红叶,以染秋色。亦有三五屋顶可见,色作淡黄,盖取斜阳反射耶?城外一片大空白,表示江天无际。仅于上首正中处著一叶轻舟,有舟子一人挂帆而驶。

无鸿雁,无牛羊,无骆驼,无远岫,无夕阳,无苍烟,无白鸥,无杯酒,可见抱石所画亦不尽半千所吟,然而苍凉之意则宛然矣。

抱石借用半千的画出了自己胸中的境界,因而我也就借用了半千的韵题出了自己的

披图匆惊悟,仿佛钓鱼台。

古木参天立,残关倚水开。

蒙哥曾死去,张玨好归来。

战士当年血,依稀石土苔。

卅载撑残局,岿然有废城。

望中皆黍稷,入耳仅蝉鸣。

一寺僧如死,孤祠草自生。

中原独钓处,是否宋时营?

三面皆环水,双江日流。

当年遗恨在,今日画图收。

我亦能拚醉,奈何不解愁。

羡君凝彩笔,矫健似轻鸥。

我开始展读这幅画的时候,并没有读野遗的,所给予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和合川的钓鱼城相仿佛。五月初我曾同友人去凭吊过这个七百年前宋末的名将余玠、王坚、张玨诸人抗拒元兵的古迹。仅仅以一座孤城,独立抗元,屡次却敌,支持了三十余年。元主蒙哥曾御驾亲征,负伤而死,元人以蹂躏欧、亚两洲之雄威竟无如此城何。直至张玨在重庆被掳,宋室已亡,始由继守者王立纳款迎降,造成了一个悲剧的结束。这段抗敌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是光耀百代,永不磨灭的。特别是张玨这个人物,他不仅善于治兵,而且善于治民。在他坚守钓鱼城的时候,“外以兵护耕,内劝民积粟”,真是做到了军民合作的极致。钓鱼城之所以能够坚守,断不仅只是山川形胜使然了。文天祥《狱中集杜》第五十一首便是怀念张玨的,原有序,今并录之如次:

张制置玨,蜀之健将,元与玨万寿齐名。昝降,张独不降。行朝擢授制阃,未知得拜命否。蜀虽糜碎,玨竟不降。为左右所卖,玨觉而逃遁。被囚锁入北,不肯屈,后不知如何。

气敌万人将,(《杨监画鹰》)

独在天一隅。(《遣怀》)

向使国不亡,(《九成功》)

功业竟何如?(《别张建封》)

(括弧内为杜原题。)

读这,可见文山相国对于张玨也极尽了倾佩之诚。张玨被掳北上,后来是在安西以弓弦自缢了的,比文山之死还要早两年。

钓鱼城降元后,城被拆毁,但至今尚有残垒留存。西门一带虽城楼已无踪迹,而门洞无恙。山头除一寺一祠而外,全已化为田畴。祠名忠义,祀余、王、张诸公。寺名报国,其进口处有石坊一道,横标“独钓中原”四字,传为古迹,但不知何时所建。山形确甚险要,危崖拔地,三面临江。磐磐大石,苍苍古木,随地而有。

我游钓鱼城的时候,抱石本没有同行,但我们现在是在画上同游了。姑且就把抱石作为野遗,我自己作为费密吧。费密是四川新繁人,是我的老同乡,客居扬州五十年,曾为石涛和尚洗砚者也。

另一张是《张鹤野意》。同样是水墨著色。

右侧隅画一危岩突起,上有寒树,下示水崖,杂生草木。左侧峭壁挺立,向右倾欹,与右侧危崖如相敬礼,上有浅松数株,枝条远出。右上四分之一处一带远近山影,隔断水天空白。其前水涯,有芦荻丛生之状。左侧岩端附近,一渔翁舣舟水中向岩垂钓。右上端表示天空之处,题张鹤野原,并有短跋。

