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 松软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 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移来整座沙丘
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构造 适合沙漠生活 成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长 望到很远的地方
嗅觉灵敏 找水源、避旋风
鼻子能张能闭 沙尘难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议。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教师进行讲评。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拓展阅读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赏析
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忠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产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夕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沧神。
文章做到这里,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2、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以下是关于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的授课情况
导入方面:
在本课时里,我首先在《我心永恒》的背景音乐下,用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及南极风光,简洁郑重的用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导学方面: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达标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评价——他们认为是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牺牲了,同时也关注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事实,肯定了主人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知道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生存价值观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失败,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永恒,令人感到欣慰。
遗憾和不足方面:
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作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不同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的原则,在比较阅读上有待加强;另外,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还有人类1911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录象给学生看,但很遗憾我只有忍痛割爱了,只有等下课以后才有时间了!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赏析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