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燃灯者”苏知斌事迹心得体会
苏知斌,男,汉族,四川省安岳县人,1966年1月出生,1983年12月参加工作,1989年11月加入中国**。
6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四川*在成都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苏知斌**“全国模范检察官”“四川省优秀**员”荣誉称号。
苏知斌**生前扎根川西高原33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等困难,为川西高原法治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富裕,燃尽自己的生命,被群众亲切誉为“高原燃灯者”。
要学习苏知斌**热爱事业、恪尽职守的担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要不断加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作中要时刻不忘肩负的神圣职责,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
要学习苏知斌**践行宗旨、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苏知斌长期奋战在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扎根基层一线,视藏区群众如亲人,把司法为民当天职,用实际行动和拳拳之心架起了一座检民情深的“连心桥”。作为一名基层*员,我们就要像苏知斌**那样,牢记*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工作,努力为群众服好务。
要学习苏知斌**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道德情操。苏知斌任职的九龙县有这样一个说法:“这个检察长三刀砍不进。给他送烟吧,他不抽烟,给他送酒吧,他不喝酒,给他送钱吧,害怕反过来被他收拾,简直拿他没得办法。”他从来都是公正执法,依法办案,从检33年,依法办理各类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400多起,纠正案件定性不准的20余件,办理的案件准确率达100%,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每一名*员**都应当像苏知斌那样,甘当“燃灯者”。“燃灯者”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
6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四川*26日在成都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苏知斌**“全国模范检察官”“四川省优秀**员”荣誉称号。最高检*组*、检察长曹建明号召全体检察人员向苏知斌**学习。
苏知斌**,生前系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检察院*组*、检察长。他扎根川西高原33年,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等困难,广泛传播法治理念,倾心服务人民群众,全力维护公平正义,为川西高原法治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富裕,燃尽自己的生命,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群众誉为“高原燃灯者”。2016年9月,他在办案过程中突发疾病,因公殉职。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苏知斌在川西高原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笔者认为,是他对法的敬畏和信仰。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苏知斌**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心中的信仰,维护着法的尊严。
他是一名维护法治的“守护神”。*开放30年以来,中国公民的法治意识虽逐渐提高,但对法的认识还淡薄。甘孜州九龙县,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方。苏知斌用他所学之长从基层干起,从一名法警干起,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用法维护每一份公平与正义,用法传播人间真善美。让九龙县群众不仅学法、知法、守法,更要懂法、用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他是一名心系群众的“燃灯者”。 2016年9月2日,连日无休的苏知斌在听取反贪工作汇报时, 由于突发脑溢血,倒下去就再也没能醒来。为何这位“工作狂”的生命定格在50岁?医生嘱咐过“必须半年去复查一次”,苏知斌为何直至离世都没抽时间去复查?我们从回忆中找到了答案。苏知斌女儿说,爸爸工作特别忙,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儿。 苏知斌妻子说,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刻,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我们终于明白了,他心里装着群众,忙着为群众筹资修路,忙着平息草场纠纷,忙着为困难群众送米送面。
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有的人*,他还活着。笔者相信,苏知斌会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因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没有电灯的时代,照明主要靠油灯,一个土红碗,半碗清油,一根灯芯点燃,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夜晚,为人们持续不断地带来光明。
