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故事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御史,是王叔文**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人物评价】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曾任*御史,是王叔文**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拓展阅读
1、刘大夏到底有没有烧航海资料?为何说是他烧的?将相故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对于这支庞大的军队,为何会下西洋,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是为了寻找消失的建文帝。不管是何种原因,都不能忽视这次航行伟大的历史意义。
此次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航海行动,同时还比欧洲的航海时间早半个世纪。
郑和的航海之举远超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是真正的“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他和朱棣不仅首次提出“海权”论,认为只有派出强悍的船只军队,**海域,才能震慑**扰者。
同时郑和可能才是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实际上已经是“旧大陆”了。
这个观点最早由英国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提出,在绘制于明永乐十六年的名为《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图《天下全舆总图》中,已经有圈出美洲。
地图上标注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命名,但是已经有了轮廓。
图中还标注有对美国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大利亚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述。
虽然有证据佐证郑和可能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但是因为证据不多,所以并不能推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观点。
为何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和证据都不足呢?可能是因为一个人,曾经一把火将这些资料都烧毁了,此人就是明弘治三君子刘大夏。
据说明宪宗时期,有太监劝明宪宗效仿明成祖下西洋,扬我国威。
郑和下西洋虽然一定程度上,威慑各国,使得各小国对明称臣。但同时下西洋花销巨大,以各种贵重之物,换取小国特产不划算。造船只训练水手,以及远扬所需物资等等,又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明成祖时期,这项壮举得以实现,是因为有丰沛的国库和发达的科技做支撑。明宪宗时期,如果真来一次远航的话,势必会成为国家拖累。
刘大夏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为了阻止出海远航的活动,便在明宪宗派人来取资料之前,一把火将资料焚毁。
有人言,刘大夏一把火焚毁的不仅是明日不落***,同时也是郑和发现美洲大陆的证明。
在这个观点之外,还有另一个观点,认为刘大夏并没有烧毁资料,他是为清朝皇帝背了黑锅了。
后世学者研究,刘大夏当时的确对航海资料做了手脚,不过不是焚毁,而是藏匿。毕竟刘大夏在《明史》中有专门做传,却丝毫未提此事,其余人员的传记中也未有记载。
《殊域周咨录》记载当宪宗派人前来取资料的时候,刘大夏从容不迫的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使得刘大夏被人误会焚烧销毁资料。事实上,当时“事关军机钱粮”的资料丢失,*都是要问罪的。刘大夏如果真做了这样的事,不至于没记载。
后世清朝修《明史》,重新编撰典籍之时,书成则旧案销毁。所以才说刘大夏给清朝皇帝背了黑锅,实际上他是冤枉的。
不管谁烧毁了资料,总之是历史一大遗憾了!
2、雍齿的生平简介 刘邦和雍齿之间有何恩怨?中国历史故事
汉高祖刘邦还没有建立西汉的时候,曾是沛县一个非常讨人厌的地痞流氓,他经常欠人酒肉钱不说,还未婚生子。刘邦手下有一大将雍齿出身于沛县的一个豪强世族,他非常看不起刘邦,处处和刘邦过不去。
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雍齿也跟着他一起*,在起义大军中,刘邦特别倚重那些从沛县出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其中就包括雍齿。后来,刘邦打败秦军,将丰邑交给雍齿驻守。可是,雍齿早就看不惯刘邦了,如何肯安安分分地在他手下做事呢?最后雍齿背叛刘邦,带着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市,等于是在刘邦背后捅刀子。
刘邦闻之大怒,急忙带兵返回夺取丰邑,谁知道连攻两次都没能攻下。为了大军的安危着想,刘邦只好暂时向项梁的势力低头,归顺于项氏一族。项梁借兵给刘邦,刘邦才打败雍齿,夺回丰邑。后来,雍齿归顺于赵,还是不得不向刘邦投降。
按照刘邦的性子,像雍齿这样的人早就被他杀了,但是当时的刘邦正处于和项羽争霸的关键时期,急需雍齿这样的人才,所以他才将这口气忍了下来。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之后要按功行赏,分封诸侯,他最先分封的就是张良、萧何那一帮跟他打天下的铁兄弟,而且封得很多,比如张良就是万户侯。被分封的当然高兴了,可没分到好处的就不开心了,他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件事,都担心自己会不会什么都得不到。
刘邦看到他们围在一起说悄悄话,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告诉刘邦,他们这些人都在商量如何起兵*推翻你呢!刘邦大惊失色:“国家才刚刚建立,他们为何急着干掉我?”张良说:“因为他们还没有分到东西啊,而且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得罪过你,害怕你找他们算旧账。”刘邦急着问张良:“子房可有什么好办法?”
