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8 18:13:33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古诗全文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前言】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注释】

⑵匆匆:一作忽忽。

⑶无奈,作常恨。寒雨:一作寒重。晚:一作晓。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胭脂,一作臙脂,又作燕支。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令人陶醉。留,遗留,给以。醉,心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⑺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拓展阅读

1、风入松・一长费买

长费买钱,**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湖边一作:边)

暖风十里丽人天,压鬓云偏。画船载取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钿。

来不知耗费多少买钱,一天天沉醉在西湖湖边。玉骢马熟识逛西湖的路,昂首嘶鸣走过酒楼楼前。杏芳香中箫鼓震天轰响,绿杨婆娑树影里荡秋千。

风十里路上丽人翩翩,满头的朵把云鬓压偏。夕阳西下画船载着光归去,未尽游兴全付与湖水湖烟。明日还要带残存的醉意,到湖上小路寻找遗落的钿。

注释

风入松:古琴曲有《风入松》,唐僧皎然有《风入松歌》,调名源于此。词牌名。有双调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体,平韵。

:整个天。

长费:指耗费很多。

钱:旧指狎妓费用。

玉骢(cōng):毛色青白间的马。

骄:马壮健。

沽酒: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鬓云:形容发髻浓黑如云。

残醉:酒后残存的醉意。

钿:女子头饰。用金翠珠宝制成的形首饰。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长费”“**”“醉”等词语却传达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风。――作者抓住西湖游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西湖天的.特色: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来日之事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当日之尽兴乐。“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

这首词受前人喜爱,还有一个因是词风香艳绮丽,情致浓而近雅。在我国学史上,词,很长一个阶段是作为歌馆酒筵间的佐料而存在的。因此旧日的词人们,对于香丽流美型的词风就有着特殊的偏爱。

这首词的结构也颇别致,归纳言之,大约有三个特点:一、完整。从概说醉心西湖叙起,次写玉骢近湖,继写全天游况,再写画船归去,终以来日预期,可谓严密得滴水不漏。二、分片。根据填词的通常规矩,前后两片总应有个分工。《古今词论》引毛稚*话说:“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词人多此法。”但是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意思是成一个整体的,过片的地方不仅没有大的转折,反而同前半阕的后两句结合得更紧。三、照应。比如:“**醉湖边”之与“明日重扶残醉”,“玉骢”之与“画船”,“西湖路”之与“陌上”,“压鬓云偏”之与“钿”等等。这种结构形式的选用,使得词中所描绘的西湖游乐图更加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2、材论王安石《材论》

【**--诗】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去辱绝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者也。”此徒有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囊,口袋。末,尖端。: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指打仗。觌: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 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 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 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 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 跑车轮,扯断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 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

《材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家、学家、*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本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3、野歌李贺李贺《野歌》

【**--诗】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注释】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青年诗人虽遭挫折但对社会还充满希望时的真实心态,其写作年代似乎以定于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的时段为宜。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学家韩愈大为识的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天:“寒风又变为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天谋取奉礼郎一职,当上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他并不适意的*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李白之后,中国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4、木兰诗

【**--课件】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征兵的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听说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黄。出门去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同。

爷:和下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赐百千强(qiáng):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

姊(zǐ):姐姐。

理:梳理。

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黄:帖”通假字 通“贴”。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北朝乐府的名篇。此诗是民歌,后经人加工修改。作者无考,大约写作于北朝后魏(即北魏)时期。南朝陈代沙门智匠的《古今乐录》,就已提此诗的题材,可知它是陈代以前的作品。诗中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事。

全诗由三个段落组成。

首段从开头到“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决定代父出征。前四句点明人物并写出她在家时的勤劳,又以“唯闻女叹息”引出下。接下十句,先用两个“问”句承接前“唯闻”句,又引出下的回答。在回答中,说明军书点父出征,家无长兄可代。这是木兰叹息的因,也是木兰终于决定代父出征的因。“愿为”两句,写出木兰毅然代父出征的决心。