燃灯,其实它的价值还不止于带来光明,还为世人带来了一种精神,它就是“燃灯精神。”顾名思义,就是为**事业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担当精神等等。一言蔽之,“燃灯精神”就是真正的**人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变为灰烬,那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 ”那是对“燃灯者”最恰如其分的赞美之词。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检察院原*组*、检察长苏知斌**,就是一位执著的“高原燃灯者。”他扎根川西高原33载,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等困难,为川西高原法治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富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去年9月,他在办案过程中突发疾病,因公殉职,燃尽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至为珍贵的“燃灯精神”,为基层**树立了标杆。
在苏知斌的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燃灯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的好战士的无私奉献,看到了他身上自然散发出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坚守的力量、大爱的力量、奉献的力量,这种*性的魅力,贯穿了他工作的始终。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苏知斌**“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四川*追授他“四川省优秀**员”荣誉称号,他是基层**当之无愧的偶像和标兵。
当下,很多人追捧“网红”,崇拜“网红”、“*”,审丑之风污秽了社会风气,令人捉急。究其因,就是没有特别注重在网络平台注入“燃灯精神”等正能量。要改变这种乱象,除了使用打击、征信等手段之外,就是要不遗余力传播苏知斌这样的“燃灯者”,注入“燃灯精神”这样的正能量和核心价值,以净化并引领社会风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四川正处于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期,*新的五年计划的起步期。前景无比光明,目标催人奋进。要全面落实*和*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习*在四川代表团**精神,更须用“燃灯精神”武装全川**,用“打鸡血”的劲头强化落实执行力。
对标苏知斌**,全面深入学习他的“燃灯精神”,一方面要学深悟透“燃灯精神”,改变拈轻怕重毛病,改变“等靠要”惰性思想,改变得过且过的投机心理,做一名思想纯正、*性过硬、乐于奉献、不忘初心的*的好战士;另外一方面,要把“燃灯精神”落实在工作中,做一名服从安排、爱岗敬业、业务精熟、积极进取、永争一流、务求实效的*的好战士。通过知行合一、不懈“燃灯”,为谱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拓展阅读
1、2021时代楷模邱军事迹心得体会
把自评报告交宋部长。全年和四季度工作总结,数据完善到11月30日。明年的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乡上和村上工作要加强。好想一家人一起吃顿饭,我给你们做……”这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挂职甘肃华池县副县长邱军在重症监护室最后的日子里写下的一段话。
从2018年12月到华池县挂职副县长到今年1月8日因病去世,邱军将生命最后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华池**老区的红土地上。
发展奶牛养殖、开展技能培训、种植沙棘苗……在华池挂职副县长的2年多时间里,邱军燃尽芳华、情献老区,和同事们干成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为农户创造了一笔笔“增收款”,2019年华池县整体脱贫,邱军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今年2月份,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邱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今年6月份,国资委授予邱军2021年“央企楷模”荣誉称号;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
“我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
华池是**老区,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根据地。这里是**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018年12月,身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名行业尖兵,邱军主动请缨来到黄土高原华池,投身扶贫一线。而彼时的华池,既是国家扶贫县,又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还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9户35596人,贫困发生率26%。
“一个多月,邱军走遍了华池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华池县*办公室**魏建飞记得,刚到华池那段日子里,邱军的脸晒黑了,嘴唇干裂起皮,衣服上经常沾着土,黑皮鞋每天成了“土包子”。可无论多苦多累,邱军手里的扶贫笔记总是记得密密麻麻。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掌握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还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了华池方言,对扶贫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现状。”邱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华池做点什么。