张良回答:“那我问陛下一个问题,这些人当中你最讨厌、最恨的,而且大家都知道的人是谁?”刘邦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雍齿!那家伙坑了我太多次了,我原本打算过不久就找个由头杀了他的。”张良说:“万万不可!陛下此刻不但不能杀掉雍齿,反而要大大的封赏他,让天下人都知道。”
刘邦不服气了:“他背叛过我,我也不能杀他吗?”张良:“如果陛下一定要杀掉此人,那么围在这里的这些人就一定会*;如果陛下封赏他,群臣都会老老实实服从你。他们会想,既然你连最恨的人都放过了,那他们就不会有事,而且能让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分到东西。”
最后,刘邦咬牙切齿地颁布了一道圣旨,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什邡因为雍齿,被称为“国中之国”长达63年,雍齿的什邡侯爵位也荫及三世子孙63年。
估计刘邦封雍齿的时候气的不轻,为了他的江山,他不但不能杀掉仇人雍齿,反而要想尽办法让雍齿富裕尊贵,还有什么比这更上火的事?
3、汉初开国功臣彭越简介 刘邦以什么罪名杀死他?将相故事
要说历史上大杀功臣的皇帝,其实还是挺多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不说其他,光说明太祖朱元璋兴起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就*不少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还费尽心机找些借口。而刘邦比他更简单粗暴,随随便便就给安个罪名了事,也不管这罪名是不是很扯。
开国功臣彭越,是清朝末年一个小的起义势力的首领,率军反抗暴秦统治。后来带人投靠了刘邦 ,成为刘邦手下大将。
彭越为汉朝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与韩信、英布二人合称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和英布二人都因为*罪被杀,彭越却有些例外,因为他的罪名是“反形已具”。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最后一战,正是在垓下。当时刘邦想要召彭越和韩信带兵来围攻楚军,两人都找借口推辞。彭越说:魏国的军队先前才与楚军有过恶战,损失惨重,如今还有些畏惧楚军不能前往。
刘邦虽然内心气愤,但也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就询问手下谋臣,其他人都拿不出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张良出列提出了建议。
张良对刘邦说:韩信是楚地人,一心想要回到楚地,只要您答应他战后将一半疆域分到他齐国名下就可。而彭越功劳很大,早就想封王了。当初您因为魏豹的关系,只封他为魏国相。如今魏豹已死, 又没有留下子嗣,只要承诺将来封其为王,彭越没有不答应的。
刘邦照着张良提出的方案,派出使臣。韩信和彭越果然率军前往,垓下会师,最终围困项羽,逼得这位西楚霸王自刎而死。
此战过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建都定陶,刘邦也算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彭越虽然一心想要封王,但是却并没有*之心,否则也不会常年去长安觐见刘邦。
公元197年,陈豨在代地*,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到达邯郸的时候,命彭越率军前来。彭越称自己生病了,只派出将领率兵去了邯郸。
刘邦因此很生气,派人责备彭越。彭越因此害怕,于是就想要亲自面见刘邦谢罪。彭越的部下说:“大王您当初不去,如今被人责备了才去,一定会被逮捕,还不如就此出兵*。”
彭越当即反对,但也觉得自己的部下说的有道理,于是仍然称病不往。
彭越属官里有一位太仆,当初因为做错事差点被彭越杀了。太仆逃到刘邦那儿,说彭越准备和他的部下*。刘邦听了当即派使臣前往,出其不意的拿下了彭越。
彭越被捉,送往有司审理。审理搜寻了一番,并没有找到彭越*的证据,有司给出了“反形已具”的罪名,请求刘邦处死彭越。
刘邦赦免了他,只将他贬为平民,流放蜀地青衣县。流放途中,正好在郑县遇上了从长安去往洛阳的吕后。彭越向吕后辩解自己的冤屈,请求吕后求情让自己回到故乡昌邑。
吕雉当时答应了他,并将他一起带到了洛阳。但是在刘邦满前,吕雉却说:“彭越是豪壮而勇武之人,如今将他流放蜀地,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将他杀了。如今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请陛下处置。”
