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倡感悟的研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和大家一块去游览一座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播放课件)
2、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3-4个)
柔美的音乐,迷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文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桂林山水的确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概括到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静、清、绿、奇、秀、险)
自主读书,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过渡语: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漓江之水静、清、绿,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桂林之水”语句的品读
1、师配乐范读第二段。
2、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这段吗?(生想)好的,不过读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听好啦,就是在读的时候,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读几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记住:先读、划,再交流,开始吧!
3、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4、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作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5、生汇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为什么喜欢?根据生说的句子师出示课件。你从哪儿体会到静?你能读出静吗?再请读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要是我见到这么清的水,会情不自禁地捧些泼洒在脸上,一定很凉爽舒服,如果是你,还有哪些想法?谁能读出这种清?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怎么通过读表现出来?请竞争对手读。
6、师: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件。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 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刚才我们用读、划、议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四、“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回答。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6、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课件,欣赏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
师引说:桂林的山真奇啊!这座山像什么?这头大象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 )像( )桂林的山真奇啊!( )
7、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课件出示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五、拓展延伸
1、师: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迷人的风景名城。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图书、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桂林方面的资料,对桂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没有同学收集的内容是课文没有写到的,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桂林。请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4、桂林的风光真是太美啦!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板书。
5、学法指导:
师:你们介绍得真全面。但是我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这么多美景,那作者为什么不都一一介绍出来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目的,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材料,既拓宽了视野,又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言语表达 的能力。
六、感悟山水组合美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播放课件)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七、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你们想赞美桂林吗?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拓展阅读
1、《风娃娃》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2.板书课题,谈话激趣:你们有没有体验过风?风吹过来是什么感觉?如果风太大了呢?(播放.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风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提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朗读,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自己拼读生字,同桌互学生字。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读词比赛:抽水、断断续续、吸气、高兴极了、纤夫、流汗、表示、风筝、无影无踪、伤心、责怪。
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教师注意正音。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风娃娃做了哪些坏事?也读一读。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好事:(1)吹大风车(2)吹帆船
坏事:(1)吹风筝(2)吹衣服、吹小树
三、提问设疑,研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动风车。)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读,然后派一个人来比赛读,并指导朗读。(理解“断断续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配上动作表演。)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帆船。)
(2)风娃娃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黄果树瀑布》是语文a版六年级教材,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达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文所在单元以“介绍祖国的风景名胜”为主题,学好这篇课文,能为其他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是一篇游记,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对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学情分析
结合《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的壮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受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影响,教学中可能会存有以下困难:感悟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通过诵读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认识“嘶、器、撩、挟”四个汉字,会写“哗、缝”等八个汉字;能熟读“杰作、缝隙、悬挂、气势非凡”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2.引导学生感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
3.了解移步换景法的写作顺序,体会重点词句和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从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对字词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能力,检查字词为了让学生反馈预习效果。
学贵在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阅读教学要让在读中悟 情。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能培养语感,体会文字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关注语言积累、写作特色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读写结合、延伸课外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一、创设情境,巧作铺垫。
1.让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学生背诵,并交流课前搜集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资料。
2.出示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课件。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认识“嘶、器、撩、挟”四个汉字,会写“哗、缝”等八个汉字;能熟读“杰作、缝隙、悬挂、气势非凡”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教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要重点指导
三、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反馈:1.学生提出的问题,师根据问题进行整合。
3.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进行交流
(学生自读,找出相关句子写出读书的感受,并在小组交流。)
四、研读课文,体会意境。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黄果树瀑布?
2.画出课文中描写瀑布形态、声音的'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所写瀑布的形态美、声音美。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五、自主探究,升华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找出比喻句,反复读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3.同桌相互背诵课文5—6自然段。
(小组合作,交流读书体会。)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抓住一处景点把它写下来。
2.查找你游览过的景点的资料。(学生课外完成)
( 听——看——感受)
大自然的杰作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沉醉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为了让学生能感悟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我的教学设计就以感悟语言文字为主,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悟中促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先感受其声音的雄壮,再感受其形态的壮美,从而明白作者从声音、形态两个方面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一、突出文本特色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明白在描写“景区口”“路上”“山径上”“谷底”的声音时集中运用了“比喻”这个突出的写作手法。因此,我始终紧抓“声音”这条主线进行教学;
课文导语,我以《望庐山瀑布》的“望”来导出作者的“听”。让学生在这一回顾中,对这声音有了兴趣,对教学有了期待;以“在哪听到怎样的声音”来梳理内容,并感知以声音为主的主要内容;解读声音的美感和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
二、注重精读
我引导学生随着 “听瀑——看瀑”这个思路,让学生先找到和读好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领略到这份壮美,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感知。然后再去找描写瀑布形态美的句子,抓重点词语“宽幅白练”、“银雨撒金街”来感受瀑布的壮美和诗意美,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延伸课外小练笔,让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不足之处:
1、如果能适时放一些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视频给学生看,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2.学生在朗读方面读的效果不够好。3.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互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和训练。
3、《师恩难忘》课堂教学设计带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师恩”这一中心,读、思、议、悟,正确理解,细心品味,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三、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己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点评: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紧把握文章中心,并让学生带着解题留下的悬念(师恩所蕴涵着的深刻意义究竟是什么)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意识,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初读课文,批注、质疑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及时表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及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娓娓动听无心插柳柳成阴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人入胜起承转合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3、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己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
4、指名班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生1: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我为什么要说“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生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我既然这样感念田老师,为什么田老师还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点评:在阅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势将“金钥匙”栏目印入,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大胆运用“金钥匙‘所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益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读书方法。]
(三)精读课文,读中解惑
1、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说明大家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课文,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需要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读1~9自然段,想想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指名说)
生1: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让我开了窍,学会了形象思维,激发了我的想像力。
生2: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在我心中培育了文学的幼芽,使我想当一个作家。
生3: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怎样学习语文。……
3、读10~11自然段,讨论“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生1:从这句话看出,田老师当时讲故事并不是有意培养我的,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
生2:因为田老师不想让作者太感激他,出于谦虚才这样说的。
4、齐读12自然段,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生1: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真不容易啊!
