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4:58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出处: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释义: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故事: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拓展阅读

1、力从心的睡前

这个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奉明主,而我叔父却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虚传呀!

2、力从心的睡前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能从心

释义: 比喻力量够,无法实现愿望。

: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遂,耳朵灵,眼睛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及防的暴乱件发生,班超的气力,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容易取得的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支世,终年71岁。

3、力从心的睡前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偃然按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行动。现也比喻暂开展工作。时机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定;多指接到任务后肯做

【结构】兼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下象棋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如干脆出,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动,等待时机。

4、拘一格的

拘一格”这则的意思是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主张*,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满*中的*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拘一格”这个,用来比喻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点击查看更多成语故事兵不厌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3860.html

热门阅读

  1. 课文《小英雄王二小》教案范文
  2. 品读诗词作文
  3.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4. 最特别的礼物散文
  5. 我的同学小学生日记300字
  6. 描写春天的诗句50句
  7.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阳羡鹅笼
  8. 抗战时期感人小品剧本《一元银元》
  9. 清明节温馨的祝福短信大全
  10. 描写春天的动物的古诗
  11. 幼儿园教师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总结
  12. 初中军训心得体会600字
  13. 关于校庆的祝福语
  14. 网络当中流行的经典语句
  15. 迎新年三句半剧本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