考虑到城壕镇有天然草场以及优良的水源、空气,邱军调研后决定在这里建办奶牛饲养场,带领群众养牛致富。对于既没有奶牛养殖企业,又没有奶牛养殖经验的城壕镇来说,邱军这个提议引起当地**群众的普遍质疑。
为打消群众顾虑,最大限度减少贫困群众资金投入,邱军利用央企帮扶资金作为政策补贴,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和乡村**挨家挨户动员。最终,城壕镇162户贫困户养殖奶牛810头。此后,邱军又引进养殖企业,对接销售市场,打通上下游构建起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机制。就这样,牛产业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动机”。2018年底,城壕镇养牛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0年,邱军多方筹措资金,在城壕镇新建了一座肉牛养殖场,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托管代养,带动了6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在引导群众发“牛财”的同时,邱军还把目光聚焦在华池的一座座荒山上。通过实地调研和咨询专家,他倡导的沙棘产业生态扶贫项目上马了。
“沙棘苗就是乡亲们的致富苗。”在邱军的积极协调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38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配套棚灌设备钢架大棚62座、冷库及灌溉机井1座,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然后移栽到荒山。该项目育沙棘苗620万株,带动44户贫困户年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150多人实现劳务增收。
“620万株沙棘苗,不仅绿化了华池的荒山,还将在未来的10年内持续产果,为当地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华池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贫穷不应该是**老区的代名词,不能让贫穷限制想象”
城壕镇余家砭村村民燕刚和妹妹燕丽因父亲早逝、母亲瘫痪,只能守着母亲靠低保生活。就在兄妹俩感觉无法撑下去的时候,邱军来了。了解情况后,邱军一面鼓励燕刚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一面联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定点帮扶单位,为像燕刚这样的农村青年找出路。
在邱军的努力下,2019年4月华池县第一期焊工技术培训班开班。燕刚和县内其他20余名贫困青年走进课堂,经过3个月的专业培训获得了资格认证。有了一技之长的燕刚在邱军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当时不知道路在哪里,看不到希望。”燕刚说,邱军的出现改变了他们兄妹的人生轨迹。通过一次次的家访和电话联络,邱军渐渐成了燕家“一员”,燕刚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事先给邱军打电话商量。邱军也像兄长一样,时常打电话关心燕刚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在邱军的多方协调争取下,包括电工、焊工、管工等多种“订单式”技能培训在华池县及周边县展开,先后有千余名贫困农村青年参训,许多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邱军还通过对接和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让175名大学生、23名贫困农村青年实现了稳定就业。
华池县有360万多亩林地,子午岭林区原始次生林面积150多万亩,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白瓜子、黄花菜、黑木耳、小杂粮等许多品质上佳的农土特产品。为了让大量农产品走出深闺,邱军大力发展电商,全程指导华池县商务局利用不到一周时间便完成了县域十佳企业和十佳网店电子化资料,并在各种平台“全面撒网”,担起了“推销员”,成为了一名“网红县长”。
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直播活动中,邱军接到3700多个订单,销售收入突破20万元。在邱军的带动下,“为家乡代言”成为热潮,*的*代表王雅丽、民间工艺大师赵星萍等纷纷走进直播间,开始向全世界推荐华池,推荐家乡的土特产,“华池土特产”在各大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各种帮销模式让华池县“山货”走出大山,走上了更多消费者的餐桌。两年来,在邱军的倾力帮助下,华池县累计实现助农扶贫产品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邱军还借助央企帮扶优势,对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云采平台为华池农特产品量身定制了销售平台,协调华池农特产品进驻了中国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平台央企扶贫馆、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等。
在妻子的眼里,邱军总是在工作、在出差,结婚10年里夫妻两人总是聚少离多,就连女儿出生他都没能在身边守候。到华池挂职后,邱军更忙了,有时候连打一通视频电话都要推后好久。
2020年11月17日上午,邱军在办公室修改华池县2020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自评报告时,突感身体不适,送医院检查后确诊为主动脉夹层A型。在重症监护室的最后岁月里中,邱军依然不忘工作,在病床上挺起虚弱的身躯,用颤抖的手对扶贫工作做了最后的嘱托。
“我很好,家中一切以安稳安全为要,尽量少麻烦大家。我不在家,家中一切从简……”生命的最后时刻,邱军给家人这样写道。
2、2021时代楷模邱军事迹心得体会