生2:这句话说明培养人才很难,说明了教师的功劳很大。
[点评: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读、思、议、悟,继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使之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认识逐步趋于一致,趋于文章表达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再议“师恩”。读了课文以后再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指名说)
生1:我觉得“师恩”这两个字包含着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我成才了。
生2:我认为“师恩”中包含着我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深的感激。
生3:“师恩”表现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意。
2、指导朗读。说说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全文。(自读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感激的语气读。
生2:读5~6自然段,要读得“娓娓动听”才好。
生3:还应该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你体会到的语气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点评: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理解了文章内容,在与文章进行了充分对话后,学生的感情与文本、与作者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独立识字,完成摘录笔记
学生独立完成摘录笔记,同桌交流,教师查阅后,及时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点评:把作摘录笔记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愈显扎实、朴实。]
“新课标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本课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时,能结合“金钥匙”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学生自读解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师恩”整体感知、整体感悟,增强了对语文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开课伊始,引导学生解题,直奔中心;初读课文,抓住突出课文中心、赞誉师恩的语句“批点质疑”;精读时紧紧围绕“师恩”品读解惑,理解文意;总结课文时,抓住师恩,深入理解、感情朗读。整个设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阅读、感悟、深入理解,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4、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
PPT课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
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
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
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
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
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
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中我先通过给同学们出一个之前他们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和他们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让同学们通过PPT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同学们带入到教材中,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小组内思考有什么形容季节的词语,随后全班一起讨论。最后练习正确的使用钢笔,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5、《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 析题导入
2. (在“信念”下面画圈)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请大家讨论:问题一:“信念”是什么意思?问题二: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
相机补充一段资料:(出示)谈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不少有关明朝的史书上有错误,于是便决定编写明史,起名为《国榷》,就是对前朝的国家大事进行重新讨论的意思。书中敢于对其他史书中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大胆论述。因为,他要让后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国家表达爱的方式!
二、 感受“撰写之不易”
1. 自己读一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谈迁第一次编《国榷》的句子,并在引起你注意的词语下画圈。(学生边读边画,教师**)
2.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读一读。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 引导学生从“四处、抄写、竟、一点、一百多里路” 体会求书难、生活难、行路难,说明写书不容易和谈迁之认真。讲到“一百多里路”时,相机举例:身强体壮的大人走路,一小时约十里路,一百多里路,要一点都不歇地走十个多小时。
相机补充:写史书先决条件是占有丰富史料。古代无图书馆,全靠个人积累。史料只有大户人家才有,一般不对外人开放。谈迁性格内向,不愿求人。大部分史料只到天启朝,既要增删修订前面的内容,又要增加崇祯皇帝统治时期的史实。
(2)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20多年”可以体会到写作时间很长,大约相当于从出生到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再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下来,说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习作400字的话,400多万字就相当于写了一万多篇内容翔实的习作,难怪书上用了一个词形容它--“鸿篇巨制”。
(3) (指名读)多么平常的数字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谈迁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运大,但信念更强”
1.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手捻长须,感慨地说:“我谈迁终于可以对得起后人了!”可谁知,厄运却悄然降临。
2. 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简单说说:谈迁遭到了怎样的厄运?遭受厄运打击的谈迁是什么样?(指名读、集体读)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画面。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家徒四壁,两鬓斑白、面容憔悴、脸庞清瘦的老人身着一袭破衫,对着笔墨,默默无语,只有泪千行。
(2) 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有哭,四处求人,遭人白眼的'时候,他没有哭,为什么书稿被盗,他如此痛苦?
