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7

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

引导语:欢迎大家阅读强渡乌江天险的长征故事,记得与大家分享。

湘江之战的惨重损失,使许多**和战士都对王明等领导的**路线产生了怀疑,在严重的挫折和大量牺牲的残酷现实面前,红军**和战士们开始认识到王明、博古、李德领导的错误和*的正确。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领导听取了*等人的意见,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急速向遵义进发,但距离遵义七十公里处的一条大河——乌江,拦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自古就有“乌江天险”之称。这条河穿流在两座高山之间,河水极深,水流湍急,别说是渡过河去,就是站在岸边,也让人觉得心惊胆战。而且几乎没有浅滩,人们不可能靠游水到对岸去。

河的两岸高山环绕,都是悬崖峭(qiào)壁,不仅没有几个渡口,桥梁也十分少见。但要到遵义去,必须要渡过乌江。

敌人察觉了红军的动向,立刻派遣(qiǎn)了大批军队紧追在红军之后,想把红军堵在乌江沿岸,妄想着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与此同时,在贵阳驻守的国民*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听说红军已突破重重包围到达贵州境内,连忙调兵紧守各个县城,特别是乌江北岸沿线,想凭借乌江天险阻住红军,和后面的追兵一起展开夹击。

1935年1月1日,寒风凛(lǐn)冽,风吹浪打,使原本就水深流急的乌江更添凶险。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渡口边所有能漂浮起来的东西都被*派收拾走了,一块木板也没有留下。这可让作为先遣团的红军一军团的将士们犯了难。

用船过河已经不可能,架桥又没有掩护,很容易被对面的守军袭击。想要游水过河吧,这里的水势太急,风高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急流冲走,也行不通。

先遣团的**曾经问过贵州当地的老乡,据说平安渡过乌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大而结实的木船;二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三是熟悉水性的好渡手。但是,红军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

不管有多少难题,乌江必须渡过去!在长征中,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功度过的。

**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一位**突然灵机一动。

“我想到啦!咱们扎竹排!”他兴奋地喊起来。其他**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对呀!船会翻,竹排可不会翻!”

“这里竹子多的是!大家快动手吧!”

“还可以用竹排搭成浮桥,那大部队就能通过啦!”

**们越想越兴奋,他们从村里找了许多竹子,你扎我捆的,很快就扎成了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一个大竹筏(fá)。这样一来,战士们一扫刚才的低落,情绪都高涨起来,争着抢着报名最先过江。

天黑了下来,还下起了雨。雨夜使渡江充满了凶险。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战士们身上抽。

雨滴落入江中激起千层波浪,对岸不时传来几声枪响。八名水性较好的战士上了竹排,竹排离开河滩,缓缓地滑进了江中。

岸边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竹排,一时间鸦雀无声。战士们的情绪都紧张到了极点,心中默默地念着战友们的名字。

五米,十米,十五米,二十米……

小山似的波浪像千万头暴怒的野兽,前赴后继,竞相涌来,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好像要把竹排冲散了似的。竹排从一个浪尖被抛到另一个浪尖,看上去十分惊险。排上的八名战士紧紧地抓住竹排,用空出来的手用力地向对岸划。

近了,近了!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竹排整个没入了水中。

岸上的战士禁不住惊叫出声,不眨眼睛地盯着竹排消失的地方,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祈祷着战友们平安。一会儿,竹排终于缓缓浮出水面,排上的八名战士一个不少,大家的心才稍稍放下。

竹排继续前行,已经过了江心,离对岸越来越近了,几乎可以看见走来走去的国民*兵——突然,竹排不受控制地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不管怎么用力都稳不住了!站在岸边的战士们惊叫连连,眼睁睁地看着竹排被江心的漩涡卷动,一闪就不见了。

第一次强渡失败了,但红军战士们的斗志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纷纷要求二次强渡,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军委交付的任务。

第二次渡江开始了。这一次,先遣团挑选了另外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十分郑重地嘱咐他们:“不要心急,一定要稳住!”

**们以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

波浪仿佛比刚才更大了,也更多了,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仍然在风口浪尖寻求着平衡。

到了第一个竹排沉没的地方,岸上的战士心中都紧绷着,排上的战士却沉着冷静,虽然危险重重,却最终有惊无险的到达了对岸,强渡成功了!先遣团团长杨得志欣喜若狂,赶忙命令岸上的红军照这个路线渡江。

一支又一支的竹排滑入江中,红军战士们用无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征服了雨夜中的乌江天险。

另一支先遣队伍同时在江界渡口强渡,第一次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但他们不气馁(něi),也没有被肆虐的江水吓倒,很快进行了第二次强渡,最终也成功了。

到达了对岸的红军战士与驻守的国民*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地掩护了大部队渡江。在战斗进行的同时,红军派出一个工兵营用竹排和木筏搭了几座浮桥,红军主力的大部队一批又一批地从浮桥上通过,以极小的损失拿下了乌江天险。

一月三日下午,*,*,王稼祥等*首长来到了乌江岸边。*站在江边,俯视着波涛翻滚的乌江,耳边充满了战士们胜利的呼声。红军战士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打下了如此漂亮的一仗,这是新年新气象,这是中国**的吉祥之兆!