2018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到甘肃省华池县挂职副县长,2021年1月8日因病去世。来到华池后,邱军推广奶牛养殖、沙棘育苗,紧抓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2019年华池县整体脱贫,邱军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邱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6月,国资委授予邱军2021年“央企楷模”荣誉称号。
“我要珍惜回馈乡亲们的机会”
2018年12月,邱军主动请缨,经过集团选拔,来到华池县,挂职副县长。“我要珍惜回馈乡亲们的机会。”邱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华池是**老区,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根据地。这里干旱缺水、资源匮乏,直到2019年前还戴着“穷帽子”。“贫穷不该是**老区的代名词!”邱军曾对同事说。
“邱副县长天麻麻亮出发,夜幕四合才返程。”华池县*办公室**魏建飞记得,初来华池,邱军水土不服,嘴唇皲裂、起皮,却工作忙不停。一个多月,邱军走遍了华池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不仅理清了思路,还学会了当地方言。
几番走访,数次调研,邱军打算在城壕镇发展奶牛养殖。想法一说出,便引来一片质疑。镇上人这样评说,既没养殖经验,也无启动资金,“不切实际,纯属空想。”邱军不争辩,只是埋头干。他引进养殖企业,对接销售市场,打通上下游。“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群众没了后顾之忧。”华池县扶贫办**闫育刚说,当年城壕镇养牛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20年,邱军多方筹措资金,在城壕镇新建了一座肉牛养殖场,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托管代养,使农民年底能分红,带动了6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黄土高原并不意味着贫穷”
近处是山,远处还是山。一道道黄土梁,看不到树,也没石头,带状的塬,残缺不全。“黄土高原并不意味着贫穷。”望着荒岭上长得欢的沙棘,邱军动了心思。
在邱军积极协调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入138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钢架大棚62座,并配有灌溉机井,“邱副县长打算发展沙棘育苗,然后移栽到荒山岭上,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庄科村**阎鑫说,村里一共育苗620万株,贫困户来务工,人均增收1.5万余元。
城壕镇余家砭村的燕刚、燕丽兄妹,父亲早逝,母亲瘫痪,兄妹二人守着母亲,靠低保、种地度日。2018年底,邱军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定点帮扶单位,让千余名像燕刚、燕丽这样的农村贫困青年,有了一技之长。燕刚取得了焊工资格认证,找到了一份月薪数千元的工作。“邱大哥让我家的生活一下亮堂了。”燕丽说。
一人学会技能,全家摆脱贫困。2019年8月,在邱军推动下,华池县27名高中生到陕西西安学习交流。邱军还对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及所属企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先后有175名大学生、23名贫困农村青年实现稳定就业。
“他的心里全是扶贫和工作”
华池县出产的白瓜子、黄花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口感纯正品质佳,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畅,大量农产品“养在深山人未识”。
“电商或许大有作为。”去年丰收节,邱军亲自直播带货,收获3700多单,销售收入突破20万元。在邱军带动下,*的*代表王雅丽、民间工艺大师赵星萍等纷纷走进直播间,推荐家乡土特产。
“他的心里全是扶贫和工作。”同事这么评价邱军。去年11月17日,正在写总结的邱军,身体突感不适,但他并未在意,喝了水后,继续工作。然而,没多久,不适加剧,疼痛难挨,被送往县医院。经诊断,是主动脉夹层A型。后因病情严重,连夜转往西安西京医院。
病情日渐加重,邱军连话都说不出。在重症监护室最后的日子里,他向妻子要来纸和笔,颤抖着写下一段话:
“一是把自评报告交宋部长。”
“二是全年和四季度工作总结,数据完善到11月30日。”
“三是明年的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乡上和村上工作要加强……”
写写停停,呼吸沉重,笔端如游丝,一个个字,像是画出来的。邱军缓了缓,鼓劲在纸上写下:“千万不要告诉奶奶。”陪护的家属和同事,早已泣不成声,邱军用最后的力气写道:“好想一家人一起吃顿饭,我去买(菜),给你们做。”
短评
以生命诠释初心
邱军走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为群众幸福倾心付出,为脱贫事业无私奉献,以生命生动诠释了一名**人的初心使命。
心中有多少责任,脚下就沾有多少泥土。都说扶贫是件“苦差事”,可邱军却主动请缨,他说,“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正因他心里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百姓致富,才能够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邱军曾说,发扬好“南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作为一名**人,他在实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奋斗中赓续光荣传统,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3、最新袁隆平生平事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稻研究到超级*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