(回顾前文,思考,讨论交流)
4. 相机补充:因为这是其一生的志愿,而且是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克服了多重困难,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巨著,天启元年(1621)始撰写﹐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此时谈迁已经五十五岁,而且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写几乎不可能。
5. 重点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这里的“心血”指什么?不用“书稿”而用“心血”,你感受到什么?“体弱多病的老人”说明什么?相机提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的书稿吗?(讨论)
相机点评:人生有几个20年,谈迁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6年全都献给了《国榷》。可还没有品味完巨大的喜悦之情,书稿就遭人偷窃,这就像是突然失去了含辛茹苦养了20多年的儿子。这怎能不叫人伤心欲绝呀!
6. 理解“挣脱”背后的信念
(1)面对这带给人沉重的打击、毁灭人的梦想、带给人刀绞般的痛苦的厄运,普通的人会怎样?(绝望)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齐读)
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谈迁的与众不同?“挣脱”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为什么?
(2) 模拟对话:
师:(模拟家人、朋友劝谈迁)算了吧,不要再重写了!你这20多年为了这部书吃了多少苦呀!你已经为后人做了那么多了。你已经快60岁了,身体又不好!你不要命了吗?(生模拟谈迁的答语)
小结: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坚强的信念呀。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
(3)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谈迁那连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7. 过渡:在百折不回的信念的支撑下,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又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写书旅程。自读第3自然段,联系前文看一看:他是怎样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两次写书有哪些不同?(讨论)
(出示)“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点红: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读一读这些词语。
(出示)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在疾病袭来的日子里……”“在身无分文的日子里……”“ 在过春节的时候……”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时刻,想象具体情景,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在北京一待就是几年,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执著的信念)
教师小结: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背井离乡,来到京城;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与命运抗争,重写《国榷》。
8. (出示齐读)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补充资料说明《国榷》的价值:《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写了许多其他史书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编写《明史》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9.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提示)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多元答案:“谈迁的精神”“谈迁的信念”“谈迁的理想”“谈迁的奋斗”等等)
四、 感受谈迁精神、总结全文
1. 作者蒋光宇写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2.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理解吗?
3. 小结:信念是灯,26年来指引谈迁不畏艰难险阻写出鸿篇巨制;信念是拐杖,在谈迁遭遇厄运打击时重新站起;信念是火,重新燃起谈迁斗志,付出更多,超越前人。
4.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觉得信念是什么呢?请仿照格式写一句话,署上姓名。
随机启发指导、学生修改所写内容,展示并连读部分学生写的精彩句子。
5. 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把谈迁带给我们的启示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在漫长……”(练读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厄运不改谈迁志,
重写《国榷》美名传。
上课不是作秀,一定要让课堂有实效,让学生有“真得”。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必须运用哪些课程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如何把“话”变成“画”,让简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让情感和思维都悦动起来。带着这样的研究目标,我开始研读文本,研究作者,与谈迁神交。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坚强信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中最先感动我的,就是谈迁夜不能寐,两行热泪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怎样的打击让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泪纵横呢?又是什么让老人年近花甲之年,重新振作并写出了超越第一次的书稿呢?是信念!是20多年的信念!卢梭说:“信念是抱着坚定不移的希望与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热烈感情。” 信念是经过长期努力、经历沟沟坎坎也不改不悔的志向。 信念不仅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信念就是高扬的风帆,帮助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
让学生从一个离他们生活时代久远、陌生的人物身上理解、感受信念的力量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确立了“一条主线、三种体验、五段画面”的教学思路,以谈迁两次编《国榷》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编书之艰辛、厄运打击之大、谈迁信念之强;根据儿童直观思维强的特点,通过留意、品读文字,透过简约的文字,想象五段画面:百里跋涉图、稿成喜悦图、热泪流淌图、四处寻访图、孤灯伴写图,从而通过这些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节,打动学生,使其感受到谈迁精神。
沿着学生学习思路设计的环节,使学生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近了谈迁的心灵世界。最后,学生写下读了这个故事后对信念的理解,他们写道:
“信念是船,载着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吴子轲)//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程度地燃烧一个人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徐子苓)//信念是一剂强心针,当人们遭遇厄运时,它会使人坚强,使人走向胜利。(屈啸)//信念是光,它给人希望,让人从黑暗里走出。(卜凡)//信念是翅膀,帮我们飞向成功。(王瑞卿)//信念是太阳,在乌云挡住蔚蓝的天空时,它总能透出光亮,使大地重现光明!(吴一凡)//信念是把雨伞,它能帮你挡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高雨凡)//……”
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读它们时,他们的小脸浮现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欣喜地发现:他们集体创作了一首关于“信念”的诗!虽然,它还是一株“小苗”,但它很真实,来自学生的心灵土壤,表达了他们对“信念”的个性化理解。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已悄悄种下了“自信”的种子,留下了“信念”的影子。
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进一步去思考,享受研究的乐趣,让我在集体教研中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温暖,更让我得到这样的启迪: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要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过程,这样每一个环节才可能更符合学段要求、更有效;耐心倾听,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错误,要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