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8:44

《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

《雨晴·高亭废已久》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前言: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初,是贬谪生活的写照。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注释:

种鱼:即养鱼。

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高亭”即指四望亭,在苏轼所住雪堂南面的高阜上。“种鱼”即养鱼,种鱼塘即题中所说的“鱼池”。高亭久废,不再供人游赏,而是用来养鱼的地方,一开头就给人以荒凉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写天已晚,为“归”作铺垫。“春风百草香”,写春已残,故春风送来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桥人寂寂”,应“暮色”句,因天将暮,故市桥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苍苍”应“春风”句,因春已残,故再也见不到“杂花满山”,但见苍苍竹木而已。高亭久废,暮色初临,市桥人散,竹木苍苍,都给人以冷落寂静的感觉。最后两句的写法与前一首相似,以鹳鹤号鸣,反衬市桥沉寂。正因为万物俱寂,突然出现的鹳鹤声如同充满了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加凄厉。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句,苏轼这里的艺术效果则相反,是“此时有声胜无声”。《纪评苏诗》说,这两句寓“羁孤”之意。这正是哀号无告的苏轼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

这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宋诗明快,唐诗蕴藉,杜甫诗沉郁苍凉。苏轼诗以明快见长,而这两首诗却含蕴丰富,不露不张。读者若不细加咀嚼,很容易当作一般写景诗读过。但稍加品味,就能发现这些写景词句都浸透着他贬官黄州初期所特有的感伤色彩。第二首更具有杜甫诗沉郁苍凉的特色,结尾更是杜甫惯用的手法,宕开一层,在更加开阔的画面上抒怀。

拓展阅读

1、骈《叹征人》、注释

心坚胆壮箭头亲,十载沙场受苦辛。

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

(1)箭头亲:征战之人,刀剑不离手,弓箭不离身,总是与刀箭亲密接触。

(2)力尽路傍:从军之人,南征北战,精疲力尽,倒在行军路旁,走不动了。

(3)广张红旆:旆:大旗。将胜利大旗插遍征战之地。

自祖父始,骈三代为军中大将,累立战功,均为镇疆大臣,而他又武双全,幼好为,雅有奇藻多有壮语,诗情挺拔,有“骈诗”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余首。

骈统兵一生,“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功名富贵全是士兵血汗、辛劳和生命换来的。这首《叹征人》,他总算说出了几句良心发现的内心话。

“心坚胆壮箭头亲,十载沙场受苦辛。”唐军士兵,抛家不顾,远涉边疆,为的是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才能心坚胆壮、不怕牺牲、枕戈待旦、刀剑在手、弓箭在身。南征北战、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将士们这种艰苦的军旅生活,跟随帅沙场十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内中苦辛超过常人想象。“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他率领大军,“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骈诗《赴安南却寄台司》)。在西部边陲,刚平定*项和吐蕃叛乱,收复河州、渭州等地,又马不停蹄、万里驱兵,赶往南疆海面,“豺狼坑尽却朝天,战马休嘶瘴岭烟”(骈诗《过天威径》),击退南诏进攻,平定安南之乱。“回朝直待风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骈诗《南征叙怀》),心坚胆壮的士兵,风尘仆仆,长途跋涉。征战沙场,十载岁月,就这样匆匆而过。有些人终于跑不动了,倒在“路傍行不得”。作为三军统帅,看见自己的士兵心力交瘁,耗尽生命,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无限感慨:广插胜利之旗,保卫国家统一和疆土的,不就是他们这些普通平凡的士兵吗?正因为戍征风烟中,他对普通士兵的理解和爱护,才成就了他抵御外族侵掠、平定边陲叛乱的赫赫战功,成为维护晚唐时局举足轻重的大将。

2、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埋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水并不算深。

注释

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恨:埋怨,不满的情绪。《说》恨,怨也。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代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在这首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多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过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怀。可是,诗人笔下这位女子对此过不以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一下竟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这样就为下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竟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时,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一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当时官府重一弃农,盐一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一人重利轻离别”、“**逐利西复东”,故一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然诗人意犹未尽,过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同与水比,或不,或过之,自见出下。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过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多地反映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多的讽谕。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由此可见,白居代诗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直露无隐。这首小词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人词结合的典范。

3、二砺精选

宋代:郑思肖

愁里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愁里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愁闷时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注释:

愁里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jiá)商音。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勾践(jiàn)亡吴计,七日包胥(xū)哭楚心。

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niè)空林。

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4、《十一月四日风大作》

风卷江湖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铁马冰河入梦来。

1、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2、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3、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4、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5、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6、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7、思:想着,想到。

8、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9、夜阑(lán):夜深。

10、风吹:风交加,和题目中“风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飘摇之中,“风吹”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11、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2、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四周的山上哗哗大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其二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打声,由自然界的风又想到国家的风飘摇,由国家的风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学史上享有崇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集传世。

点击查看更多《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0852.html

热门阅读

  1. 大雪节气养生祝福语
  2. 小学语文《 我选我 》教学设计
  3. 军训日记350字范文
  4. 描写回忆的句子
  5. 打更的解释及造句
  6. 元宵节祝福短信100条
  7. 浅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的有机结合论文
  8. 泡泡花小班美术教案
  9. 语文教师的述职报告
  10. 写描写春天的诗句
  11. 庆祝元旦手抄报
  12. 初中消防安全宣传的教育活动总结
  13. 《好人啊!一路平安》读后感
  14. 没人会死在这里美文
  15. 《卧薪尝胆》优秀教案
← 返回首页