吕雉让彭越的门客上告他阴谋*,最后彭越被杀。而廷尉王恬又上书请求连坐,于是彭越被诛三族,封国也被废除。
对于彭越之死,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被吕雉煮成了人肉汤,并且分给其他大臣喝,以此警告。如果这事儿是真,对于吕雉的狠辣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4、李严的生平简介 如何评价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将相故事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历史中的大事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病危时,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总理朝政,李严则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为什么同样是托孤大臣,诸葛亮流芳千古,李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呢?
能被刘备选作托孤大臣,还是和诸葛亮一起,说明李严的本事也不小。李严年轻时曾任郡中的专职吏员,颇有才干,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做事,后投奔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以后,见益州社会秩序混乱,就让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汉的法律体系基础。
后来,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攻打资中县,当时刘备远在汉中,自顾不暇,李严没等到刘备的指令便率领五千士兵抵抗马秦,后斩杀了马秦、高胜,瓦解了他们的队伍。马秦、高胜一死,其余人都四散逃命,老老实实回家为民。
此事不久,新道县危矣,李严又率兵援救,击败了敌军,刘备闻之大喜,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
再后来,李严出任犍为太守,因东汉晚期战乱不断,都江堰等地区的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于是他就命人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吏民悦之”。
从以上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李严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偏偏世人就是记不住他,只因他的性格和人品有点问题。
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多次与人冲突,是个颇为自私之人。
比如,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和杨洪争执,把杨洪气得直接辞职走人;
在都督江州时,李严与属下牙门将王冲不合,王冲害怕被李严报复,投奔了曹魏;
朝中很多和李严资历一样老的臣子,李严也不与他们来往;
诸葛亮要伐魏的时候,想让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却以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为条件。另外,李严还怂恿诸葛亮称王,意图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而自立,在遭到诸葛亮的严词拒绝之后,李严心中气愤,与诸葛亮的关系渐行渐远。
诸葛亮念在李严与他同为托孤大臣,又军功累累,多次包容李严的种种劣行。曹真率兵进攻汉川的时候,诸葛亮调遣李严赴汉中阻击敌军,一开始李严不为所动,还放出消息称曹魏用*厚禄收买他。诸葛亮听说以后,给李严升职,给李严的儿子升职,李严才肯动身。
后来,诸葛亮北伐,李严运送粮草不力,便要求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以后,李严却反咬诸葛亮,称诸葛亮延误战机有罪。诸葛亮拿出李严失职之罪的证据,李严被贬为平民,流放梓潼郡。
诸葛亮病逝以后,李严没过多久也*,据说李严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后非常伤心,因为他认为除了诸葛亮,朝中再也没有人肯起用他,他这辈子也无法翻身了,于是心怀激愤而病死。
和诸葛亮比起来,李严完全就是小人行径,难怪落得遭贬流放的结局,还不为世人所铭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