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郭沫若诗两首》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2

初一《郭沫若诗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拓展阅读

1、《9儿童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的特点。

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

学时间

课时

学过程

、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读儿童,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交流学习

1.再读,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

你最喜欢哪?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个孩子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

4.全班齐读此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读,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起诵读全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

3.办儿童主题手抄报

课后反思

学生时期正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对于些好的内容,既要让学生朗读,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要将其中的好句、好段熟读乃至背诵,这样以后作文起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并有助于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素质的综合培养。

2、《9儿童

学简析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儿童组成。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

正如题目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个孩子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极富韵律美,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刹那,这种静立刻*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群孩子像鸭群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对小虎牙。群孩子的嬉戏和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与本组古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儿童的语言美明快,前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朗读儿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和写儿童的兴趣。

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我想》中的最后节,从意上看,与第四节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更增加了的情趣。

②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句描写了读书的神态,孩子是坐在街头读书,书就放在膝盖上,他(她)似乎很懂得爱护书,翻页时动作是轻轻的。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他(她) 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后句点明了他看的是《水浒传》,但主要说他看书看得入迷了,只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事,对时间的悄然流逝点也没有注意到。

(2)对词语的理解。

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

二、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的特点。

三、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要读出的意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美的儿童,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朗诵会、办儿童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儿童,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的兴趣。

四、

片段:

体会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境。如果溪边是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五、相关链接

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开鲁人。有儿童集《鹅鹅鹅》《大象法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波军旅散文选》。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话》。歌《我想》获全国第届儿童文学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作品奖。

3、《9儿童

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儿童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歌,想象歌描绘的意境。

学重点

想象歌描绘的意境,体会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难点

想象歌描绘的意境,体会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儿歌读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学设计:

、学习《我想》

()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赞美童年的。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想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串起来完整地读读,边读边想,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学生小结:每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小结里都有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要求基本理解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2.指名读,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大意。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想想,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种动态的美,还有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中其中的,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师**。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学:

1.童年的生活是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儿童,再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悠出 歌唱

长出 篷帐

我想 望 蓝天 追求、向往

变成 花草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童年生活的快乐

江上戏水

点击查看更多初一《郭沫若诗两首》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4850.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大全集
  2. 浅谈行动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3. 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范文
  4. 建设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协议书
  5. 法官比赛演讲稿范文
  6. 2018过年祝福语短信句子
  7. 端午·粽子·屈原作文
  8. 有关小学生升国旗的演讲稿
  9. 重要的是楼房能建起来美文
  10. 环境保护押金的协议书
  11. 美丽中国小学生读后感500字
  12. 向善而行的散文
  13. 学生会竞选自我介绍
  14. 201年51劳动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15. 豪夫童话故事:假王子的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