次段从“东市买骏马”到“送儿还故乡”,写木兰从军,经过十年征战,立功而辞绝封。前四句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置买骏马和马上用具。“旦辞”四句写木兰出征途中的情景和对父母的思念。以下又用“旦辞”四句写木兰到达北方前线的情景和对父母之思。接着“万里”四句写木兰战斗生活的卓绝艰苦:前两句写出她万里奔波征战,不辞辛苦;后两句写她冒着“朔气”、“寒光”英勇战斗。然后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归结木兰十年冒死征战,终于凯旋而归。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写木兰胜利回朝,辞绝封,只愿归乡:“明堂”之上,木兰由于立功之多,受到很大的奖;然而她不愿做*,只愿乘上千里马奔回故乡。

末段写木兰归家后的乐情景和作者对她的赞颂。先用六句写木兰回乡受到全家人的热烈迎:父母扶到城外迎接,妹妹修整妆以待她回来,弟弟则磨刀杀猪宰羊,准备盛宴迎。接着四句写木兰回家之后,对着窗户修整头发,穿起旧时的衣服,对着镜子贴上黄,恢复女儿的面貌和装饰。以下四句写战友的惊异:木兰出门看一起回来的战友,引起战友的惊讶和慌乱,同行十二年,却不知木兰是女郎。最后作者以雄兔雌兔作比,赞颂木兰,说她和男子一样投人战斗时,谁也看不出她是个女子。

全诗围绕木兰代父从军这个主题,塑造木兰这位女英雄的形象。她勤劳、孝顺、爱国,当父亲没有“大儿”替代从军时,她不顾自己是女儿之身,毅然替父出征。她的出征不仅有决心,而且做周密的准备。在行军途中和北方前线,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艰苦的,她时起思亲之念。但她不顾万里奔波之苦,不顾气候的严寒,冒死奋战十年,终于为国家贏得战争的胜利。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一个奋身征战而又富有亲情的女英雄形象,既表现她爱国的战斗精神,又不失女性的特征。接着作者进一步描写她回朝后不受封,而回家后重现女儿身,不仅使这个女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也表现她女性的本色?可作者描写这位英雄,表现她词男子一样能够投身战斗,而又处处显示其女性的思想和性格,以显出其与男性英雄的不同的典型性格特征,使这个爱国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这是木兰形象之所以受到人们千百年称颂和喜爱的因。

本诗叙事按时间的顺序进行,但有详有略,各得其宜。诗从从军的因写起,历写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出征途中、到达前线、战斗经过、胜利回朝、回乡团聚,叙事井然有序且完整。根据全诗的主题进行剪裁,叙木兰征战,用十个字不嫌其少,叙木兰返乡,用百字不嫌其多。因为本诗的主题不在于写战争,而在于歌颂木兰热爱父母,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精神。因此,这样的详略安排,能够突出全诗的中心思想。

其次,本诗运用不少的衬托手法。写出征途中和北方边塞的景物,衬托这位女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性格。写朝廷封之多而木兰不受,衬托出她的居功不骄和爱国的怀抱。回乡时受到热烈迎的场面以伙伴的称赞,也使这个女英雄形象更加光辉照人。

再次,本诗富有民歌特色。诗中长短句并用,重句叠调反复吟咏,不仅增加诗的音乐美,而且能够更细腻、深刻而有力地表达诗的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2842.html

热门阅读

  1. 五四青年节的诗歌朗诵稿
  2. 201年鸡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祝福语
  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
  4. 教师应聘的自荐信范文
  5. 烟花三月春韵江南散文
  6. 猴年辞旧迎新的句子祝福语
  7. 《笔墨四季》教学反思范文
  8. 语文教研组举行教研例会活动总结
  9. 弟子规学习心得范文
  10.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阅读大全
  11. 《亲政》翻译及赏析
  12. 201年情人节祝福语送老公
  13. 社会实践报告的评语
  14. 描写太阳的诗句
  15.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牧猪人The Swineherd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