把杯展卷独沉吟,咫尺烟云自古今。

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

灯昏酒盏空,关心偶见画图中。

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

右张鹤野题苦瓜和尚《山水册》。为余最近所见。苦瓜且唱和一绝。惜唱和时代暨鹤野生平不可考,未能入所撰《上人年谱》。然绎寻高绪,或亦野遗、翁山之流。今余放笔点染,犹觉水墨沉重,不胜余痛。民国三十一年正月下浣,傅抱石灯下记。

鹤野自是明末逸民,读其似较野遗所作尤为沉痛。此人余疑即铁桥道人张穆,穆广东东莞人,与屈翁山邝湛同里,亦能善画,且好骑马击剑。甲申变后曾出游吴越间,与大涤子盖有一面之缘也。观其《答客问》有云:

吾本罗浮鹤,孤飞东海东。

宁随南翥鸟,不逐北来鸿。

坐爱千年树,高逾五尺童。

乘轩亦何苦,随意水云中。

统观抱石所示诸画,如屈原,如陶潜,如野遗与费密游,如鹤野题石涛画,似均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逸士特为表彰。余因广其意,复和鹤野二绝以为题辞。

画中意费哦吟,借古抒怀以鉴今。

犹有山川犹有树,莫因零落便灰心。

凝将心血未成空,画在画中。

纵令衣冠今古异,吾侪依旧主人翁。

画既题就,复为写《题画记》。行将辍笔,忽思石涛所和未见,且以鹤野为铁桥道人恐亦未尽合,乃即走笔飞札抱石。蒙报一简,并以《大涤子干净斋唱和画册》一册见示。据抱石所见:“张鹤野只知为吴人,余皆不可考。(曾询汪旭初先生,亦不知也。)张穆为粤人,当非是。”

再展揭画册,见第一叶即题有鹤野

昨干净斋张鹤野自吴门来,观予册子,题云:“把杯展卷独沉吟,咫尺烟云自古今。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又云:“寒灯昏酒盏空,关心偶见画图中。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余云:“读画看山似欲癫,尽驱怀抱入先天。中有画真能事,不许清湘不可怜。”清湘大涤子济。

据此可知鹤野又号干净斋,抱石谓为吴人者盖即本于此。然此仅言“自吴门来”,恐不必便是吴人,盖侨居吴门者亦可言“自吴门来”也。然鹤野是否即铁桥,余仅志疑,留待它日再考。

读大涤子所和,可知鹤野乃一酷爱画、酷好游历之人,称其“中有画”,乃竟与余所和巧合,我倒也想仿效一句“不许鼎堂不可怜”了。

抱石除书画篆刻之外,对于美术史及画论之类亦饶有研究,《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解释》,《石涛上人年谱》,为其最有创获之作。此外如《文文山年述》与《明末民族艺人传》之编译,均是有益的良好读物。象他这样孜孜不息、力求精进的人,既成者业已大有可观,将来的成就更是未可限量的。

我很感谢他,把良好的劳作让我题辞,启发了我的心思,提供了我好些宝贵的意见。而尤其是使我这三四日饱尝了流汗的快味,而忘记了目前百度以上的炎热。

把画题完了,费了一天多的工夫把这《题画记》也写好了。当我在这快要搁笔的一瞬间,依然听着窗外的蝉子在力竭声嘶地叫。

1942年8月6日

4、《子》古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虚《春江花月》)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慷慨天然,是民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5363.html

热门阅读

  1. 学生励志诗句
  2. 傅雷家书1000字读后感
  3. 关于技术咨询合同的范本
  4. 有关《夏夜多美》的教案设计
  5. 祖父的园子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6. 2016年猴年企业拜年贺词
  7. 《回乡偶书》读后感范文
  8. 感恩节微信贺词
  9. 朝阳理论队之文艺组陈婉如心得心情随笔
  10. 2016小年祝福语短信
  11. 经典的母亲节祝福短信
  12. 师德师风自我评价
  13.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14. 学生体育运动自主参与性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15. 法院庭长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