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作品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拓展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600字
【**--散文】
月色如水,给万物披上一层迷离的轻纱,有两个人散布于庭院之中……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的镜头,散步之人就是苏轼与他的好友张怀民。当时两人都被贬于黄州,成为有名无实的“闲人”。但苏轼毫不气馁,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时,看到“月色入户”,顿生雅兴,随即“欣然起行”,去享受这份美妙的景致。但“无与为乐者”,独自享受很觉得无聊苦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都有着广阔*怀,于是两人共同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哪里能没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超脱、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罢了。现实生活中,辜负了美丽的而扫兴的人和事还少么?人们忙碌的脚步之中,时常回旋着如此的言语:“谁谁谁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赶紧送礼!”“孩子现在的职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门吧。”“嘿嘿,某某长,某太太,在此见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荡然无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颠来覆去,只要能升官发财,就会不择手段,甚至连最起码的自尊都抛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静下心来,摘下面具,抚摸自己的心灵,去发现与欣赏身边的“美丽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不是因为豪华奢侈的家居装饰,不是因为举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算尽,而是人情的温馨。淡泊一点名利,关心一下身边的弱小者,不要践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让纯洁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驻。“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用爱心擦亮这双慧眼,都具有苏轼那样高洁傲岸的情怀,摒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风习。请那些碌碌于尘世中的人们,张开这双发现美慧眼吧,因为只有你发现美,才会爱美,并用汗水把我们的世界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足。
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苏轼实在太好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有一个写月夜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教学的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