到了桥中心,*突然停住脚步,站在桥上使劲摇晃了两下。跟随的警卫急忙上前扶住他。*从容地站定,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接着转过头询问工兵营的战士:

“比这水还急,浪还高,能架桥过去吗?”

工兵营的战士自信而有力地说:“可以!当然可以!”

*满意地笑了。

“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你们是人民的好战士啊!”

红军主力从浮桥上迅速渡过了乌江,而原本在北岸防守的王家烈部队,早就逃得干干净净了。1935年1月6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准备打过娄山关,直取遵义。强渡乌江天险一战,也成为长征途中常常被人称赞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拓展】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拓展阅读

1、红色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

福建是*红军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和红军主力过湘,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边,在大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你们生在红旗下,特别在这*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和《文革宁德知青篇》文稿一书的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的*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寻淮洲,*部主任刘英,*委员乐少华,参谋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重要指示对闽东*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只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凌晨,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于下午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后,当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返回。今我们站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训练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阮英平任副团。解放初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后回乡的也只有12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2、红色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有一,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3、红色演讲稿

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视机旁兴高采烈地欣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的时候,当你坐在桌前与家人幸福畅谈的时候,当你与朋友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时候,你可知道,70年前,我们的老一辈**家,为了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带领红军战士开始了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让全世界人折服的程--二万五千里

本来,我和大家一样,不太熟悉,但从电视剧《》和各类书籍中我了解了这段足以让我们中华儿女世代铭记的历史,我看到了我们的前辈穿着草鞋和难以御寒的单衣,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越过雪山、翻过草地、爬过沼泽、、摆脱追兵,在我们无法想像的困境中一步一步走了出来。一名战士倒下了,又有多名红军战士站了起来。二万五千里路啊!路有多,红军留下的血汗就有多!

我忘不了那个将棉衣发给战士,而自己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僵了的军需处。我更忘不了路上陈赓将军遇到的那个‘倔的小红军’。将军让他上马,可又冷又饿的他却说:“老**,我的体力比你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将军要给他青稞面,他却把那装着一块发黑的牛骨头的背包一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多么顽的小红军啊!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他倒下了......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顽,因为他们有让全中国解放的坚定梦想,因为他们有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烈愿望。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多少*的躯体,却掩盖不了他们满腔救国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多少*的身躯,却吞噬不了他们穷苦人民要解放的信念;如林的弹雨夺去了多少*的生命,但却夺不去他们必胜的决心。

赤水河的水、夹金山的雪、蒙山溅起的颗颗泥丸都可以作证,那吓不倒、打不垮的精神啊!它已经融进了红军战士的血脉,也融入了我们所有有志的中华儿女的血脉。你看,我们有志的航人,不正在弘扬精神完成我们太空中的梦想吗?我们的白衣使不正在弘扬精神攻克一个个病魔难关吗?我们的老师不正在教育我们弘扬精神做有志少年吗?

是令全世界人折服的划时代的奇迹,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当我们享受良好的衣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艰苦奋斗、努力拚搏、奋勇向前呢?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永不言败呢?当我们想着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关心集体、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呢?如果我们以前没有,那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珍惜幸福生活,勇敢面对困难,我们要坚、要勇敢、要团结。我们要经常想:我这点困难比起来那算得了什么?

同学们,毛**曾有一句著名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就在这豪迈诗句的引领下开始我们人生的吧!让我们弘扬精神,勤奋学习,百折不挠,21世纪的空,将会有我们用知识和意志的宝剑划出的绚丽的彩虹!

点击查看更多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4348.html

热门阅读

  1. 区红十字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主持词范文
  2. 关于《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3. 树木销售合同模板
  4.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5. 大学班级学习计划
  6. 精选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7. 设备供货协议书范本
  8. 从现在开始的教学反思范文
  9. 201年4黑色情人节经典祝福语
  10.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精选
  11. 海底两万里的好句好段摘抄
  12.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范文450字
  13. 一二三四诗歌
  14. 劳动节情侣祝福语
  15. 犹太人教子箴言美文摘抄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